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帥
【摘要】小學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使學生保持心理健康,又可以促進學生人格進一步完善,逐漸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挖掘整合教材,結合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和技巧進行教學,真正使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讓健康的心理在學生的成長中發揮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 自信心 意志品質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校每位教師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教授知識和技能,還要有意識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真正成為德才兼備的棟梁之材。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圍繞小學數學心理健康教育淺談以下幾點。
一、樹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習效果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內在心理狀態如何,心理積極愉悅,則效果倍增,相反則效果甚微”。而學生課堂上心理狀態如何,絕大部分取決于教師。因為教師的言行舉止可以對班里的一大批學生形成影響。老師一個眼神,一句親切的話語,就可以使學生感到溫暖,從而形成積極向上、愉快、活躍、和諧的課堂學習氣氛。如果教師板著臉,甚至一進教室門就對學生不滿嚴厲批評,課堂上會驟然鴉雀無聲,氣氛緊張,學生戰戰兢兢,便會產生巨大心理壓力,學習效率必然會降低。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一走進課堂,就要調試自己的心理狀態,自始至終保持良好的狀態。
記得有一次上課,我讓一個同學到黑板上做題,只見他做完之后就紅著臉深深地低下了頭。我一看原來這題他根本不會。我沒有批評他,而是馬上為他解圍,請一位同學上臺與他合作解決。并小聲告訴他,合作之后要講給大家聽,他使勁地點了下頭,表示感激。意想不到的是,他講得井井有條,還贏得了全班的掌聲。就這樣,一節課很順利,沒有一絲不愉快、不和諧。教師要從學生心理品質出發,注意解決問題的技巧,發自內心的關心愛護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這樣才能有效地進行教育,才能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優化學生的學習心理環境。最終,不僅可以提高了學生學習成績,同時也促進了學生人格的發展。
二、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內在動力
小學數學的學習是一個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再到創造思維的過程。這一學科的特點使得某些學困生不能及時掌握所學內容,以至于會產生學習障礙,到高年級就會對數學產生畏難、厭煩情緒。這種情緒對學習對生活都是不利的,我們一定要幫助他們克服這種不良情緒。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在自傳中說:“就我記得我在學習時期的性格來說,其中對我后來發生影響,就是我有強烈多樣的興趣,沉溺感興趣的東西,樂于了解任何復雜的問題和事物。”將兩者結合起來思考不難看出,興趣既強化學習活動,又從根本上推動了學生的認識過程與學習過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聯想豐富,記憶深刻,意志堅定可以調動各種智力因素全面參與學習活動,使人積極地尋求滿足需要的途徑和方法。比如,教學圓的周長,可用“猜”的方法,課前讓學生各自準備一個任意圓,并量出圓的直徑和周長,課上當學生說出圓的直徑之后,經簡單計算教師一一猜出圓的大概周長。學生驚奇之余,急切想探尋其中奧秘,便積極投入學習新知的活動。教學探究余數的性質,可用“玩”的方法,將學生請到操場上圍成一圈,教師喊出幾,學生就幾個抱在一起,有時會有剩余的學生抱不起來,有時又剛好幾個抱在一起,沒有剩余。然后在用“判”的方法,教師在學生任意說出一個十以內的數字以后立即判定是否會有學生剩余,剩余幾個,并當場驗證……學生會非常驚奇,這樣一來,學生對知識產生了強烈好奇心,就會興致盎然的進入到接下來的學習中。同時,也消除學生的緊張和不良情緒,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親近感,調動積極主動性,使學生形成美好的心理感受,對數學課堂充滿期待,這樣學生就能輕松愉快的進行學習,進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賞識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理想、愿望能夠實現的心理,就是自信心。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索拉利奧曾是流浪街頭的修補匠,每天早上睜開眼的第一件事,就是對自己說:“你一定能成為一個像安東尼奧那樣偉大的畫家。”說完之后,就信心滿滿地進行自己一天的工作和學習。結果十年后,他的畫技就超越了偉大的畫家安東尼奧。他靠的就是自信。自信它是一種個性化的心理因素,可以強有力的推動一個人的發展,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只有自信心強的人才能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才能克服種種困難。當人們自信時,他們甚至會相信人能勝天,然而自信心不是與生俱來的,我們教師就有責任和義務把這種自信借助課堂教學植入學生心里,在學生能夠完全挖掘自身潛力之前,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并使其發展壯大。例如,教學《雞兔同籠》:“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我先讓學生自己解決,然后小組交流,再全班匯報,學生們討論的非常熱烈,并且井井有條的匯報了“畫圖法”“嘗試法”,我順勢表揚了全體學生。每個人的臉上漏出自信的笑容。這時我又拋出問題:“你們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解決此問題呢?”學生自信的回答:“能!”但10分鐘過后,每個同學都陰著臉表示真的沒有別的辦法!我便鼓勵道:“我知道你們能做到,因為你們善于思考,善于團結合作,老師相信你們集體的智慧。”5分鐘后,終于在全班同學共同努力下,解決《雞兔同籠》問題最根本的思維方法——假設法“出爐”了!教室里響起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在自信心的驅使下,學生的數學素養慢慢培養起來,能夠學得懂,學得活,學得深。
四、設置困難,磨煉學生意志
愛因斯坦說:“優秀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學更重要”。學生要學好小學數,必須要有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力。意志力可以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困難就是意志力的磨刀石。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適當選擇具體的問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不時給與意志鼓勵,如“這道題,你一定能想出來!”“再仔細看一看看,你肯定能明白”“由于你善于思考,才解出了這道。”這樣,讓學生在苦思中磨練意志力,品嘗其中的快樂,體驗成就感,反饋出潛在的意志力。在提問題時要因人而異設置難度,應該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習題如果太淺,學生不思考就可以回答,不利于意志力的培養。習題也不能太深,否則學生怎么“跳”也摘不到桃子,他們只能望題興嘆。多次失敗,會挫傷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從而使意志衰退。
小學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使學生保持心理健康,又可以促進學生人格進一步完善,逐漸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挖掘整合教材,結合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和技巧進行教學,真正把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讓健康的心理在學生的成長中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朱小敏.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D].蘇州大學,2010.
[2]管建福.小學數學教學藝術[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
[3]魏書生.魏書生文選[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