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對于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農業技術的推廣,仍因推廣成本過高而面臨著難以推進的問題。從政治制度、管理體制、組織制度的創新,以及信息化等方面提出解決農業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的建議。
【關鍵詞】農業技術; “最后一公里”;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S23
【文獻標識碼】A
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對于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農業技術的廣泛運用不僅能夠增加農產品的產量,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更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目前,中國的經濟已進入新常態,伴隨著勞動價格供給的不斷攀升,農業生產的成本也不斷提高,所以,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產品的商品率,提高整體效益,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依靠新型農業技術的廣泛使用。
然而,目前中國的農業技術的推廣,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農業技術的推廣面臨著諸如投資成本高,推廣進度難,收效不顯著等問題。如何有效降低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投入成本,使農民在生產中能夠自愿廣泛使用農業技術,成為目前中國農業技術的推廣的重要課題。
1 中國農業技術推廣難的主要原因
從客觀因素來看,由于歷史性原因,中國農戶耕地具有小,散,碎的結構特征,這大大降低了農戶對大型農業生產機器的使用意愿,而農業技術設備成本高,進一步降低了農戶對大型農業生產機器的使用意愿。由于農村居民居住較為分散,部分偏遠地區農戶交通不便,導致技術推廣員不能夠有規模的進行培訓指導,從而增加了推廣成本。除此之外,農戶普遍擁有受教育水平不高,科學技術知識基礎差等特征,使得培訓周期較長。同時,大量農村男性勞動力進城務工,導致農業生產主力大部分為婦女兒童老人,這些人群對農業技術接受能力不強,加大了推廣的難度。
從主觀因素來看,新生代農民不愿務農,推廣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專業技術水平不過關,工作待遇較低導致對口大學生不愿就職,管理組織的激勵機制不健全導致推廣人員主觀能動性較差等問題,也限制了技術的推廣。
2 解決農業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的建議
2.1 加快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
中國應加快推進土地流傳,加快土地的承包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放開土地抵押、轉租等政策,使零散的土地集中化,實現規模經營。加大農業生產領域的市場化,讓想種地的人種地,想轉業的轉業,促進職業農民、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出現。由于職業化農民,經營組織追求規模化經營,這使得他們對農業科技需求更強烈,更愿意投入大量資金成本和人力成本去購買農機設備,學習新型農業技術。同時,這類農民和組織還具有文化程較高、易聯系、易溝通、示范帶動效果好等特點,是理想的農業技術推廣終端和節點。這樣一方面減少了培訓人員的基數,另一當面也加快了農業技術培訓的效率。
2.2 推動完善農村金融市場體系
此外,還可以通過開放農村金融市場,減少政府對農業貸款利率的干預,創新完善農村金融體系。這可以使農民生產資料的購買門檻降低,促進農業規模化生產。由于農業機械設備的購買、農業技術的運用需要大量的投入資金,而農戶本身由于貸款額度小、產業風險高、缺乏合格抵押品等難以融資的問題,因此,加大農村金融市場的開放,完善農村金融市場體系十分必要。通過完善農業保險、建立健全農業抵押品的確認和流轉等措施,開放投、融資渠道,從而降低農民對農業生產投入的門檻,促進農民對新型農業技術的運用。
2.3 加大農業生產領域的市場化
同時加大農業生產領域的市場化,讓市場去提供多樣化的農技推廣服務,如供應商為了更好銷售農機設備,在提供設備的同時提供相應的農業技術培訓;由于農業技術信息的不對稱,一些職業性的培訓機構也會應運而生。這些社會化組織可以在降低政府的投入成本的同時,更好的為農戶提供技術培訓服務。
2.4 加大科技示范戶引領,形成科技入戶的新機制
對于尚未達到規模經營的散戶,可以通過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抓科技示范戶、科技示范戶帶動普通農戶的方式,逐步形成科技入戶的新機制。可以通過農戶自愿報名的方式,每村先集中培訓幾戶基礎好,接受意愿強的農戶,讓一部分人先學習到農業技術,提高收益,再通過農戶間的相互影響,大力發展其他農戶的學習意愿。同時也可以實現農戶間的互相幫扶,從而降低農業技術推廣的成本。在這種模式下,要落實農戶技術工具配備問題。可以適當補貼價格,以合作村,互助組為單位為農戶提供技術工具,從而解決農戶有技術買不起工具等問題。
2.5 通過管理體制創新,有效發揮農技推廣人員的積極性
目前中國由于待遇低,缺乏有效的激勵監督運行機制等原因,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不到有效發揮。而充分發揮推廣人員的積極性,應將推廣人員的推廣成果與薪酬聯系起來,建立農戶分配制度,建立公平公正的獎勵機制,依據農戶團體的農業技術運用程度,對推廣人員進行獎勵。在人員的選擇上,除了積極招聘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做推廣員外,還可以選用當地已經運用先進農業技術的“土專家”,這些農戶有著豐富經驗,同時還熟悉當地情況,對當地農戶有更大的感染力和帶動效應,實現專業人員與“土專家”結合的推廣方式,從而解決推廣問題中的技術水平不高,推廣困難等問題。
2.6 加大信息化滲透,降低推廣成本
推廣農業技術還需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工具,以電視廣播、網絡、通訊、手機應用等媒介作為宣傳渠道,為農戶建立信息服務平臺,實現獲取知識,到疑問反饋,再到提供建議等環節的通暢。如微信公眾號,助農app農技寶、12316“三農”信息服務平臺等信息化滲透,都進一步解決了農戶在農業技術運用上的疑慮。同時,這些信息化技術的運用還有助于農戶進一步獲取銷售渠道和方式,從而延長產業鏈,實現農產品利潤的增長。這些利潤的反饋則進一步激勵農戶采用新型農業技術,從而實現良性循環。
3 結語
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農業技術的推廣,在于打通中國農業技術推廣的“最后一公里”的關鍵,就是降低推廣成本。實現政治制度,管理體系,組織體系的創新,正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原動力。中國應加大市場開放力度,實現農業生產資源的有效配置,從結構上改善農業技術推廣難的問題。同時,創新管理體制和組織機構,調整推廣模式和推廣人員的結構,使農業技術能夠真正的走入農戶,走進農業生產。除此之外,還應該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進行宣傳,完善農戶的知識獲取渠道。在多領域多管齊下,徹底打通農業技術推廣的“最后一公里”。
[參考文獻]
[1]吳傳云,淺析基層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J]農機科技推廣,2013( 11):15-17.
[2]倪錦麗,打通“最后—公里”: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創新的必然選擇[J],農村經濟,2013( 05):89-91.
[作者簡介]劉逸(1998-),女,河北淶水人,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