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多媒體環境下構建小學閱讀高效課堂的策略,提出利用視聽合一優勢擊中閱讀興趣點、創設貼切的情境強化閱讀體驗、搜索海量網絡資源拓展閱讀視野、使用多種媒體設備豐富閱讀方式等教學建議。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 小學語文 閱讀指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3-0124-02
小學語文閱讀課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課程,不僅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也能開闊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當前,利用多媒體進行閱讀教學趨于常態化,但部分教師對多媒體教學認識片面,認為多媒體教學就是利用設備播放一些PPT、音視頻,這樣的多媒體教學形式單一、內容淺薄,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為此,小學語文教師要認真鉆研多媒體教學技術,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打造高效的閱讀課堂。
一、利用視聽合一優勢擊中閱讀興趣點
小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形象思維為主,在語文閱讀課上,面對大段大段的文字,學生很容易陷入厭倦的狀態,加上有時候學生對文字一知半解,會直接降低他們的閱讀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態變化的事物更容易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在新課教學中,不能只關注教學流程的設計,還要重視教學手段的創新,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視聽合一的優勢,綜合影像、色彩、動畫等表現手法,給予學生足夠的刺激,使其對閱讀產生興趣,并保持閱讀興趣的持久穩定。
例如,在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時,在導入環節筆者先播放了一個植物傳播種子的視頻,植物種類包括文章中提到的蒼耳、蒲公英、豌豆等。這個視頻是筆者從discover(探索頻道)、國家地理頻道等自然科學紀錄片中截取的片段,畫面制作精良,生動直觀地演示了本課的內容。隨后,筆者播放了噴瓜、紅樹林、蘿摩等植物種子的傳播景象,有趣的畫面直接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的驚嘆之情。看完視頻之后,筆者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課文標題中來:“剛剛我們看的視頻里,展示了一些神奇的大自然現象,現在我們回到課本,看看植物媽媽有什么辦法。”經此提示,學生紛紛打開課本,認真地讀起文章來。
另外,在古詩閱讀教學中,因小學生對古代詩文的理解能力有限,采取逐字逐句講解的方式教學,學生往往感覺枯燥無趣。如果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情境,配上旁白或者故事解說,則比較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閱讀興趣。例如,筆者教學古詩《詠柳》時,選擇了《詠柳》的動畫視頻作為補充素材。動畫視頻的旁白說道:“古代有一位愛喝酒的詩人叫賀知章,有一天他喝醉了路過一戶人家的后花園,被里面的春色吸引住了,于是他大手一揮,在墻上寫下了《詠柳》這首詩。”配音詼諧有趣,卡通人物可愛生動,一下子將全班學生的目光聚焦在投影屏幕上。接下來,動畫視頻主要就古詩的內容進行解說:“‘詠是贊美的意思,詠柳就是贊美柳樹。‘妝是裝扮的意思,碧玉原指碧綠色的寶玉,但是晉代有位美女叫劉碧玉,所以詩歌中常常以碧玉指代美女。”這樣一來,“碧玉妝成一樹高”的意思就很明了了,學生理解起來毫不費勁。視頻解說使原本抽象的古詩變得具體而親切,很容易擊中學生對古詩的興趣點。
以上雖然都是以影像展示為主的多媒體教學,但是其素材的選擇很有針對性,清晰可見教師精心備課的痕跡,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創設貼切的情境強化閱讀體驗
閱讀課文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精煉性特征,小學生因生活閱歷有限,知識水平較低,往往無法很好理解閱讀作品的思想內涵,也很難與作品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使用多媒體技術將抽象的文字描述轉換為動態或具象的內容,創設出配套的情境,能夠激活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快速、準確地理解閱讀內容。
例如,教學古詩詞《滿江紅》時,由于南宋距離現代較為久遠,學生對南宋的認知有限,傳統解說型的教學方法很難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滿江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考慮到這一點,筆者在網絡搜集相關資料,剪接編輯成一段教學視頻。視頻介紹了岳飛的生平及當時的社會背景,同時選取《精忠岳飛》影視劇里的一些片段,配上歌曲《滿江紅》,營造出那個動亂時代的情境,學生在情境氛圍的浸染下,表情緊繃,神色悲慟,感受著一代名將迫切收復故土、抵御外敵的強烈感情。此時,再進入《滿江紅》的學習,閱讀理解的效果事半功倍。
利用多媒體情境創設手段,還能指導學生掌握精讀和略讀的技巧。精讀重在“精”“細”,以傳授本質、深入領悟、品讀鑒賞為主旨。例如,《泊船瓜洲》一詩中,“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使用精妙,是精讀時應當重點體會的內容。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綠”字所營造的意境,筆者在網上“挖”到一段利用延時拍攝的江南春色視頻,視頻展示了春天來臨時,繁花芳草如煙似毯地在大地上彌漫鋪展開來,轉眼又花紅柳綠、草長鶯飛。多媒體技術將需要數月才能完全呈現的畫面濃縮集中展示出來,把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境,使他們感受春天來臨時勢不可擋的蓬勃生機,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詩句的內涵。
利用多媒體技術還能幫助學生親身體會和演繹閱讀內容,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加深閱讀理解。例如,筆者組織學生開展“我是故事大王”的主題活動,要求結合多媒體做匯報交流。學生紛紛開動腦筋,自行搜索選材,采用真人配音PPT、視頻剪輯與本人扮演相結合、現場化妝表演加背景音樂等多種形式,講述了多個精彩故事。
多媒體技術的生動性、具象性和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特點,有效地將文字轉化為具象的情境,使學生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另外,多媒體技術的加入,使閱讀課程打破了教師解說、學生聽講的傳統模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參與感和成就感,進而促進學生加強語文閱讀訓練。
三、搜索海量網絡資源拓展閱讀視野
網絡世界擁有海量的閱讀資源,包括文學名著、科普讀物、幽默笑話、詩詞歌賦等,遠遠超過小學語文課本選入的內容。因此,閱讀教學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將學生帶入廣闊的文學世界之中,將學生的視野從課本中延展開來,讓學生在古今優秀作品的熏陶下開闊眼界、豐富思想,進而獲取更多知識、提高閱讀能力。筆者結合課本內容,幫助學生羅列延伸閱讀書單,鼓勵學生積極進行網絡閱讀,并利用每周的閱讀課做讀書交流,積極發表對閱讀內容的感受和看法,在相互討論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例如,學習《草船借箭》之后,筆者推薦學生閱讀《空城計》《借東風》等故事。通過閱讀這些故事,諸葛亮的文學形象在學生腦海中逐漸鮮活起來,進而吸引學生課外閱讀《三國演義》《出師表》等文學作品。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筆者發現學生很喜歡網絡閱讀,常常在課余時間自發組織網上閱讀打卡、分享書單等活動,而且讀后能夠在閱讀課上積極發言討論,或在班級微信群、朋友圈等網絡交流平臺上發表即時閱讀體會,或與同學就某一觀點、某一情節展開討論。
傳統閱讀課程受到技術、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往往只能維持線性信息組織結構,不利于學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溝通能力的發展。多媒體技術的加入,使閱讀課程升級為網狀,更有利于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加快信息獲取及交流的速度,幫助學生更加投入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
四、使用多種媒體設備豐富閱讀方式
新課改提倡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創建開放的、適應時代發展的課程體系,其中具體提到要充分發揮現代多媒體技術的作用,為學生營造主動、自主、生動的語文學習環境。當前,大部分學生都使用上了手機、平板電腦等數碼產品,越來越多的小學生開始以電子書的形式進行閱讀。與傳統的紙質書籍相比,以數碼產品為載體的電子書具有容量大、攜帶輕便、容易翻閱、有互動性等諸多優勢,一部手機或者平板電腦就可以成為一座便攜式的小型圖書館,方便學生收集、翻閱、更新自己喜歡的內容,并且能夠隨時加標記、添注釋、記筆記。學生進行電子書閱讀,既能增大閱讀量,也能提高閱讀效率和閱讀質量。多媒體技術還能將紙質書籍的文字轉變為影像、聲音、動畫、圖片等形式,為學生的閱讀提供更多的選擇。例如《長城》一課,雖然課文描寫得非常生動,并配有幾張長城的圖片,但依舊難以讓學生充分體會長城的雄渾氣勢和悠久歷史。于是,筆者向學生推薦了《明:萬里長城拱衛的文明》(中國通史(少年彩圖版)《長城縱橫談》等電子書,以及《望長城》《長城:中國的故事》等紀錄片,供學生課余閱讀。這些閱讀資料展示了雄偉的長城,蜿蜒起伏的群山,還有圍繞長城所發生的波瀾壯闊的歷史,使長城的形象從單一的文字描述和簡單的圖片說明變得更加立體、動態,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長城的歷史地位和沿線的風土人情。學生在多媒體技術的幫助下,不僅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也通過延伸閱讀的方式,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知識。又如,有聲讀物是近年來新興的閱讀形式,以真人朗讀的方式,將文字轉化為聲音,學生在休閑、運動、行走時通過聆聽進行碎片化閱讀,不僅能解放雙手、保護視力,也能隨時隨地滿足閱讀需求。
在教學信息化的大環境下,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打磨精品閱讀課堂,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推動學生閱讀素養的不斷提升。
作者簡介:劉善姬(1979— ),女,廣西興業人,大學本科學歷,二級教師,主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