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
【摘 要】小學語文課本取材于生活,因此教師要借助日常生活進行教學。農村小學比之城市小學,缺乏豐富的教學資源和硬件設備,但其獨特的生活環境使得其采用生活化教學效果更佳,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教學優勢,幫助學生密切聯系實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教學
課程標準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用好現有的課本教材,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合理拓寬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和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習作水平。
生活與教育看似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但卻大有關聯。知識來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也就是說,語文課本知識取材于生活,而學習語文也是為了生活,幫助人們對話、交流、理解等。因此,本文基于課程標準的要求,以農村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當前的教學現狀,提出幾點教學策略,以幫助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愛上學習,帶著學會的知識點反作用于生活。
一、當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隨著新課改的縱深發展,很多農村小學也展現了新面貌,基礎設施和教學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改善。雖然和城市學校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但是,農村小學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環境,在開展生活化教學時反而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生活化元素,幫助學生理解、創新、發散思維,培養其語文意識。不過從目前來看,很多學校并未清楚認識到這一獨特優勢所在,在日常教學中并沒有充分利用生活化這一有效教學手段,教學過程依舊僵化、千篇一律,學生提不上興趣,加上教學設施的匱乏等問題,長此以往,只會拉大與城市學校的差距,不利于教育公平目標的實現。因此,農村教師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農村小學的特色,結合日常生活,將生活化融入語文課本,豐富授課內容;利用生活實踐活動,擴寬教學資源;通過日常生活,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農村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探析
(一)融生活于課本教材,豐富授課內容
教材是學習的第一資源,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讓學生吃透課本知識,幫助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利用已有的體驗促進知識消化與理解。
教師要聯系生活實際,利用生活體驗,讓學生收獲不一樣的情感認識。小學語文教材里面有很多內容都能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授課程時要充分融生活于課本教材,幫助學生收獲生活體驗,引起情感共鳴,理解課文內容,要多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情感,多與生活聯系。
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遇到同一篇課文,學生的生活體驗不一樣,情感走向也就不一樣。因此,教師要預估學生的想法,讓學生通過分享、總結,得出本節課的主題,深化文章主旨,提升課堂活躍度。以統編三年級上冊的《秋天的雨》為例。這并不是陌生的內容,但不同的學生對秋天的雨的想法不一樣,有的人喜歡,有的人不喜歡,因此,不同的學生朗讀課文的語調就會不一樣。在和學生交流最感興趣的這一模塊時,教師可以給學生留5分鐘,讓他們充分交流、討論,并提問:秋天的雨還會把顏色分給誰?學生結合日常生活討論,可以得出石榴紅了、柿子紅了、桂花黃了、小草黃了等答案,而這些都需要學生通過日常觀察,在生活體驗中得出結論。
在教授新課時,教師要重視學生體驗感的形成,不要先入為主地說出自己的觀點,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生活體驗、想像等收獲不一樣的學習體驗。以統編三年級的《海底世界》為例。筆者所在的農村小學并不靠海,很多學生并未看過海,對這一課很陌生。于是,筆者便借助了圖片、PPT、動畫片《海底小縱隊》等方式,引導學生觀看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觸到的章魚、海參、帶魚、海龜、小黃魚等,還有動畫片中大家感興趣的海懶、裝飾蟹,鯨鯊等,激發學生探索神秘海底世界的興趣,引導學生樹立保護海洋生物的意識。
教師要在教授課本知識的基礎上適當進行延伸,充分利用農村孩子的好動天性和探知欲,以人為本,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統編四年級上冊的《小木船》為例。這一課主要講述的是好朋友產生誤會然后和好的過程。教師在教會學生多理解、多溝通、學會化解矛盾、珍視友誼的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身邊的木制材料或者紙質材料,制作一個小木船或小紙飛機,并在里面寫上想對好朋友說的話,送給好朋友,從而幫助正處在別扭期的好朋友們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化解矛盾,讓學生意識到及時消解誤會的重要性,使其學會更多的方式消解誤會。
(二)利用生活實踐活動,拓寬教學資源
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生活實踐活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拓展教學資源,發散學生的思維,通過實踐活動,加深其對課本內容的理解。
小學語文教學要以開放、包容、共享的姿態吸納更多的生活元素,拓展教學資源,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調動課堂積極性。而農村小學生充滿朝氣、對生活充滿新鮮感,因此,融生活于語文課堂教學,能幫助學生收獲獨特的生活體驗,讓其利用已有的常識、情感經歷等來消化課本知識,反作用于生活。以統編三年級下冊的習作《我的植物朋友》為例。農村孩子周邊不乏各種各樣的植物,幾乎家家都種有各種花草果樹,而且校園里一年四季也種有各種各樣的花草果樹。因此,在進行習作指導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注意觀察家里所種植的花草樹木的外觀、觸感、味道、果實等,必要時還可帶領學生觀察校園中的植物,記錄自己喜歡的植物特性,讓每個學生對自己喜歡的植物都積極發言,讓他們有說不完的話,以增加他們寫作素材。教師要通過生活化體驗,讓學生暢所欲言,在敢寫、有話寫的基礎上逐漸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享受寫作帶來的樂趣。
有的課文節選自名著或根據神話等改編而來。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引起情感共鳴,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增強趣味性。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有很多這類的文章,如《草船借箭》《猴王出世》《田忌賽馬》《諾曼底號遇難記》等,故事性極強。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成小組,讓其進行角色扮演,調動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扮演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還鍛煉了學生團隊協作能力、表演能力和自信心。
(三)通過日常生活,培養表達與寫作能力
小學語文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向生活取經,通過感悟生活,獲取情感體驗,在生活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切實提升語文教學效率。
教師可以借助生活這一大舞臺,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主要培養學生的認字、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因此,語文教師要用好生活這一“教具”,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由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加上地理位置的限制,很多人都外出打工謀求生存,因此很多學生都是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帶大,缺少父母的陪伴。父母與孩子的年齡差催生了代溝,加上家長既要上班,又要忙于農活,無暇顧及孩子的內心想法,這導致很多孩子都不善于表達自己的內心,拒絕與家長交流,在課堂上與同學相處也不太融洽,既不善于表達自我,又不尊重別人的意見。因此,教師要通過生活這一舞臺,多給學生言語表達的機會,鼓勵學生多溝通、交流,培養表達能力。
很多學生在寫作時常感到腦子一片空白,沒有話可寫,究其原因還是缺少寫作素材的積累。而一切寫作素材都是來源于生活,或根據實情實事而寫,或在此基礎上適當發揮想象而成。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觀察日常生活,加深生活體驗,積累生活素材,為培養寫作能力奠定基礎。以統編四年級下冊的習作《說新聞》為例。在進行寫作指導時,教師首先應要求學生回去翻看報紙或者觀看新聞聯播,通過電視、廣播、手機等途徑獲取新聞,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新聞來和大家交流,并整理歸納寫成作文。新聞寫作講究準確、及時,只有通過生活觀察和積累,才能有話寫、寫清楚。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材取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活學活用生活這一教學武器,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加強與生活的聯系,深化生活情感體驗,豐富授課內容,拓展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認字、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讓學生感悟生活的魅力,體驗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吳志堅.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探討[J].文教資料,2018(01).
[2]袁海燕.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J].東西南北:教育,2018(01).
[3]王海鳳.小學語文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J].魅力中國,2019(06).
[4]邵柳紅.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探討[J].語文課內外,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