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社會新媒體日益快速發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作為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關鍵,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的指導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學習現狀出現了不協調,個別焦慮消極,依賴行為嚴重,道德行為不足成為他們生活學習中的不和諧因素,分析其中的原因有利于我們今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施策,為和諧校園的建設提供切實可行的路徑和方法。
關鍵詞:經濟困難;現狀;原因;精準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社會新媒體日益快速發展,該部分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關鍵,這也正契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扶貧與扶智、扶志的有機結合才是當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途徑。
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現狀調查
為真正了解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況,隨機抽取2897名學生進行調查研究,調查研究以此為研究依據,涉及以下問題:學生基本情況調查,學生心理狀況,家庭、學校、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一)學生基本情況調查
在2897名學生調查中,男生占比36.4%,女生占比63.6%,這和我校女生人數較多、男生人數相對較少有一定關系。
在進行院系的分布調查中,臨床57.6%,護理10.3%,口腔13.3%,藥學7.5%,影像9.4%,公衛1.9%,通過院系人數的占比可以看出,基本上人數分布是比較合理的,按照各院系人數總數來看,符合我校專業人數的分布,數據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調查的年級分布中,大一、大二、大三的人數占比如下圖所示,在調查中出現了大一新生占比較高為59.5%,但是不影響對學生現狀的分析,具有一定的數據利用價值。
對學生生源地來源情況進行調查,67.1%的學生來自于農村,城市生源占32.9%,農村生源的學生因為家庭無固定收入,子女較多,生病等多方面原因,有可能直接影響到交不起學費,日常消費水平較低,學生有可能在校自己尋找繳學費和日常消費的路徑,如校外打工、勤工助學等。
在問及您是否能夠支付高校的學費時,僅有35.6%的學生表示可以支付,有困難和通過其他途徑支付的占到了64.4%,這和生源大部分是農村有很大關系,直接影響到了學生支付學費。
問及您父母的職業時,農民占48.5%,無工作能力的3.9%,直接的影響了在校大學生經濟上必然出現困難的情況,在還不具備自主掙錢能力的情況下,支付學費和生活費是有一定的困難。
調查每個月的生活費用和開支時,在1000元以下的占到了62.3%,說明在校大學生充分的了解自己家庭經濟狀況和水平,消費觀念是比較理性的,但是不排除有些人出現了過度消費,超過1000元以上的占到37.7%,甚至1%的同學超出3000元,在經濟水平相對不高的城市來說,在大學校園消費水平如此之高,需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扭轉這種不合理的消費觀念。
在調查您是否愿意與其他人交朋友時,76.7%的同學表示愿意,還可以和不愿意的分別占到20.8%和2.5%,部分同學交際能力較弱,封閉在自己的生活圈子內,可能和家庭經濟困難有一定關聯。
在調查是否獲得過獎學金時,未獲得的占比為87.3%,和農村生源67.1%的比例出現了不協調,獎助學金評選比例應該進一步增大,充分的保證不讓每一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輟學。
問及學習成績時,中等以下的占到88.3%,家庭經濟困難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在學習中出現了焦慮和悲觀情緒,11.8%的同學不會因為家庭原因而耽誤自己的學習。
(二)學生心理情況
調查您是否因為家庭貧困而感到自卑時,不自卑的為54.1%,有自卑傾向的占到45.9%,其中不大自卑的為28.9%,比較自卑的12.7%,十分自卑的4.2%。家庭經濟狀況直接影響學生心理。
調查您會嫉妒比自己優秀的同學嗎,偶爾嫉妒的占42.4%,嫉妒的占4.2%,從不嫉妒的占53.4%,說明嫉妒心理可能會因為家庭經濟的原因進一步增強。
問及您遇見挑戰時會有退縮的心態嗎,46.4%的同學選擇猶豫不決,4.6%的同學多數選擇退縮,不愿意退縮的學生為49%,近一半的學生遇見挑戰還是容易退縮的,需要進行意志力鍛煉和加強。
問及您是否會因為家庭貧困而出現情緒低落時,偶爾出現的占42.5%,經常出現5.8%,家庭經濟貧困影響學生情緒的問題還是比較突出的,應教育學生正確對待自己的家庭經濟水平,有利于塑造積極陽光的心態。
調查在乎同學或者是其他人的看法這一問題時,8.8%的同學十分在乎,比較在乎的占42.2%,說明學生還是比較敏感的,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問及您是否具備自我調節能力,32.7%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調節能力不太強,2.1%的學生認為自己不具備調節能力,表現出學生在因為家庭經濟原因出現情緒低落時不會適時的調整自己的情緒、心態等。
(三)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現狀
調查您的父母平時會與您進行心靈交流嗎,偶爾會的占53.5%,從不交流的7.1%,可以看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相對較少,這和網絡、電視等新媒體占用了每個人大量的日常時間有很大的關系。
調查您的父母平時會關心您的思想品德發展這一問題時,11.3%的學生認為不太關心,2.9%的學生認為不關心,家庭教育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問及您的父母的生活觀念是否積極時,雖然有89.8%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父母生活觀念比較積極,但仍存在不太積極的8.8%,消極的1.4%,這些會無形當中影響學生本人的生活觀念。認為父母的生活觀念會影響自己的思想品德塑造的占到81.3%,父母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家校聯合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調查老師會對您的思想品德進行教育嗎,74.3%的學生認為會,19.8%的學生認為老師不太會,5.9%的學生認為不會,說明老師對學生教育的重要性。
問及學校有專門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隊伍嗎,竟有44.3%的學生認為沒有,這反映出學生對學校情況了解不深,需要加強學生對學校情況的了解。
問及您的學校關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是否健全這一問題時,70.4%的同學認為比較健全,但有22%的同學認為不太健全,7.6%的同學認為不健全,也就是有29.6%的同學認為應該健全學校關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以便更好地為學校發展創造和諧的環境。
問及您認為同學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否會有歧視時,沒有的同學占51.2%,不明顯的38.5%,有10.3%的同學認為有歧視,認為有歧視的同學大致和比較敏感、自卑的心理有關。應加強這部分同學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性的心理發展環境,有利于學校的安全穩定。
問及您認為您在學校是否擁有一個平等的受教育空間,在校的大部分(77.8%)同學認為是平等的,但有部分同學認為不太公平或者不公平,多少會影響這部分同學的心理狀態。
您認為社會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否會有歧視?竟有23.3%的同學認為會有歧視,41.5%的學生認為不明顯,但是是存在不公平現象的,這和擁有平等的受教育空間的比例是相匹配的。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必須提升自身素質,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位學生,甚至要比對待自己的孩子還要親,這樣才能建立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有利于老師工作的開展,形成和諧的校園環境。
當今社會日新月異,發展迅速,問及快速發展的經濟對于您的思想是否有影響時,61.4%的學生認為有影響,僅有18.2%的學生認為沒有,說明社會的發展影響學生的思想和意識,因此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我們也應該聯合社會力量,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綜上分析,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道德現狀突出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主體樂觀積極,個別焦慮消極
當今大學生大多是95后,00后日漸成為高校活動的主角,他們接受的信息日新月異,感受的是國家越發繁榮富強,人們生活富足,贊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能夠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模范遵守社會主義公民道德規范,承擔社會責任意識較強,在困境中能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挫折中調整做事的方法。但受西方文化、社會不良文化、習俗等的影響,在學校的生活學習中出現了焦慮消極,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出現了心理的自卑和焦慮,理想信念模糊,政治熱情淡化,在困難面前自暴自棄,學習成績居于班中下游,并出現多次不及格現象,無法正常畢業。在調查中不自卑的為54.1%,有自卑傾向的占到45.9%,其中不大自卑的為28.9%,比較自卑的12.7%,十分自卑的4.2%。部分同學的拘泥于自己的小圈子,整天生活在消極郁悶的怪圈中。
(2)自主意識增強,依賴行為嚴重
自主是學生成熟的一種表現,能夠獨立的承擔社會義務,成為行使社會權利的主要力量。該階段的學生出現自主意識不斷增強的表現,追求自我的獨立,希望擺脫監護者的監管和要求,自我做出決定。但相對的仍存在很多的依賴性表現,諸如認知上存在片面性,不能夠完全按照成人的標準全面判斷事物,情感上存在依賴,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和理解,經濟上仍然不具有獨立行為,很少出現主動要求獲得經濟收入的意識和行為等。
(3)道德認知清醒,道德行為不足
隨著個體成長,其道德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道德認知日益完善,對于道德的概念、評價和判斷能力不斷提高,能夠很好地區分行為的對錯,能夠合理的判斷他人及自身行為是否合乎道德原則,對于道德行為的主動性增強,能夠從道德高度去評判周圍群體及自身的行為。但與道德認知相匹配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發展尚不成熟,個體對于踐行道德要求、規范自身行為仍具有一定的不足,道德判斷多用于律人而非律己,容易對于他人的行為進行絕對化道德判斷,容易采用非黑既白的二分法判斷他人行為等。
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現狀的原因分析
(一)不良社會文化的影響
進入21世紀,我國的經濟發展出現了東西發展不平衡,同一地區、城鄉呈現出巨大的差距,甚至有些地方呈現兩極分化。過上衣食無憂,豐衣足食的生活是每個人追求的生活狀態,但當個人追求和現實生活的困境出現不和諧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就會出現失衡、波動,處理問題時以金錢為處理標準,輕精神追求重物質利益,進而影響道德的發展和轉化。
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發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雖然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繼承和發展,但如誠信缺失、腐化墮落、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一些不良文化的顯現和滋生,經過日積月累不僅影響著社會的思想道德范式,也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不利影響,使他們中的少數人思想道德逐漸趨于庸俗化和功利化。
(二)家庭教育的片面和缺位現象嚴重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往往因為經濟原因出現了生活困境,因此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愿望更加強烈,特別容易形成對物質和金錢的渴望。家庭教育對個人思想道德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家庭對學生的教育一般會出現誤區,一是由于經濟壓力,父母壓根就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發展和教育,學生的教育完全處于“放羊”狀態,完全忽視孩子教育,關懷較少;二是過度教育,只有成績才是衡量孩子的一切標準,把家庭的全部期望寄托在學生身上,一旦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可能就會面臨輟學等負面決定,影響學生正常的生活學習環境。這些不正確的教育方式方法,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都能產生一定的影響。
(三)認知觀念存在偏見
隨著大學生活的開始,大學生自我意識增強,能夠獨立思考社會問題,或者對問題具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但他們社會生活經驗不足,對事物的認識具有片面性和不穩定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為生活環境單一,認知觀念相對單純,有些存在偏見,接收新鮮事物的能力比較弱。在進入豐富多彩的大學校園后,因為同學個性的差異和生活環境的變化,思想容易波動,道德甚至發生異化。個別同學表現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和同宿舍關系不融洽,見到同學東西“想伸手”,不斷出現心理問題,出現害羞、不安、內疚、憂郁、失望等不良情緒體現。
綜上所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成為我們學生管理工作的重點工作,在有效落實國家精準扶貧,真扶貧,扶真貧政策的貫徹落實下,我們必須把“扶困”與“扶智”、“扶困”與“扶志”有機結合起來,以國家資助、社會捐助、學校獎助、學生自助四位一體的發展型資助體系為依托,建立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等有效融合的資助育人長效機制,無償資助與有償資助、顯性資助與隱性資助有機融合,通過人文關懷、心理浸潤、社會實踐、自主完善等培養學生自立自強、誠實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擔當的良好品質,引導他們正確面對困難,積極主動地利用國家資助完成學業,增強受助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促進受助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 鄭君杰.社會主義榮辱觀與新時期中國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構建[D].南昌大學,2007.
[2] 程如冰.當前高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問題研究[D].長春師范學院,2010.
[3] 林碧鳳.轉型期大學生信仰問題的若干思考[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06,4:130-132
[4] 李立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合肥工業大學,2011.
[5] 宋育珊.大學生和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魯東大學,2008.
[6] 劉建英.社會變遷條件下的家庭教育淺探[D].曲阜師范大學,2006.
作者簡介:劉純景(1981- ),男,山東濟南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