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志鍵 李啟字
【摘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當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特色產業鏈短、民居改造未突顯民族特色、特色村寨文化保護與發展意識不夠、建設資金不足等問題,制約了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設。為此,需要推進村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保存特色村寨建筑風格、強化民族文化保護意識、多元化籌集資金,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設。
【關鍵詞】鄉村振興;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提供了政策支持。少數民族通過自身獨特的鄉村風格、民居建筑、風俗習慣等向人們展示了他們的特色文化和生活特征,加之少數民族聚族而居,擁有完善的生產生活功能,民族文化氣氛濃厚,因此逐步產生一系列特色村寨,彰顯了少數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獨特性,也為進一步發現、繼承、保護民族文化創造了條件和可能。因此,在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積極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實到位,通過提質增效來進一步促進特色村寨農民的整體收益,這對于加快發展少數民族地方經濟具有重要實踐意義和價值。
1 相關研究綜述
目前,很多研究者都基于不同視角來研究如何更好地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如基于旅游、評價指標體系、文化保護、建筑保護等方面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探討了相應的改進對策。在指標評價方面,有學者提出評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一級、二級、三級指標體系,分別有5個、16個和76個指標,其中一級指標主要包括投資效率、投入水平、建設進度、建設達標率、產業選擇(李杰等,2016)。但是,也有研究者指出,在建設特色村寨過程中依然面臨多重困境,比如說顯著的民族文化同質化、季節性及不集中性制約、資金難以保障、缺少穩定客源以及村民自身發展局限和薄弱的旅游基礎設施等(冉紅芳等,2017);文化資源豐富、貧困問題集中突出、致貧原因復雜、開發利用過度、村寨與周邊社區脫節、生態環境破壞(李忠斌等,2014);新舊建筑不兼容,房屋逐漸失去其原有風格,母語危機加劇,民族文物遭到嚴重破壞和丟失,應加強民族文化教育,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及文化事業,將貧困人口納入特色村寨建設中來,讓其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并提高自身綜合技能來獲得更高的生活自主權,讓其能真正意義上掌握生存本領,最終實現脫貧目標(李忠斌,2017;譚元敏.2016),建立村寨名錄“進一退”機制(李軍等,2018),并始終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環境與村寨建設相協調,融入更多的傳統文化,積極打造特色和品牌,并就村寨建沒的評價體系作進一步完善,確保在發展村寨經濟的同時始終堅持和傳承民族文化(龍曄生,2015)。
綜上文獻所述可知,有關于特色村寨建設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評價、旅游、文化、建筑保護等方面。這些研究為本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由于研究目的的限制,這些研究并沒有從鄉村振興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傳統文化挖掘、傳承、創新契合發展方面系統給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路徑和政策配套措施,規范研究較多,實證分析較少。本研究擬以四川省阿壩州茂縣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為研究對象,分析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促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建議。
2 調研區域
2009年,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項目在四川地區正式拉開帷幕。目前,四川列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共有124個,主要是彝族、藏族、羌族村寨,主要分布在甘孜、涼山、阿壩、樂山、綿陽等地。此次研究的村寨包括藏族、羌族村寨,所涉及的少數民族在四川具有代表性和深遠意義。本文重點對四川阿壩州茂縣坪頭村、牟托村、白臘村等進行研究。岷江上游、青藏高原東部的高山山谷是種族遷徙的走廊,是多種族的交匯處。在漫長的歷史中,盡管這些少數民族之間的融合日益緊密,但他們仍然保持著自己的生活邊界并保持著自己的習俗,從而在該地區形成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
3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成效
3.1 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在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過程中,首要的任務是建立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按相關建設的基本要求以及預期目標,村“兩委”開展了一系列項目工程措施,例如,“道路暢通工程”、“安全飲水工程”、“村落照亮工程”,并繼續為村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便利。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實施保障飲水安全衛生、環境保護等項目,改善了村容村貌。并進一步加強村寨環境衛生整治工作,確保生活環境不受污染和破壞,注重保護村寨的自然生態,改善群眾的生活環境。同時,村“兩委”還專門建設了值班巡邏室,并成立民兵應急分隊,在資金上給予充分保障,以確保全村社會治安穩定,努力實現全村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民族團結、安居樂業的目標。
3.2 特色產業逐步壯大
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根據不同的自然氣候和資源優勢,結合地區特色,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發展特色規模產業,例如形成“特色種植業一民族傳統手工業-文化旅游業”的產業規模,開辟了一條富民強村的新路。
第一產業以特色水果生產為主,2018年茂縣水果年產量為8235lt,特色村寨積極申請建設特色水果生產基地,同時積極申請農業科技項目,引入專項資金用于開發水果,提升品質及產量。目前,特色村寨主打水果產品以青脆李、枇杷、大櫻桃、蘋果為主,在川內備受好評。
第二產業以地方特色產品的開發加工以及民族傳統手工業為主,主要是將特色水果加工成果汁、果脯、果醬、脆片等系列產品。茂縣境內有80多種山野菜品種,純凈且無污染的野菜食品是健康的綠色食品,將各類野菜進行脫水、保鮮包裝加工,進而銷往市場。傳統手工業主要以羌族刺繡為基礎,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羌族文化的深厚和羌族歷史的古老,凝聚了羌族人的獨特構思與智慧,直觀地表現出這個歷史悠久的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審美特點。
第三產業以鄉村旅游服務業為主,以鄉村旅游為突破口,主要經營餐飲、住宿、茶樓、土特產銷售、鄉村旅游酒店等方式開展形式豐富的鄉村旅游,同時利用豐富的大櫻桃、五星枇杷、青紅脆李等特色水果開展李花節、大櫻桃采摘節、枇杷采摘節、青紅脆李采摘節等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吸引大量游客來此康養休閑、體驗特色水果采摘等,通過鄉村旅游的開展也找到了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新路子,以此帶動當地群眾共同致富。
3.3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有序開展
民族團結友愛,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茂縣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有序開展,實施了以下措施:一是大力宣傳民族傳統節日,積極開展活動,凝聚民族力量,以此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分享和團結互助;二是重視村規民約,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把鄉村文明以活動的形式推廣到更多的村民及家庭中,并對優秀文明村民及家庭進行評選,讓群眾能更加主動融入到鄉村文明建設中來,使得全民族得以形成團結的大家庭;三是以村干部及黨員為引領,通過村民小組及黨支部深入宣傳貫徹黨中央對民族地區實施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借此強化了村民的法律意識,最終促進民族群眾之間的團結友愛、互幫互助。
4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4.1 特色產業鏈短
特色村寨建設的特色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和標志性產業,一旦發展受阻,將嚴重制約特色村寨的建設進程。目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特色產業大多是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特色鮮明的農產品是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但是銷售特色農產品尚處于低層次的粗放式經營,缺乏精加工高附加值的特色農產品。這些特色農產品的規模和效益無法滿足當地農民的需求,不能從根本上幫助其擺脫貧困,對優勢資源的開發力度遠遠不夠。例如茂縣境內的中藥材以原材料銷往市場,價格低廉,而投資商將中藥材經過切片加工銷往全國,價格將會成倍增加,若是將其加工為保健品或者其他養生產品,則會產生更大的商品價值。
究其原因主要是發展種植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育種、培育、種植、開花、結果,畜牧業則需要花費大量的財力、物力和勞力。僅依靠資源優勢開發多種特色農產品,并且還是停留在初加工而不能借助深加工來提升產品價值,也就是說不能構建相應的完善產業鏈,就無法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加之忽視了品牌效應,大大降低了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也就無法將特色農產品的經濟效益最大化。
4.2 民居改造未突顯民族特色
民居改造是提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品牌效應的有效途徑,是與民族文化融合的具體措施。可是民居改造卻成了統規統建,形式單一,毫無創新,與城市鋼筋水泥建造的高樓大廈沒有任何特別之處,失去了原有的民族魅力。例如,一些村寨僅對外墻進行統一和簡單的裝飾。不注重對民族元素的挖掘和改良,也沒有反映出民族特征。在一些村寨,甚至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統一了住宅,這既破壞了村莊的原始風格,又沒有體現民族特色。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特就特在它的民俗、民風、民居、民化,而民居正是給人視覺沖擊最強烈的一環,也是打造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強有力的金字招牌,如今卻成了特色村寨建設的累贅。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缺乏政府的主體領導,缺乏匠工藝人,民居建筑構筑人斷代;二是外來文化的沖擊,民族特色文化被“涵化”,傳統民族文化的喪失正在加速,對物質文化的建設性破壞正在不斷蔓延,缺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三是沒有充分利用當地原材料,造成環境污染,資源優勢不復存在,這對于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無疑是不利的。
4.3 特色村寨文化保護與發展意識不夠
民族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民族特色文化的支撐,因此其也是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前提和關鍵所在。然而,在村寨建設中常存在傳統建筑風格損害、生態環境被破壞,自然資源減少等現象,且在較短時間內已經喪失了大量民族特色,這也讓村寨建設難以取得突出成績。與此同時,現如今人民的生活正因為互聯網及現代文化的影響而發生了重大改變,鄉村人員流失現象極為嚴重,完全忽視了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一些民族傳統技藝瀕臨失傳。
究其原因是由于部分地區政府及其部門、干部群眾沒有充分認識到建設項目的嚴峻性,也沒有意識到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必要性。現如今,我國社會發展正值轉型改革的重要階段,可以明顯感受到城鎮化和工業化程度不斷提高,這也極大地削弱了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的地位。面對外來文化的進入,自身文化卻得不到保護和傳承。與此同時,政府主要負責向下推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因此社會和群眾基礎薄弱,加之缺少有力宣傳,使得其在實踐中難以取得實效,尤其表現在偏遠地區,大部分村民都未能正確認識這一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和意義,還有少數村民群眾甚至完全不了解此項工作的開展。
4.4 建設資金不足
當地政府在實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工作中,通過整合資金、調動社會力量,雖順利完成了現時的規劃建設要求,但是建設資金嚴重不足,無法全面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諸多限制因素仍然存在,特色村寨的建設效果無法得到現實反饋。根據當地的造價,修建水泥道路大約需要200元/m2,光道路修建就需要一大筆資金,這對資金匱乏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來說,是一個天文數字。
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涉及項目眾多,規劃設計存在方方面面的制約,村寨建設資金需求難以保障。二是地方自身財力薄弱,無法正常周轉資金,無力提供充足的建設資金。三是建設成本高,在一些偏遠地區由于建材運輸距離長、運費高、工資高,加之有效施工期短,施工條件差等原因,造成特色村寨建設成本難以承受。
5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路徑
5.1 推進村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而言,鄉村振興戰略這一政策的提出和實踐給予其充分的資金和其它幫助,并為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帶來了新路徑、新業態。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立根之本,也是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奠基石。鄉村振興戰略中“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目標可歸結于經濟的發展,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經濟的發展,在于推進村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民族地區氣候適宜,自然資源豐富,利用地方資源優勢積極打造特色農業,不斷轉變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引領農業集約化發展,增加農業創收途徑。在此基礎上,首先高度重視產品格局,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制定生產決策時應以“消費導向”為指導思想,種植糧食作物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可適度種植經濟作物促進外銷,例如可以通過發展規模種植業以及養殖業,培育地區強勢產業,為當地一二三產業融合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還需注重品牌效應,重視品牌建設,提升自身品牌質量,以此優勢搶占市場。其次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農民專業合作社要派遣相關人員學習吸收現代先進農產品加工技術,根據實際情況出資引進設備,以此提高農產品加工能力,進而提高農產品加工品的質量。與此同時,網購成了人們日常購物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需要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引入電子商務,借助互聯網將農產品展示給外界,并加快構建農產品經營發展全產業鏈條,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實現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的網絡一體化。最后,充分利用少數民族地區特色文化,將其融入觀光農業當中,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觀光農業市場上的競爭力。
5.2 保存特色村寨建筑風格
建筑是人類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社會實踐中產生的,是人類在技術、藝術創作方面智慧的結晶,是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和表現。鄉村振興戰略中“生態宜居”的目標可歸結于生態保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生態建設,保存建筑風格是實現生態宜居的基本內容。當地政府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傳承建筑風格的主體,為實現生態宜居,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存建筑風格,首先,地方政府應充分考慮居住建筑的安全性,舒適性,衛生性,地域性和民族性,適當引導,保護民族建筑的本質,參與民族建筑形式的設計與規范。民居改造應遵循“注重民族元素,不破壞原始風格,保留民俗傳統的原則”。其次,引進專業人員研究民族建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煉元素,融合民族特色文化,通過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總結傳統民居建筑方法和技術,運用先進技術和材料開發、保護村寨民居建筑,保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民居建筑的本質是與現代技術相結合,以此突出民居建筑的特色、展示民居建筑的舒適、體現民居建筑的現代。
5.3 強化民族文化保護意識
鄉村振興戰略中也提到了發展和保護文化,也就是實現“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預期目標,通過鄉風文明培育并大力宣傳鄉村文化教育將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提供穩定的環境。文化教育能夠充分發揮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造血”功能。文化教育中的“文化”寓意豐富,不僅包括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也包括思想道德觀念,以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代文化等等。通過文化教育可提高其對民族文化的認知,意識到民族文化在特色村寨建設中的獨特作用,增強其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和繼承與保護觀念,可以有效減少外來文化的沖擊,有助于增強民族認同感,團結民族凝聚力,使其自覺加入到鄉村振興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設中來。首先,政府應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和互聯網等現代媒體進行廣泛宣傳,讓保護文化的思想活躍在民眾的視野中,根植于心中。建立相關的學習中心培養文化傳承人,促進民眾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教習,成立民族文化博物館和民族文化數據庫,以此保存物質和非物質遺產,政府還應出臺相關政策措施組織少數民族文化表演、創辦民族節日活動,并為之提供民族文化公眾展示平臺。其次,通過發展產業來保護民族文化,并構建特色文化品牌與產業,使得文化內涵更加豐富,并以經濟需求刺激民眾文化保護心理,激活文化市場。也有研究者認為,民族文化是民族發展的瑰寶,理應得到大眾的自覺和積極保護,尤其是其所有者和創造者更應當肩負起相應的責任或義務,并借此培養民族文化主體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文化再生產創新機制,進而提高文化市場的競爭力。
5.4 多元化籌集資金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是繁雜的巨大工程,需要充足的資金保障,而資金無法完全由當地政府和民眾提供,主要來源于融資,因此建立多元融資渠道十分關鍵和必要。針對經濟薄弱發展落后但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濃厚的傳統民族文化的地區,政府應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引導社會各界力量籌措資金,引領融資機構和相關企業進村發展。與此同時,地方政府還應制定相關政策與措施,對開發規劃嚴加審核、規范管理,充分保護地方生態環境和村民的利益。其次,政府還應制定相應的保障激勵政策,讓村民參與到村寨的建設中來,充分發揮村民的主人翁意識。政府要做好引領工作,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和幫扶策略來吸引和激勵更多的個體、組織以及企業等參與到特色產業與文化建設中來,或以村民入股、集體經營的形式鼓勵村民積極參與。
【參考文獻】
[1]李杰,蘇丹丹,李忠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過程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16( 05):23-31.
[2]冉紅芳,李軍,朱秋紅,武陵山區特色村寨建設與民宿旅游研究——以湖北省利川市為例[Jl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9( 01):62-67.
[3]李忠斌,鄭甘甜.論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中的文化保護與發展[J].廣西社會科學,2014(11):185-189.
[4]李忠斌,單鐵成.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中的文化扶貧:價值、機制與路徑選擇[J],廣西民族研究,2017( 05):25-31.
[5]譚元敏,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中的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研究——以“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石橋坪村為例[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4 (01):56-60.
[6]李軍,羅永常,李忠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文化政策創新[J] 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8( 01):48-53.
[7]龍曄生.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問題研究——以武陵山片區湘西南民族村寨為例[J].民族論壇,2015( 03):68-72.
[8]康濤,周真剛,鄉村振興戰略下民族特色村寨的可持續發展——以四川省阿壩州民族特色村寨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9( 05):27-32.
[9]王美鈺,吳忠軍,侯玉霞.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生態旅游扶貧與鄉村振興路徑研究[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30( Ol):52-55.
[10]楊文,鄉村振興背景下特色村寨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以巴東縣石橋坪村為個案[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 19):257-259.
[作者簡介]洪志鍵(1 996-),男,四川西昌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農村發展。
[通訊作者]李啟宇(1972-),女,四川瀘州人,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與土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