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利銀
【摘 要】 統編一二年級的四本教材,主要以童話故事為主要教學內容,其次是兒歌、記敘文等閱讀教學。低年級學生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生性好動,自控能力差。在課堂教學中,借助文本的有利資源,生動引題,提出質疑;借助插圖,培養能力;利用媒體,創設情境;角色表演,情境再現;展開想象,拓展思路,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 文本資源 ?提高 ?低年級 ?閱讀實效
低年級統編教材,課文設置的教學內容主要是以童話故事為主,其次是兒歌、記敘文等閱讀教學。我們知道,低年級學生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生性好動,自控能力差。針對這些特點,在課堂閱讀教學的時候,教師就要擅于挖掘教材有利資源,因勢利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融入語文的課堂教學,吸引學生專注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走進學生內心世界,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高。
一、生動引題,提出質疑
低年級學生對感興趣的事物,有著極大的吸引力,若是開篇引題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學生注意力就會集中到文本上,學生求知欲望得以激發,注意力也快速集中,并能饒有興趣地聽起課來。因此,教師可根據文本特點,設計多種導入方式:
1. 讀題質疑
統編教材二下第18課《太空生活趣事多》一文,筆者的導入是這樣設計的。教師問: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有什么問題想問的嗎?生:太空生活是怎樣的?在太空中有哪些有趣的事呢?學生讀題質疑,并帶著問題讀課文。
2. 游戲導入
課堂上,一說到做游戲,低年級學生最活躍。低年級學生專注時間比較短,往往對事物的專注時間只在課前十分鐘,如何充分有效地把握這十分鐘,課堂的精彩導入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用游戲這一方式來作為課堂教學的導入,能很快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如統編教材二下《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文,筆者在課前把學生帶到操場上,拿著指南針,讓學生辨認操場的東南西北。接著在陽光下,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影子在身體的哪個位置,學生邊觀察邊思考,為什么影子會在身體的不同位置呢?回到教室后,學習課文,從文中了解到原來大自然有好多奧秘,要是在野外迷路了,我們可以通過各種辦法來辨別方向,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得以激發。
3. 故事導入
低年級學生普遍都愛聽故事,教師所講述的故事、寓言、傳說等都應該緊扣教學內容,努力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到故事中,使學生的注意力能漸漸地被新知識所吸引。故事導入對培養基于核心素養的閱讀具有不可小覷的作用,教師所選的故事要有趣味性、針對性、哲理性。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不但得到提高,而且還能夠完善自身素養。
二、借助插圖,培養能力
統編教材的課文都配有與文本內容相符的生動活潑的插圖。低年級學生往往翻開課本先被具體形象的插圖所吸引,對課文中的插圖最感興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如果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看圖,說說圖上畫了什么,然后圖文對照讀課文,這樣借助插圖進行閱讀的方式,對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統編教材一下《咕咚》一文,這是一篇不全文注音的課文,只給部分難讀的字注了音,主要是讓學生借助讀物中的圖畫自主閱讀課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連環畫課文的特點,段落之間有空行來判斷,哪幾個自然段對應文中的哪一幅插圖,指導學生圖文對照來學習課文。雖然沒有拼音,但是,有了一上連環畫形式的課文《小蝸牛》一課的學習基礎,學生基本上可以較快地讀懂故事。這篇課文有四幅插圖,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每幅圖說什么,接著從課文中找出相對應的段落,再讓學生逐步自主地梳理文本信息,發展思維。
文中有些詞語,教師可以借助圖畫和聯系上下文來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如,“拔腿就跑、逃命”,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插圖一,圖中的小兔子聽到“咕咚”一聲,邁開大步,跑得飛快。接著引導學生觀察圖二中的動物們,一個個邁開大步,飛快地往前跑,從動物們跑步的樣子,學生從而體會到動物們為什么會那么害怕的心理。在教學“熱鬧”一詞,筆者是這樣引導的:先讓學生朗讀第3、4自然段,接著引導學生看圖想象這種“熱鬧”場面,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那么多動物誰也沒有停下來去看一看“咕咚”是誰,誰也沒有認真的去思考下“咕咚”為什么那么可怕,只是看到別人逃命,就自認為非常危險,從而慌成一團,盲目地跟著別人跑。
三、利用媒體,創設情境
眾所周知,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形象思維比較強。因此,對直觀的圖像和影像容易接受。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將抽象事物具體化,將課文中沒有的東西,通過互聯網的形式,運用形象直觀的動畫演示,展現在學生面前,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還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例如在學習統編教材一下《語文園地四》的識字加油站中的帶有“月”字旁的字,可以使用課件的形式尋根求源。筆者在開頭是這樣進行教學設計的:
1. 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做游戲嗎?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一起來做游戲。游戲一:我指你說。教師指身體的某個部位,學生舉手回答。(聯系學生自身身體做游戲,更容易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 圖文激趣、識字教學
學生通過指認身體部位后,發現“眉毛、鼻子、脖子、手臂”等詞語中,“眉、鼻、脖、臂”等都是“月”字旁,這時候,教師課件演示“肉”字旁的來歷:肉,最初原始字形是一塊肉,里面有人字形的紋理,外面有皮,肥瘦相間。如,肩、胖、胃、臂、腹、膚等,可謂肉字里面是紋理,變成月旁表身體。這樣的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下調動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而且能夠引導學生了解中國歷史文字的演變歷程,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拓寬他們的視野,一舉多得。
四、角色表演,情境再現
低年級學生天生就喜歡表演,在教學中教師選擇合適課文,讓學生進行表演再創作。在教學中,表演可以安排在課中,也可以安排在課后,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情節,合理選擇表演的最佳內容,讓學生進行分角色表演,從而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的概括和提升,適而培養其對語文的熱愛,提高其語文核心素養。如:統編教材二下《青蛙賣泥塘》一文,這篇童話故事篇幅較長,角色眾多,根據課文結構特點,理清青蛙第一次和第二次賣泥塘的過程。在文中有四種小動物說的話都是簡單概括,沒有一一呈現,小狐貍說的話,課文用“……”省略了,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根據文中泡泡的提示讓學生進行角色表演。學生可以模仿前面老牛和野鴨的句式,也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自由說話。
低年級孩子剛接觸規范的語言文字,理解詞語的能力還比較缺乏。在教學時,注意詞語的理解要結合在語句中,教師還可以創設情境進行表演,化抽象為形象,通過直觀的表演理解詞語的意思。如:統編教材二上《小蝌蚪找媽媽》一文,可以通過表演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等詞語,請兩個學生上臺表演,一個扮演鯉魚阿姨,一個扮演小蝌蚪,通過課文內容的表演,學生很形象地理解了兩個人面對面的時候用“迎上去”;一個在前,一個在后,用“追上去”。
五、展開想象,拓展思路
低年級學生想象力非常豐富,統編教材二下第八單元的語文學習要素是:能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象。像這樣的文章在低年級統編教材中有些篇目,教師在教學中要擅于挖掘文本資源,吃透文本,巧妙設計,引導學生拓展想象的空間,合理填補文中留有的空白。如:二上《坐井觀天》一文,當小鳥對青蛙說:朋友,不信,你就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吧。這是文中的留白,教師發問:當青蛙跳出井口,它會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講一講自己想象中的故事。
又如統編教材二下《祖先的搖籃》一文的課后練習第二題就是展開想象進行表達的訓練,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融入課文的理解中進行,引導學生結合第三題提供的詞語展開想象,再仿照第二或第三節的句式說一說。
教學中,教師抓住契機,激發想象的欲望,同時要想方設法幫助學生打開思路,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總之,在低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敢于閱讀,樂于閱讀,讓每個學生都喜歡閱讀,主動閱讀。同時,教師可借助文本資源,運用多種恰當的教學方法,借助多媒體等信息化手段,相互結合,相互滲透,讓我們的閱讀教學成為有效的、高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1] 楊仁燕.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小學低年級閱讀教學研究——以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為例[J].淮北師范大學,2018(12).
[2] 楊麗.淺談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的趣味閱讀教學[J].學周刊,2014(03).
[3] 孫國楠.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高效課堂的有效探索[J].新課程導學,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