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彬
【摘要】要展現初中歷史課程的教育價值,就必須培養學生正確的、宏觀的、科學的歷史意識,使其在解讀歷史的過程中形成優秀的人文素質,以睿智的目光和豐富的知識解讀歷史教學活動。當前,初中歷史教學工作中,德育教育的引入,學生價值觀的引導,已經成為極具爭議性的熱點話題,如何在教學活動中落實有關理論的培養工作,這是必須解決的教育問題。
【關鍵詞】初中歷史? ?德育教育? ?價值觀?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7-111-01
當現代教育理論不斷發展,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開始強調文化課程所展現出來的人文情感教育價值。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祖國、民族、歷史等概念相互融合,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與世界文化歷史的壯麗篇章。針對歷史課程的相關特點發起德育教育工作,積極培養學生的價值觀,能夠使其在有限的教學空間中形成良好的歷史意識,以更為積極的態度接受歷史知識。
一、真情流露,教師做好榜樣
教師是針對學生發起德育教育工作的第一對象,也是學生萌生歷史情感的第一引導者。在歷史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能夠發揮言傳身教的本真價值,以語言為基石、以行為為框架引導學生,展現出自身對于歷史的崇拜與熱愛,學生必然以更高的積極性響應德育教育活動。但結合當前的德育教育工作來看,教學活動與教學理論之間的差距依然是十分明顯的。部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僅扮演一個“命令者”的角色,在下發教學任務之后,并不會對學生發起情感教學,歷史德育教育的開展方式以學生的自學為主。部分教師在完成教學工作之后并不會對學生進行指導,對于學生錯誤的價值觀問題,教師無法及時予以修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僅在教活動中發揮一個監督者的作用,學生根本無法在教師處獲得積極可用的德育理論。
要保障德育教育工作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教師應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以身作則,管理學生。以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材《秦統一中國》、《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兩大板塊的相關教學為例,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發起人物評價活動:對大秦帝國的開創者秦始皇和西漢盛世的承繼者漢武帝進行評價。結合所掌握的歷史知識,學生會提出:秦始皇焚書坑儒、殘忍兇暴,雖然開創了第一個封建國家,但其惡行累累。而漢武帝在政治上、經濟上取得了極大的建樹,可謂一代明君。在學生給出答案之后,教師以“歷史上的君主”為主題發起討論活動,向學生展示真實的秦始皇與漢武帝,對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窮兵黷武等事件進行分析。教師所發起的理性辨析活動將為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以更為真實的目光去評價歷史人物,了解到個人喜好對于歷史事件的影響,從而形成求真、科學的良好意識。
二、道德知識,培養人文意識
部分教師認為德育教育工作與歷史教學相互沖突,從而拒絕在相關教學活動中導入德育教育理論。但結合當前的歷史教學工作來看,在歷史課程中引入德育理論已經成為勢在必行之事。作為學生的第一管理者與引導者,教師應努力發揮德育理論的建設價值,依靠德育理論優化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更為豐富的德育概念。
以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材《戊戌變法》的相關教學為例,對于戊戌四君子舍生赴死這一行為,學生可能很難在短時間內理解“舍生取義”的重要意義。且受到“好死不如賴活著”這一思想的影響,部分學生甚至會認為戊戌四君子的犧牲是無意義的,即使沒有四人的犧牲,未來的革命也會成功。此時,教師應針對學生的錯誤思想發起教學工作,一方面,結合教材內容對當時的社會環境進行分析:在內憂外患的緊要關頭,沒有流血就無法喚醒群眾的良知,沒有犧牲就無法照亮國家的未來。戊戌四君子用“變法”抗爭,用犧牲奮斗,這正是愛國主義的最高體現,這與“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理論不謀而合。在學生對有關歷史事件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教師可將愛國主義、民族情懷等知識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發現良知,看見愛國,以熱忱之心參與歷史教育,在歷史課程中深入解讀道德教育的核心價值。
三、文化活動,培養學生觀念
價值觀是在長期的實踐與探索的過程中所萌生出來的良好意識。優秀價值觀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指導。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可利用特色文化活動針對學生的價值觀開展教育。一方面,圍繞德育知識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另一方面,依靠歷史教材與道德意識相互結合,修正學生的價值觀念。
以八年級下冊歷史教材《抗美援朝》的相關學習為例,部分學生已經在家庭長輩處了解到了抗美援朝的歷史意義,并形成了良好的愛國情懷。教師可圍繞抗美援朝發起多元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在教學環節,結合教學材料向學生播放有關于抗美援朝的電影、宣讀戰地作戰日記,幫助學生了解抗美援朝之慘烈,中華軍隊之頑強。在完成展示活動之后,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發起交流活動:抗美援朝為你帶來了哪些啟示?結合當前的世界形勢,你認為中國應該如何建立國際關系?在開放性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在對有關歷史事件進行回顧的同時,會結合當前的國際大環境對相關問題進行論述,表達積極性在不斷提升。教師應做好文化引導工作,將文化材料導入到課堂當中,為學生創造表達個人情感與思想的機會。
結語
要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與價值觀,教師應將民族崇拜愛國精神、文化傳承意識等內容與教學活動結合起來,通過適當引導幫助學生回顧歷史。教師應為學生創造表達的機會,在幫助學生不斷表達的過程中,對學生的思想、意識進行約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光福. 初中歷史教學德育教育探究[J]. 讀書文摘, 2017.
[2]尹軍增. 探討初中歷史與德育教育的關系[J]. 學周刊, 2013(8):97-97.
[3]董建明. 初中歷史教學德育教育探究[J]. 祖國, 2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