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霞
【摘要】本文論述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引入轉化策略的途徑,提出化未知為已知、化復雜為簡單、化枯燥為有趣、化數字為圖形、化抽象為具體等教學建議,提高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 轉化思想 高效課堂 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3-0139-02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在新授知識時采用更多的是“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生根據教師的思路按部就班地學習知識,很難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要將數學思想融入日常教學中。轉化思想是小學數學學習的基本思想方法之一,主要是將數學知識的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將未知知識通過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關系轉化為已知知識,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通過轉化找到知識之間的本質聯系,進而更好地掌握新授知識。
一、化未知為已知,靈活運用知識
大部分學生在做練習時會抱怨“題目太難,老師沒有講過”,但從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來說,任何新知識都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轉化而來。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遇到陌生問題時,先想一想是否和已經學過的知識相關聯,試著找到二者之間的關系,靈活運用已學知識,逐漸將未學知識轉化為已學知識,并用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鼓勵學生運用轉化思想來解決數學問題。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中,教師首先讓學生做一個平行四邊形,并認真觀察這個圖形,找到計算圖形面積的方法。生1:“將平行四邊形切割成兩個直角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然后求出三個圖形的面積并相加即可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生2:“可以將平行四邊形一邊對角相連,分成兩個三角形來計算。”……學生給出了各種解題思路和方法,那么哪種方法最簡便呢?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平移,將平行四邊形轉換成已經學過的圖形。有學生立刻想到:如果將平行四邊形一邊的三角形平移到另外一邊,可以組成一個新的圖形——長方形,通過拼接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底是長方形的長,高是長方形的寬,由此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這樣教學,既復習了舊知識,又加深了對新知識的理解。
二、化復雜為簡單,優化解題思路
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經常會遇到尋找數量關系或者因果關系等比較復雜的題目,這時學生往往會感到束手無策,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對題目的理解程度,找到數學問題中的重點內容和關鍵詞語,引導學生將其轉化成容易理解和解答的知識點,逐步形成化繁為簡的思維,讓學生體驗轉化思想的優點,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漸優化學生的解題思路,提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一課中,教師首先讓學生認識長方體的特征,然后利用學具分析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學生發現只需要將長方體6個面的面積相加即可得到長方體的表面積。此時,教師讓學生認真思考:“既然長方體的對面相等,是否可以將公式簡化呢?”經過分析,學生總結出:“先計算長方體不同的三個面的表面積再乘以2。”接著,教師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練習鞏固:郵局要做100個新的鐵皮郵箱投放到服務網點,要求長80厘米、寬50厘米、高40厘米,請你幫忙算一算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鐵皮?初看題目中給出的條件很多,其實根據化繁為簡的思維,可以對題目要素進行提煉——做100個長、寬、高分別為80cm、50cm、40cm的長方體,只要求出一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再乘以100即可。這樣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讓煩瑣的題目變得簡潔明了,不斷優化學生的解題思路和思維方式。
三、化枯燥為趣味,提高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尤其是一些專業的定義或者概念,往往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逐漸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與信心。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知識的生動、有趣,教師要在課堂中插入故事、游戲、兒歌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借助多媒體等手段,通過動畫的形式將枯燥的知識用生動的畫面來展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好地鞏固新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平均數》一課中,教師將課堂“搬”到了操場上,通過游戲的形式進行教學。教師宣布規則:全體學生分為4組進行跳繩比賽,看看哪組能取得最后勝利。學生積極投入到比賽活動中,班長認真記錄比賽成績,小組1成績:10,8,7,6,4;小組2成績:7,9,6,8,4,2;小組3:11,8,9,4;小組4成績:10,8,5,7,5。比賽結束后,學生計算出四個小組跳繩總數分別為:35,36,32,35,由此,學生普遍認為第二小組贏。此時,第三組學生提出異議:“第二組6個人跳了36個,而我們組4個人跳了32個,這不公平。”教師提出問題:“每組的人數不相同,這樣比較總數確實不公平,但如果不比較總數,比什么?你們有更好的方法讓比賽更加公平嗎?”學生給出了不同的回答,教師借此機會導入“平均數”這一教學主題,引導學生用總數量除以人數,學生立即算出第三小組獲得勝利。通過比賽的形式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平均數的概念,以及如何計算平均數,讓枯燥的概念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進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四、化數字為圖形,方便理解概念
在小學階段,受認知發展水平的限制,學生的理解能力相對較差,因此在遇到抽象的概念或者定義時,如果教師單純地向學生介紹這一知識點,學生很難深刻地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為圖形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知識,讓數學知識點通過圖形清晰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概念或數字的變化,進而對知識形成清晰的表象,有利于學生牢固掌握數學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負數的認識》一課中,教師首先通過生活常識導入,讓學生說出或做出與教師相反的數字、詞語或動作:(1)向前走5米;(2)電梯上行2層;(3)銀行存款100元。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分別說出了相反的詞語或動作:(1)向后走5米;(2)電梯下行2層;(3)銀行取款100元。這時教師引入了“負數”的概念:為了表示相反意義的量,與正數相對應的數叫負數。一開始學生還是不太理解這一概念,于是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了一條線軸,告訴學生以中間為“0”,向左為負數,向右為正數,如果前行5米寫成+5,那么后退5米寫成-5;存款寫作+100,取款寫作-100……通過這條線軸,學生對負數的理解更加清晰,記憶更加牢固。
五、化抽象為具體,降低學習難度
當學生遇到抽象化的數學概念或者空間感較強的立體圖形時,往往會力不從心,難以理解這些知識。這主要是小學生的思維以具象思維為主,利用具體的學具來理解數學知識,逐漸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或者將課本知識還原到現實生活中,讓學生感知這些知識就存在身邊,拉近學生和這些抽象概念之間的距離,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降低學習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容積和體積》一課時,教師首先為學生介紹了容積的定義,即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容積。剛開始學生不能真正地理解這個定義,于是教師帶領學生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先準備兩個盛滿水的杯子,分別在杯子中投入橡皮和鉛筆,學生發現水溢出來了,但是溢出來的水量并不相同。為了讓實驗效果更加明顯,教師讓一胖一瘦兩名學生分別將手放入杯子,這時溢出來的水更多了,當他們將手抽出來后,發現杯子中的水量變少了,但兩個杯子減少的水量不一樣。根據實驗學生發現,胖學生的手放進去之后溢出來的水更多,也就是它占的空間更大。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溢出的水量就是“手”的體積。這樣教學,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通過實驗的形式展示出來,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降低了學習難度,提高了學習效率。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入轉化思想,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并將已知與未知相融合,更有利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有利于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