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晶
【摘要】林木茂盛,必先固其根。一所學校,教師就是學校發展的根,而校本科研就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根。作為有責任感的教師,必須有扎實的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能及時發現、研究和解決學生教育和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掌握其特點、發現其規律,并形成有效策略,服務于教育教學,進而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
【關鍵詞】校本科研 尋源 立根 固本 專業成長
教育科研是教師實現自我價值的一個過程,也是教師專業成長從被動走向主動的標志。林木茂盛,必先固其根。一所學校,教師就是學校發展的根,而校本科研就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根。作為有責任感的教師,必須有扎實的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能及時發現、研究和解決學生教育和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掌握其特點、發現其規律,并形成有效策略服務于教育教學,進而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如何實現校本科研助力教師自主專業成長,在做了校本研修“建立課后學習組,提高農村學生課后學習效率研究”后,我有以下幾方面體會。
一、小處著眼,尋“源”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學校管理、課堂教學、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等等,這些都可以作為校本科研的對象。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目光敏銳、善于思考、勤于動腦,時刻用研究的眼光觀察身邊的問題和教育現象,因為問題總是層出不窮,所以校本科研也就生生不息而連綿不絕,也就擁有了“源頭活水”。
山河學區近幾年隨著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外出務工的年青人越來越多,孩子的監管成了這些打工族家庭的難題,多數家庭選擇將孩子留給家中老人照顧,導致農村留守兒童所占比例逐年攀升。即使沒有外出打工的家長文化程度也相對較低,加之每年有大約二分之一時間是農忙季節,放學后家長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監管孩子的學習。另外,現在獨生子女現象嚴重,一家一個孩子,放學回家后,孩子沒有和同伴交流討論的機會,缺乏溝通的平臺,學習資源單一、貧乏。如何讓學生的課后學習生活變得充實而又有實際意義?如何讓學生課后學習有適宜的空間和良好的學習氛圍?如何讓那些低年級孩子在學習上及時得到有效的幫助,高年級的孩子能力進一步的到提升?成了我們農村一線教師亟待解決的難題。發現這一現象后,我同山河學區的老師組建了研究小團隊,以問題為導向,開始了為期三年的“建立課后學習組提高農村學生課后學習效率”研究。尋校本課題研究之“源”的過程,提高了我和我的團隊教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了我們的研究熱情,基于微觀的校本科研為我們的專業成長提供了不竭動力。
二、基于發展,立“根”
校本科研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根,教師科研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在模式構建中提升了自己的行動研究力,在不斷的實踐探究中提升了專業素養,可以說校本科研是教師成長的自我錘煉和自我超越的最佳載體,是教師專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劑。
在研究中,根據山河學區地域的實際情況,我們研究團隊統籌規劃設立了課后學習組。課后學習組由各年級科任教師統一協調調控,以自然村屯為單位,由不同年級的學生組成。采取就近異質分組的原則,低中高年級兼顧,學習組隊伍小而精,一般不超過5人。選出責任心強的學生擔任學習組組長,負責整個學習組的安全及秩序維護。選擇合適的家庭作為學習場所,學習場所除環境安靜舒適外,要配備電腦及無線網絡,方便學習組間的網上交流互動。實行教師包保監督管理機制,包保教師與包保的學習組時時網絡互動、遠程交流、解疑答難,定期對其包保的學習組進行入戶家訪或電話家訪,了解學習組的學習實況,確保學習組的學習質量。學習組除了完成學校規定的課后學習任務外,包保教師要根據所負責的學習組學生的特點設計學習組業余集體活動,如讀書、手工、科技小發明等。課后學習組的建立彌補農村學生課后監管困難這一短版,搭建了互動平臺,將獨立個體集合在一起,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共同進步;建立課后學習組,解放了家長的手腳,讓學生課后無家長陪伴時有事可做,有人交流,遠離惡習,健康成長;建立學習組,解決了老師對學生課后監管鞭長莫及的難題,發揮集體優勢,提高課后學習效率。
三、專業成長,固“本”
校本科研以教師專業發展為核心,為教師專業成長搭建了平臺,研究型教師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一名教師從合格走向杰出的必經之路。科研其實就在身邊,要想在教育這條路上走得快、走得遠,就要有科研的能力;要想讓自己專業成長得快,就要去腳踏實地做科研,在專業發展的道路上我們要掌握自我發展的主動權。我與我的團隊在研究過程中,總結出了自我研修與組內研修相結合的校本科研方式,激發了教師的研究熱情,帶動山河學區的其他教師一起參與研究,為山河學區的學校教師專業成長鋪就了一條快速路。“自我研修”是指教師沿著“問題—學習—探究—問題”的過程進行研修。“問題”是指教師個人圍繞研修組主題,根據自己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確立個人研修主題。“學習”是指上網查閱資料、閱讀相關文章或書籍,對所搜集的信息進行分類、歸納、整理,形成解決研修問題的方式、途徑、預案。“探究”是指經過學習后,把解決問題的預案應用到課堂實踐中,在實踐中求證哪些方法是有效的、科學的,形成經驗文章。最后的“問題”是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了新的問題,又開始新一輪的研究。“問題—學習—探究—問題”的過程,強調的是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驗證理論,從而提高個人的專業修養。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從事研究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改進教育實踐,還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從而在工作中獲得理性的升華和情感的愉悅,提升自己精神境界和思維品質”。校本科研是學校工作永恒的主題,是學校發展的不竭源泉。校本科研博大精深,內容與過程永無止境,為了不斷提高我們自身的專業發展水平,讓我們在校本科研的路上攜手共進,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蔣鼎年.優化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提高教育教學效率——農村初中數學小組合作教學模式下加劇兩極分化的教學行為反思[J].中學數學研究,2017,(12) :23.
[2]蔣鼎年.優化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提高教育教學效率——農村初中數學小組合作教學模式下加劇兩極分化的教學行為反思[J].中學數學研究,2017,(12) :23.
[3]林正委.多元教研,助力農村教師專業成長——以社會學科為例[J].考試周刊,2013,(12) :8.
[4]陸瑾,黃建行.以教育科研為依托 促進教師專業成長[J].現代特殊教育,2009,(6) :12.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一般規劃課題;課題名稱:建立課后學習組提高農村學生課后學習效率研究;課題批準號:GH19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