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提高數學課堂互動學習有效性的策略,提出構建平等對話平臺促進學習投入、著力引發學習交互助推思考深入、充分引導合作學習促進學習升級等教學建議,在互動學習中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 互動學習 有效性 教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3-0102-02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引發有效的學習互動呢?怎樣才能用學習互動機制促進有效學習,使數學學習不斷深入呢?筆者認為,引導學習互動,教師應切實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與參與者,真正讓學生成為知識形成的探究者,這樣他們才會有信心融入數學課堂,才會有動力探究數學問題、理解數學知識、建構數學思維模型等,從而使得他們的數學學習不斷向縱深推進,也使得整個學習活動更加有效、更加高效。
一、構建平等對話平臺,促進學習投入
小學生的學習需要一定的情感支持,教師要努力打造平等、和諧的課堂,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為他們進行必要的學習互動營造和諧、適宜的課堂氛圍,促使他們積極地投入新知學習中。同時,教師還要結合學情以及學生的生活現實,創設平等對話的學習情境,讓學生主動地參與知識探究、投入知識學習之中,并在此過程中激發他們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使得學習活動更具智慧,充盈著生命活力。
如在四年級《三角形的認識》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營造平等對話的氛圍,促使每一名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認識三角形的學習研究之中。
一是引導分享,拓展視角。教學之初,筆者首先創設一個“三角形在哪里”的情境,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暢所欲言,使得他們對三角形的應用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生活感知和經驗積累,介紹一些三角形應用的實例。有學生說:“掛空調外面機器的支架是三角形狀的。”有學生說:“自行車的大鋼架也是三角形狀的。”還有學生說:“移動鐵塔中有許許多多的三角形。”其次,大量的三角形應用介紹也會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并提出不同的疑問:“為什么這些地方都用到了三角形?換成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其他平面圖形可以嗎?”“這么多的三角形應用,是不是三角形有著非常獨特的地方呢?是不是具有其他平面圖形所沒有的重要因素呢?”……對話豐富了感知,也促進了思考,這些行為能助推學習的不斷深入,讓整個學習活動充滿濃郁的探索味。
二是組織辨析,豐厚內涵。引導學生進行辨析活動,本身就是學習互動的主要形式。所以,在三角形的認識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精心設計一些辨析互動環節,讓學生在思辨中學會分析、思考、合作,助推學習的不斷深入。在引導學生探究“三角形的穩定性”時,筆者引導學生開展長方形活動框架和三角形框架的拉動實驗,帶領學生仔細觀察、分析產生的現象等,讓學生在爭辯中明晰三角形穩定性的存在,建構三角形穩定性的數學表象。“長方形的框架只要我們在一個角上用點力拉(壓),這個框架就變成了平行四邊形,隨著用力變大,平行四邊形的高就會越來越短,所以我認為這樣的長方形是容易變形的。”“三角形也按照這個方法去按壓,卻發現三角形沒有變形,我認為三角形是不容易變形的。”“現在我明白了空調的支架、自行車鋼架、移動鐵塔等,就是利用了三角形不變形的特點建構的,使得這些物體建構更牢固。”……學生的辨析互動,是他們正在進行有效的思維碰撞,也是他們在學習中視角得以擴張的表現。
二、引發學習交流互動,推進思考深入
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是當前小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在這樣的方式下更有利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使得他們的數學學習變得更加靈動,也更有活力。因此,教師要優化學法指導,并創設更為和諧的學習情境,促進師生互動的順利實現,并以此切實提高互動學習的實效性,讓他們在互動學習中積累更多的學習感知,獲得更為豐厚的知識感悟,促進學習思考的不斷深入,促進有效學習的生成。
如在五年級《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習交互對學生理解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建構對應的數學認知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利用學習互動促進思維的碰撞,加速知識的領悟,使得整個學習活動更具智慧,更富靈氣。
一是激勵猜想,拓寬視角。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是小學生數學學習的一個難點,也是一個關鍵點。要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概念,教師要從多方面引導學生探究,讓他們在真實的學習互動中,形成更為豐富的表象,獲得更深刻的理解。其中,激勵猜想是一個有效的舉措。教師要先引導學生進行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的猜想,這一活動旨在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投入到新知的學習思考之中。“我認為三角形的面積是和長方形一樣的,因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中也是把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進行推導的。”“不對!你看三角形哪兒像長方形?”“我發現,把正方形、長方形按它們的對角線一分為二,其中的一半就是三角形,所以我認為三角形的面積是長方形或正方形面積的一半。”“是的,把平行四邊形按對角線分成兩部分,其中的一部分也是一個三角形,所以我們認為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學生的猜想,盡管有對有錯,但這樣的互動,其實是更為有效的學習的補充,更是思維的沖擊,會讓學生把注意力更加聚焦,讓他們在辨析學習中更加會思考,從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思維中獲得最有價值的感悟,實現三角形面積學習的突破。
二是引導質疑,以思促學。質疑是習得知識、領悟知識的重要手段,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質疑互動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在質疑中獲得啟發,在質疑中獲得感悟,從而讓學習活動具有更強的活力。當有學生說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與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是一樣的”這個猜想時,其他學生就會提出疑問:“怎么把三角形變成長方形?”盡管學生能夠把三角形通過剪拼的方法轉化成長方形,但是它們之間的聯系又是什么呢?問題促進思考,也能引領學生進一步思考其他同學的發言。為此,教師引導學生從這些思考入手,反過來操作,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去拼一拼,可以拼成長方形,或正方形,或平行四邊形,使得前后的思考有了照應,也讓學生在此照應中探得新的方法,實現三角形面積學習的突破。
三、創設合作探究情境,促進學習升級
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互動學習方式,也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重要舉措。所以,在小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創設合作探究情境等,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合作探究學習,讓他們在合作中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以此推進學習的深入,助力有效學習的升級。
如在四年級《可能性》學中,教師通過創設“摸球”活動情境,讓學生在團體合作中形成思維碰撞,獲得學習理解的深入,促進學習思考的加深。
一是引導合作學習,豐富“可能性”感知。教學中,教師要制訂明確的摸球活動細則,讓學生明白活動的規范與要求,為他們積累感知、提煉規律提供學習思維支持。例如,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黑色袋中放入2個紅色的,3個白色的乒乓球,合作摸球20次,記錄摸球情況,統計結果,并對結果做出合理猜想。
二是引導互助學習,增強“可能性”感悟。利用學生的各種猜想,指導學生打開袋子,驗證猜想。同時,引導學生觀察實驗數據并思考:這些數據和現象隱藏著怎樣的規律?我們能否從實驗數據中推斷出球的個數情況?可能性是不是與球的個數有聯系呢?問題會激發學生思考的深入,也會促進合作的加深。當學生經過必要的爭論、質疑后,他們就會發現,紅球出現的次數少,與它的個數少是對應的。從而讓學生進一步感悟到:物體的個數與出現可能性的大小有著必然的聯系。這樣的互動學習,使得整個學習活動變得更為理性,也使得學生的學習理解更加深刻,記憶也會更加持久。
總之,追求數學教學中的互動學習實效性,是打造和諧課堂、有效課堂的重要著力點。所以,教師要把引發學習互動作為重要策略去謀劃,創設積極的學習互動情境,以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需求,讓學習變得更主動、更深入。
作者簡介:鐘小麗(1981— ),女,廣西興業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主要從事小學數學、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