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做合一”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基于生活教育所提出來的重要理論。本文將根據改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模式、培養求知興趣、擴大求知空間這四個方面來探究教學做合一的學前教育課堂教學改革,使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在學前教育中能達到一線一體,讓幼兒在學習中形成思維慣性,在學習中增加技能。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學前教育;觀念;模式;興趣
學前教育是幼兒教育,是當代基礎教育行業中的基礎,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學前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短板逐漸凸顯,教育課程繁多,資源配備不均。針對學前教育出現的問題,將基于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教學理念來進行學前教育課堂教學改革探究,從而開設幼兒教育課程,通過對學前教育師資隊伍的加強,對教學理念模式的轉變,改善當前學前教育課堂教學現狀,促進學前教育課堂的高質量發展。
一、改變教學觀念,強調教學做一線
學前教育的教育內容是為了給幼兒以后的學習提供最優質的環境和最佳的機會。雖然教學內容簡單,但給孩子在以后生活中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模板和經驗,它是幼兒個性發展和生活態度的定型時期。幼兒對生活中知識的接受思維和大人是不一樣的,他們對生活現象規律的總結雖然緩慢,但之后則會形成長期記憶,并且在以后實踐中的應用又是十分靈活的。因此,基于“教學做”一線的學前教育課堂,要求教師對幼兒傳授知識時的教育觀念能夠靈活變通。
例如,在童話教學和游戲教學中,幼兒很難去理解一個事物,如果真正地讓他們去理解透析了一個事物,教師就會很明顯發現,孩子在理解他們之后,會聯想起一系列的事物進行學習理解和對比。
二、改變教學模式,達到教學做一體
教師在學前教育領域對于知識的引入往往存在教學模式的偏差,幼兒天性活潑好動,基礎教育對于孩子來說枯燥無味,所以眾多客觀和非客觀因素導致這項工作難以高效進行。所以教師應該勇于改變教學模式,在學前教育領域中達到教學做一體,讓孩子首先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后對知識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和理解。例如,教師可以讓孩子選擇喜歡的童話并進行角色扮演,在童話角色的扮演過程中獲得知識,學到技能。這種充滿夢幻色彩和想象色彩的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滿足孩子對于這個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三、培養求知興趣,形成教學做思維慣性
學前教育階段也是滿足幼兒對這個未知世界探索欲望的基礎階段。但如果學前教育所要傳授的知識過于籠統和古板,孩子很難理解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就會導致孩子的心中延伸出一些衰敗心理。因此,教師要懂得基于“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培養孩子的求知興趣,從而形成一種教學做思維慣性。 例如,在講《猴子撈月亮》中,教師首先可以組織幼兒開展水中成像的游戲,然后準備配樂故事《猴子撈月亮》,當故事講到老猴子說“快想辦法把月亮撈上來”時,教師可以停止音頻,讓幼兒開始討論:月亮到底能不能撈上來?在幼兒最后欣賞完故事后,教師緊接著進行提問,剛才播放的故事是什么?小猴子在井中發現了什么?老猴子對小猴子的發現是什么反應?猴子們用什么方法撈月亮?天空中的月亮真的掉到井里去了嗎?活動進行完后,教師可以用手電筒當月亮,水盆當井,并讓幼兒觀看,用手觸摸水中的月亮,看它是否真實存在。通過這種教學環節,激發幼兒對科學的探索欲望。
四、擴大求知空間,鍛煉教學做的過程技能
學前教育階段求知空間的擴大,不僅在于教師對于教材的把握,更在于幼師對于孩子開放性思維的培養,兩者兼顧,從而鍛煉孩子教學做的過程技能。例如,在《神奇的玻璃》故事中,教師中首先準備凸透鏡,讓幼兒自由討論自己在生活中有沒有見過類似小兔子手中那塊神奇的玻璃?它為什么神奇?當幼兒回答完后,教師可以拿出準備好的凸透鏡,告訴孩子這就是戰勝大灰狼的神奇鏡子。讓學生使用凸透鏡時描述它的神奇之處。最后教師可以給學生普及凹凸鏡、平面鏡、哈哈鏡的知識,讓幼兒對生活中神奇的鏡子有更多的知識儲存。
五、結語
在學前教育課堂中貫徹“教學做合一”的思想,避免了傳統教育中學前教育教師只限于書本知識教育而忽視實踐教學的教學弊端,推進了基礎素質教育的步伐,不但為幼兒學習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也通過進一步打造情境課堂激發了幼兒的學習求知欲,同時“教學做合一”這種教學理念加大了對知識的拓展,實現了幼兒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曉麗. 以“教學做合一”為核心的學前教育課堂教學改革[C].2019年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教師教育論壇資料匯編(二),2019.
[2]徐苗苗.以“教學做合一”為核心的學前教育課堂教學改革[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04).
[3]葉萍愷,顏巧英,陳玉玲.以“教學做合一”為核心的學前教育課堂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7(04).
作者簡介:張迎麗(1980.6-),女,漢族,山西運城人,本科,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