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培養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策略,建議教師重視課前預習環節的閱讀指導,優化課程流程設計以突出閱讀,在課堂中用多種方法強化閱讀,以課后閱讀實現拓展與延伸,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和數學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數學閱讀 數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3-0049-03
閱讀,是人們自主獲取知識的一種學習過程,是理解、應用和創新的重要途徑。數學閱讀有其特殊性:由于數學語言具有符號化、邏輯性強、嚴謹、抽象的特點,數學閱讀需要在不斷假設、證明、想象、推理的積極能動認知過程中實現。
傳統數學閱讀具有以下特征:“硬件固定”——看教材所寫、聽教師所講、觀教具所演;“軟件單一”——教師描述的數學世界。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數學閱讀發生了新的變化,從小學數學教材的變化中可見一斑:教材的編寫不再以大篇幅的文字形式出現,而是大量留白;教材以“你知道嗎”欄目介紹數學史、數學知識或方法拓展等相關數學閱讀資料,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其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當前的數學閱讀具有以下特征:“硬件、軟件多樣化”——多媒體世界、教具多樣化、課堂互動多樣化。
如何有效培養小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呢?南寧市鳳翔路小學自2017年春季學期起,全面開展“書潤鳳翔,快樂悅讀”主題閱讀活動,學校數學教師團隊以高漲的熱情投入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各項實踐活動中。在此,主要談談我們在探索過程中的所思與所得。
一、重視課前預習環節的閱讀指導
數學學科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學生要想提高閱讀效率、實現有效閱讀,必須眼、口、手、腦并用,實現多種感官系統參與。預習是數學學習的重要起始環節,特別是中年級、高年級的學生,應該高度重視預習環節。預習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若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預習往往是低效甚至無效的。指導學生在預習環節閱讀教材時,我們要求學生按照以下四個步驟進行:
(一)通讀課題,明確學習內容。如果是每個單元首節課的預習,要數一數本單元共有幾道例題、幾道習題。
(二)熟讀內容。在例題上批注數字或圖形之間的聯系,完成例題中預留的練習;想一想是否還有其他解法;模仿教材動手做實驗;用自己喜歡的記號標注出關鍵詞、數學概念、規律或性質等。
(三)試做練習。試著完成教材中“做一做”的練習,在不會做的題目上做標記。
(四)勤提問題。在例題或練習旁邊的空白處簡潔寫出不明白的問題;初擬學習目標,將其寫在一節課的教材首頁處。
學生在課前預習中主要經歷了獲取信息、理解信息、評價信息這三個過程,眼、手、腦等感官系統聯動,基本完成了課前閱讀的要求。實踐證明,教師加強預習環節的閱讀指導后,學生在上課時大多能夠帶著問題聽課。學生有了思考問題的動力,聽課時就會聯想課前預習的課本內容,更容易理解教師在課堂上教授的知識點。
二、優化課程流程設計以突出閱讀
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我們把教材閱讀作為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將指導學生閱讀當作教學的重要任務。始于閱讀的數學課堂教學該如何開展?我們在不同的年段運用不同的方式開展教學,優化課程流程設計,突出閱讀。低年段:學生進行主要依靠教師的學習,問答與閱讀相結合,教一點,學一點。中年段:學生進行基本依靠教師的學習,問答與閱讀相結合,逐步自己閱讀。高年段:學生進行相對獨立的學習,先課前閱讀,再在教師適量的、必要的指導下課中學習。下面以中高年段閱讀在課前的教學進行舉例說明。
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六年級上冊“百分數的認識”的內容時,在課前預習閱讀中,學生識記了課題,知道了百分數的結構(數字+百分號),了解了百分數的讀法等。在此基礎上,教師按以下步驟開展課堂教學: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教師播放小視頻(視頻內容為電腦格式化進程),讓學生邊看邊把視頻中的百分數讀出來。將課本例題中的靜態信息以動態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學生有現場感,在讓學生初步感知百分數意義的同時檢查了學生課前閱讀教材的情況。
(二)交流互動,解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什么占什么的幾分之幾”,從“已經格式化的占整個安裝程序的14%”入手,讓學生找出單位“1”的量(即:整個安裝程序)和部分量(即:已經格式化的),把單位“1”的量平均分成100份,部分量占總量的份數用百分數表示成14%。視頻展示了格式化進程,陸續顯示完成27%、35%、56%、80%、95%等,所出現的百分數都是部分與整體之間的比較,直到格式化進程結束用100%表示。接著出示例題中的衣服含量標牌,讓學生想一想:羊毛含量是65.5%表示什么意思?引導學生用遷移的思維方式理解65.5%的含義。在學生討論、回答時,教師用線段圖、百格圖輔助學生理解部分量與整體量之間的關系。在理解120%時,引導學生4人小組合作畫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充分理解兩種獨立量之間的關系。通過數與形的結合,借助幾何直觀圖形來描述、分析數學問題,收到快速閱讀、理解的良好效果,可以說“一圖解百語”。此環節通過學生的“說”,檢查學生是否讀懂每一個數學術語和數學符號的含義。
(三)對比分析,感悟百分數的必要性和價值。通過命中率、營養成分含量等具體問題,感受百分數的必要性和優勢。
(四)對比總結,提煉百分數與分數的異同。通過辨析題的練習,借助舉例子、畫線段圖的方法幫助學生“說清楚”“想明白”,把握分數與百分數知識的內在聯系和區別。
(五)回顧整理,內化提升。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知識進行回顧整理:①我們已經學習了分數,為什么還要學習百分數?②百分數是一種什么樣的數?問題緊扣本節課的中心知識,讓學生的回顧有章可循,并把“百分數是一種分母為100的特殊分數,方便人們比較數據的大小”記錄在教材的合適位置,解答課前閱讀教材的疑惑之處。
將教材閱讀作為教學的前置環節、課堂活動作為教學的后續環節,始于閱讀的數學課堂教學能有效落實“獲取、理解、評價、運用信息”這一完整的學習流程,解決了課堂中沒時間質疑、沒時間寫作業、來不及總結就下課等問題。
三、在課堂中用多種方法強化閱讀
(一)創編兒歌
兒歌有朗朗上口、易記易背的特點。教師可以通過創編兒歌,引導學生在數學閱讀后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記錄知識的形成過程及運用方式,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一年級下冊“100以內數的認識練習課”的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閱讀教材,在歸納解題技巧時,以兒歌的形式呈現:數數時要仔細看,數量少時逐個數。數量多時方法多,兩個兩個為一組,五個五個為一組,十個十個為一組。數數方法真是多,牢記方法把數數。這樣,既活躍了課堂,又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歸納能力。又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筆算除法”的教學中,學習三位數的筆算除法的算理后,教師讓已領悟的學生進行小結:除法筆算要注意,先從最高位除起,高位不夠多一位;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不夠商1就寫0,商的首位定數位,余數要比除數小,這樣運算才算對。這樣歸納筆算除法的過程,學生易記易運用。
(二)利用數形結合
數形結合是分析、理解數量關系的重要、實用的方法,它是數學閱讀可視化的重要檢驗方式。學生如果能將抽象的數學學習對象,如數學概念、符號表征、結構關系、思想方法等,用看得見的圖形、圖像等表征形式表示出來,說明其對數學學習對象有了形象、直觀、整體的認識和理解。因此,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有意識地讓學生通過畫思維導圖、線段圖等方式加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
例如,教學“百分數的認識”的內容,課本例題在描述120%、241%這兩個百分數時,舉了A品牌汽車連續兩年同期銷售情況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兩種獨立量之間的關系。文字的描述比較長,學生不易理解,此時,借助線段圖直觀描述能讓學生充分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到達閱讀的可視化。
像這樣“能用形解釋數”或“看到數想到形”的例子,在數學教材中經常出現。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若能適時滲透,久而久之,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素養。
(三)加強課堂互動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在學生個人閱讀的基礎上,加強師生或生生之間的互動,從而引發學生的個性化思考。例如,加強生生互動可用同桌互說、4人小組交流后展示匯報說等形式。在互動中,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往往充當“小老師”的角色,在課堂上把習得的知識口述表達出來,即“把數學講給同學聽”。通過“小老師”的“說”,讓大多數學生在質疑與解疑的“聽”的過程中逐漸學會抓住關鍵的字、詞、句,聯系舊知推敲和理解數量關系或圖形之間的聯系,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在“說”和“聽”之后,在課堂上留10分鐘時間給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及時檢驗知識理解的效果。通過讀、說、聽、寫等活動,由“小老師”推動整體學習,使全體學生由“不會學”到“會學”,發生自覺行為,從而實現共同進步,提高教學質量。
(四)組織實踐活動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除設計一些可操作性、互動性強的課堂活動,還可以通過實踐活動,使數學閱讀成為學生展示才華、培養能力、塑造良好個性的舞臺。例如,我們精心設計“我是小小銷售家”“誰是銷售達人”等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分小組設計銷售方案、宣傳畫冊等,在活動中親身體驗“促銷”“優惠”“打折”“買二送一”“等價交換”等。在活動結束后,學生學會了分析銷售差異的原因,總結經驗,把在數學閱讀中獲得的知識應用到生活場景中。
四、以課后閱讀實現拓展與延伸
教材是數學基礎知識的載體,是目前學生進行數學閱讀的主要內容。但是當學生積累一定的數學知識后,課本上的知識漸漸無法滿足學生的認知需要,因此,教師要在課后閱讀中進行延伸和拓展,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
在“書潤鳳翔,快樂悅讀”主題閱讀活動中,我們鼓勵家長給學生購買數學讀物,用自由讀、主題讀等形式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在自由讀活動中,為避免學生過多關注趣味性的情境敘事,我們以假期特色作業的形式指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主要做法如下:寒暑假收假后,開學第一周的周三閱讀課上,讓學生把自己在假期中進行數學閱讀的感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出來。學生呈現的作品一般有連環畫、思維導圖、數學日記、數學手抄報、數學閱讀卡等。低年段學生以畫圖的形式把在數學閱讀中的數學發現和感悟串聯起來,總結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中高年段學生以文字的形式把在數學閱讀中的數學思考、推理記錄下來,記錄自己的“新發現”以及“如何發現”的思維過程。在主題讀活動中,以教材中的“你知道嗎”為引子,根據本節課知識的內容展開課外主題閱讀。例如,在教學“圓周率”后,教師指導學生課后閱讀書籍《植物大戰僵尸——科學漫畫之數學卷》《數學故事專輯——愛克斯探長數學偵探故事》《數學的歷史》《數學家的故事》等。學生閱讀后,以數學手抄報或閱讀卡的形式記錄閱讀的收獲,提高自身整理信息、分析問題、表達觀點的學習能力,拓寬數學視野。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數學學習應講究“閱讀+運用”,即獲取信息、理解信息、評價信息、運用信息。教師要把數學閱讀當作數學教學的常規來抓,讓數學閱讀在數學課堂扎根。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提高,能促進其數學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芳,鄭祥旦.始于閱讀的數學教學[J].小學數學教育,2019(17)
[2]方芳.讓數學學習向縱深處漫溯——特級教師周衛東《認識百分數》一課的教學賞析[J].江蘇教育,2018(81)
[3]戴錫瑩.基于TPMK的數學教師教育技術知識構建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4]生東.現代數學教育不容忽視數學閱讀[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2(9)
[5]李瑾.培養小學數學閱讀能力的實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注:本文系2017年度南寧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書潤鳳翔 謙謙君子——用悅讀浸潤學校君子文化建設的研究”(立項編號:2017B083)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賴海蕓(1977— ),女,廣西南寧人,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學。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