楊艷 陳書燕



摘? ? ? ? ? 要:如何提高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學者們一直在研究的問題。人們逐漸意識到僅增加是勞動者數量是不夠,還應當提升人力資本。尤其是高等教育,是提升人力資本的重要工具。本文采用經典的柯布-道格拉斯模型作為實證分析分析工具,對2008年至2017年我國各省市高等教育的經濟發展貢獻率進行測算,并重點將河南高等教育貢獻率數據與其他省(市)的數據進行多維度的對比分析,分析發現其貢獻率水平偏低。針對這一差距,提出完善建議。
關鍵詞:高等教育;經濟發展;貢獻率;柯布-道格拉斯函數
基金項目:2019年度河南省社科聯調研課題(編號:SKL-2019-2839)
一、引言
如何提高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已成為諸多學者爭論的問題。相關的理論有很多,其中新經濟增長理論提出,經濟增長的源泉不僅來自資本和勞動等要素數量的增加,更源于質量的提高;并認為在這些要素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當屬活勞動;因此,人們研究經濟發展的重點就集中于依附于活勞動之上的人力資本。高等教育作為科技進步的主要推動力、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方式,對經濟發展貢獻率的推動效果將越來越顯著。
位于我國中部的河南,經濟相對落后但發展速度較快。河南的科技創新和教育發展相對滯后,高等教育整體發展水平不高。這一不足必然會對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影響。高等教育對河南的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有多大以及與其他省份的對比如何,就成為不得不研究的問題。因此,估算河南高等教育的經濟發展貢獻率很重要,分析高等教育的貢獻價值也可以揭示其對促進經濟增長更真實的作用效應。
二、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貢獻率測算模型介紹
國內學者大多使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數,帶入數據測算后可得出結論。本文同樣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數,通過測算全國各省(市)的受教育程度以及GDP增長率,研究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
柯布-道格拉斯函數由數學家柯布和經濟學家保羅·道格拉斯在20世紀30年代共同提出。該函數認為,促進一國經濟增長的因素主要有該國的資本存量、技術水平以及勞動力的投入量。柯布-道格拉斯函數的一般形式為:
在公式(2-1)中,Y代表產出量,A代表技術水平,K代表資本投入量,L代表勞動力投入量;α表示資本產出彈性系數,β表示勞動產出彈性系數,并且α>0,β>0,α+β=1。
在隨后的研究中,學者們逐漸發現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不僅包括勞動投入的數量。勞動者的質量(即勞動者的素質)同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勞動力數量保持在某一固定水平,此時要提高經濟增長率,就需要提升勞動者的綜合素質;而要達成這一目的,需要讓勞動者接受更高的教育。因此,最初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數中的人力資本投入(L)就需要分解為兩部分:基本的勞動力投入數量(L0)和勞動者接受的教育程度(E)。因此,柯布-道格拉斯函數可以變化為:
在變化后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數中,勞動力的投入綜合考慮了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能夠反映出勞動者的教育程度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對公式(2-2)兩邊取對數求導后,就可以算出經濟產出增長速度的模型:
在方程(2-3)中,y表示經濟增長率,a表示技術進步率,k表示資本投資增長率,l0表示勞動力的數量變化率,e表示勞動者受教育程度的增長率;α、β分別表示資本產出彈性系數和勞動產出彈性系數,且1>α、β>0。
因此,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可以表示為:
在公式(2-4)中,β與e的乘積表示勞動者接受的教育程度這一因素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y表示國民經濟總增長率。在公式(2-4)中,β可以理解為勞動的產出系數,我國經濟部門一般將其設定在0.7到0.8之間。本文構造的模型中,參數β取經驗值0.73;即采用20世紀60年代丹尼森根據美國經濟所估算的勞動產出系數;參數β取值為0.73意味著:勞動投入量每增加1%,產出會增加0.73%。e表示勞動者接受教育的增長率,在本文中用人均受教育期限經過加權計算得出的教育綜合指數的增長率來表示。
三、2008-2017年各省(市)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貢獻率的測算
為全面估算和衡量我國各省(市)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的大小,根據上述建構的模型,采用教育綜合指數法測算2008-2017年我國各省市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
在利用該模型進行測算時,使用2008-2017年各省市的地區生產總值數據以及2008年和2017年的各省(市)勞動者受教育程度數據。其中,2008年至2017年各省份地區生產總值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2008年和2017年的各省(市)勞動者受教育程度數據來源于《中國勞動統計年鑒》。鑒于數據的可得性和完整性,將西藏的各項數據剔除。
具體的測算步驟如下:
第一步,計算2017年和2008年各省(市)的就業人員人均受教育年限。
首先,需要計算各省市各教育階段的就業人員比例。在計算時,將研究生、大學本科和大學專科學歷的就業人員的比例加總,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就業人員的比例,將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學教育的就業人員的比例數據直接使用,分別作為各階段的人員比例。其次,需要測算各個教育階段就業人員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別按照小學教育期限6年、初中、高中教育期限各3年、高等教育期限4年進行計算。各教育階段的人均受教育期限計算公式為:
第二步,計算各省(市)就業人員教育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
首先,需要計算2017年和2018年各省(市)就業人員教育綜合指數,這就需要把不同階段的教育指數化,將社會的復雜勞動轉化為簡單勞動。鑒于教育程度越高,就業者的勞動復雜度也就越高的考慮,需要將不同階段的教育指數化。因此,利用統計學中的“大數法則”進行修正,并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將小學階段、初中階段、高中階段以及高等教育階段的指數分別設置為:1、1.38、1.72、2.34。其次,將2017年和2008年各省(市)各教育階段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與對應的指數相乘后再求和,計算出對應年份的就業人員教育綜合指數(Te)。其計算公式為:
最后,計算2008年到2017年各省(市)就業人員教育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re)。在計算出2008年和2017年的就業人員教育綜合指數的基礎上,按照以下公式進行計算。
第三步,計算高等教育占總體教育貢獻率的比例。
首先,需要計算除高等教育外,其他教育程度的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rg)。排除高等教育后,其他教育程度的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rg)的計算公式如下:
rg=[Te2017-2.34*2017年人均受高等教育年限Te2008-2.34*2008年人均受高等教育年限9-1]? (3-7)
其次,計算高等教育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rh)。高等教育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rh)等于總體教育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re)減去除高等教育后的年均增長率(rg);rh計算公式如下:
因此,用高等教育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rh)除以總體教育貢獻率(re)就能夠算出高等教育占教育貢獻率的比例(Eh);即Eh的計算公式為:
第四步,計算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
首先,計算出2008-2017全國各省(市)地區生產總值(即各省市GDP)的實際年增長率。根據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的2008-2017年全國各省(市)地區GDP數據,采用幾何平均數的方法計算各省(市)2008年至2017年GDP實際增長率(y)。其次,計算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根據模型的設定,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率(Ce)的可表示為:
在公式(3-10)中,β表示教育的產出系數,在計算時取經驗值0.73;y表示各省(市)的GDP增長率,e表示教育投入的年均增長率,一般用人均受教育年限算出的教育綜合指數(re)代替。最后,計算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2008-2017年各省(市)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Ch)等于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率(Ce)乘以高等教育占教育貢獻率的比例(Eh),用公式表示為:
計算出的各省(市)2008-2017年的數據如表1所示。
四、河南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貢獻率的對比分析
第一,河南高等教育的經濟發展貢獻率與全國的平均水平對比。經過模型的計算,可知河南高等教育的經濟貢獻率僅為0.86%,全國平均水平為1.06%;河南的數據偏低,僅達到了全國平均水平的80.92%。這一差距說明,河南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力略顯不足;也可以理解為,河南的高等教育對當地人力資本素質的提高效果不顯著,從而減弱了其對經濟發展的驅動力。
第二,河南高等教育經濟貢獻率與其他省市對比。在進行對比時,將全國的其他省市分為兩部分:高等教育經濟貢獻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市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市。再按照東、中、西部地區標準對每一類中的省市進行細分。在對比時,需要分別計算其他省市與河南的高等教育經濟貢獻率的比值。
第三,與貢獻率數值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市)對比的結果。高等教育經濟貢獻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2個省(市)中,有8個位于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各有2個省份。從數量上來看,高等教育的經濟發展貢獻率在地區間存在著明顯的差距,且有些東部省市的貢獻率數據遠遠高于河南,如:北京、上海、浙江。與中、西部的4個省份相比,河南的高等教育經濟貢獻率也不算高。位于中部的山西和黑龍江的貢獻率數據分別是河南的1.97倍和1.52倍;位于西部地區的重慶和內蒙古的高等教育經濟貢獻率也分別是河南的1.29倍和1.41倍。通過對數據的分析能夠得出初步結論: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在不同地區間存在著差異以及河南與這些省份的差距偏大。
第四,與貢獻率數值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市)對比結果。高等教育經濟貢獻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共有17個;在這17個省份中,東部的省份僅有3個;中部的省份有5個,西部的省份有9個。從與河南的對比數據來看,3個東部的省份中,遼寧和福建的數據高于河南,僅海南的數據低于河南;與中部的省份相比,河南的貢獻率算是比較高的,這五個省份的數據均低于河南的數據;與西部的省份相比,河南的貢獻率數據高于大部分省份,但有幾個省份例外,如:四川、寧夏以及新疆。
第五,將上述對比結果進行整理,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河南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說明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力不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第二,從地區的角度來看,河南的貢獻率數據與其他省市之間的差距存在著不同的特點:明顯低于東部省市;位于中部省市的中等偏上的水平,超過了大部分省份;高于大部分西部省市,但低于個別省份。
五、提升河南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貢獻率的對策
第一,加強高校間的合作,進一步優化河南域內的高校。當前,為提升河南的高等教育貢獻率可以整合高校資源。從地理分布來看,河南省唯一一所“雙一流”高校——鄭州大學位于鄭州市,有雙一流專業的高校——河南大學位于開封;這兩所大學相距不遠,交通比較便利;同時,鄭州市也集中很多高等院校。因此,可以利用高校分布的空間地理優勢,充分發揮“雙一流”高校的帶頭作用;也可以加強“雙一流”高校與其他高校以及其他高校內部之間的相互合作,通過科研合作及教學研討等活動進行密切的校際聯合、校校協作,以此來彌補河南高校資源分布不足的問題。
第二,進一步提升高等教育教師隊伍的實力。河南應當重視高等教育階段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完善,積極打造高素質的師資人才隊伍,實現教師隊伍向內涵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具體可以從兩方面入手:提高現有高校教師的綜合素質以及引進外來優秀人才。首先,提高現有高校教師的水平。為打造高素質的高校師資隊伍,可以采用增加高校教師技能培訓項目、拓寬高校教師能力提升的途徑、加強校際合作、采取適當的教學和科研激勵措施等等。其次,引進外來優秀人才,進一步充實高校師資隊伍。當前鄭州市已經開始實施“智慧鄭州”項目,旨在引進高學歷人才,提升人力資本的綜合素質。在此基礎上,河南可以進一步建立適當的人才激勵機制,充分利用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用更開放、更包容的態度吸引人才流入河南、流入高等教育領域內。
第三,增加河南高等教育的資源投入力度。要提升河南的高等教育經濟貢獻率,加大教育資源的投入力度就是途徑之一。政府投資具有示范效應,能夠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流入。對高等教育的發展來說同樣如此。如果國家增加對河南高等教育的經費支持,就能夠引導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從而為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資源。此外,國家也需要出臺更有吸引力的政策方針,讓高水平人才愿意留在河南、更愿意在河南的高校工作,以此留住省內高校的優秀頂尖人才,并最終促進地區的經濟發展。
第四,增加高校的數量,優化高校的類型分布結構。在綜合考慮河南省省情的前提下,適當增加高校的數量,使之符合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當前我國的高校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類:重視科研的高校以及側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高校。當前,河南省內重視科研的高校數量較少,但可以考慮將優化省內高校的類型結構作為新思路,以此來保證高等教育的質量。在既定的高等教育資源投入前提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河南的經濟結構特點,調整兩類高校的數量和結構比例,合理設置專業,樹立河南高校的特色和優勢。
參考文獻:
[1]Schultz T W.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Economic Journal,1961(326):787.
[2]Denison E F.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lternatives before us[R].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1962.
[3]邸俊鵬,孫百才.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影響[J].教育研究,2014,35(09):39-46.
[4]劉深,黃毅菲.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廣西與全國高等教育經濟貢獻的比較分析[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7,15(05):86-92.
[5]樊星,馬樹才.中國區域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時空特征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7(08):74-79+84
[6]陳霞,劉斌.高等教育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2019(04):41-49.
[7]薛亞濤,肖雪山,陳偉.廣東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研究[J].韶關學院學報,2016,37(05):112-119.
[8]秦放鳴,李尤媛.新疆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2014(16):96-97.
作者簡介:
楊艷(1992.10-? ),女,漢族,河南焦作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應用經濟學;
陳書燕(1990.9-? ),女,漢族,河南安陽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產業組織與產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