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海榮
[摘要]廣播媒體是我國傳統主流媒體形式之一,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發展面臨重大挑戰。本文將以廣播編輯的轉變發展為重點,從現狀與路徑兩方面對其在媒體融合背景下的具體內容進行詳細闡述,希望能夠為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提供一些工作思路,僅供參考。
[關鍵詞]媒體融合;廣播編輯;職業素養
為滿足媒體融合時代背景對傳統廣播領域提出的新要求,廣播編輯以及廣播行業的相關負責人,應當注重提升編輯人員的工作方式轉變意識與發展意識,并通過多種手段有針對性地不斷解決轉變與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使廣播編輯在強大的媒體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定份額。
一、媒體融合下廣播編輯的轉變與發展現狀
媒體融合的時代發展大環境對廣播行業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雖然目前我國大部分廣播媒體從業人員均已知曉廣播編輯的轉變與發展工作對廣播行業整體而言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仍舊存在一些問題阻礙著發展腳步,制約著廣播質量提升,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點。
第一是轉變與發展觀念不足,現仍存一部分從業人員安于現狀,不思轉變,為其他人員的改進工作帶來一定麻煩;第二是采編質量有待提升,網絡發展使新聞傳播速度暴漲,部分編輯者僅從其他媒體的報道中提取新聞內容,缺乏實地考察,廣播內容極易失真;第三是廣播題材冗雜,難以調動起聽眾興趣;第四是廣播方式單一且陳舊,便攜性較低,與手機新聞、電腦新聞相比不具備競爭優勢;第五是節目互動性較差,聽眾缺少節目內容反饋渠道,使廣播內容逐漸與聽眾脫節;第六是輿論導向不明晰,部分廣播節目缺乏明確的欄目特色,僅以娛樂為主,缺乏深度與內涵,難以形成長遠的節目魅力;第七是廣播編輯人員的職業素養有待加強,編輯人員的職業素養是節目質量的基礎保障,為保證廣播媒體與其他媒體相比具備更強大吸引力,仍舊需要進一步提升其職業素養,以此保證節目質量。
二、媒體融合下廣播編輯的轉變與發展路徑
(一)樹立轉變與發展觀念
主觀意識的確立是廣播編輯維護轉變與發展工作質量的根本保障。該觀念的正確樹立有助于廣播編輯將轉變與發展作為具體工作的重要前提,并將此貫穿于編輯工作始終,使稿件質量與節目效果隨時間推移不斷提升,并以此使廣播媒體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的影響力逐漸提升。對此,一方面要以定期開展主題會議與團建活動的形式建立起廣播部門獨特企業文化,使該觀念深植于廣播編輯內心;另一方面,廣播編輯自身也要主動、深入地了解廣播媒體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的發展新要求,以其他優秀電臺的發展模式為借鑒、以其成功路徑分析為基礎,提升本部門節目質量,如選擇生活化的節目題材、注重與觀眾開展節目互動等。
(二)優化信息采編質量
為避免虛假資訊肆意傳播、擾亂媒體市場的現象發生,同時保障廣播節目內容的優質化,需要從以下兩方面優化信息采編質量。第一是深入新聞一線、開展實地考察,作為廣播編輯,其工作成果的公眾性較強,容易造成一定的社會輿論,所以務必要保證新聞內容真實性,因此新聞編輯應避免直接抄襲其他媒體的采訪成果,而是要組建新聞采編小組,切實前往新聞發生地,開展社會調查、了解新聞真相,對新聞內容的真實性負責;第二是要注意新聞傳播語態,即在稿件編寫過程中在保證嚴肅主調的前提下適當使用“接地氣”的親民語言,使聽眾對廣播媒體產生親切感,感受到社會媒體對民生、民情的關懷,以此贏得更多的聽眾群體,擴大廣播媒體影響力。
(三)合理選擇廣播題材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相當一部分廣播媒體所設節目娛樂性較明顯,只注重對聽眾的一時吸引力,表面上聽眾數量增多,廣播媒體重現繁榮景象,實則難以形成鮮明的節目特點與強大魅力,進而難以形成固定的聽眾群體,且對于年齡較大的聽眾而言,希望從廣播節目中獲取的是與自身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資訊,娛樂性較強的節目難以吸引此類聽眾。因此,廣播編輯應當時刻關注群眾需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以廣播媒體自身的主打方向為基礎,與民生相關的熱點題材相結合,且利用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播報形式進行廣播。
(四)積極開展業務創新
融媒體時代既為廣播媒體帶來了巨大挑戰,但也為其提供了全新發展路徑,即結合當前網絡科技發展新型廣播平臺。以廣西廣播電視臺為例,該電視臺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與阿基米德平臺合作,共同發展網絡廣播平臺,自2016年后將自身的《最后一小時》《大海現場秀》《八顆牙齒曬太陽》《970藍莓女主播龍夜時間》等主打節目進駐到阿基米德平臺,通過此平臺,廣西廣播電視臺改變“你播我聽”的傳統制播模式,通過垂直細分,打造精準粉絲用戶基礎,根據聽眾收聽習慣分為新聞類、汽車類、交通類、音樂類等類別,為聽眾提供豐富選擇,并且在此平臺上,節目組可以迅速聚焦核心用戶,及時掌握他們的想法和聲音,入駐節目組的主持人、編輯、監制等都可以登錄后臺,通過社區管理及用戶管理系統即時看到用戶留言,包括節目前的話題征集、節目中的實時互動、節目結束后的調查意見等,為改進節目結構、質量提升方向提供了參考。
(五)注重廣播節目互動
聽眾群體是廣播新聞存在的基礎,必須隨時了解聽眾的需求,對于聽眾提出的一些可行性建議要及時采納。對此,廣播編輯可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話題評論等形式與聽眾展開即時互動,加強信息交流頻率,了解聽眾對于節目內容方向、播報方式等問題的看法,以此提升編輯質量。為保障此交流方式具備一定的人數基礎,需要通過多種方式吸引聽眾參加,如提前在公眾賬號上發布定點交流活動通知,在活動中設定一些規則用于發放禮品以活躍活動氣氛,比如評論點贊數達到前3或滿500等。在活動結束后要將所收集到的反饋信息進行整理總結,并以此為基礎對廣播節目進行改進,以此促進廣播編輯與廣播節目的長遠發展。
(六)打造廣播節目獨家特色
在當前媒體環境下,新興網絡媒體如雨后春筍般誕生并成長,形成了巨大的競爭壓力,尤其是廣播媒體形式與其他媒體形式相比缺少視覺體驗,競爭力先天性較弱,但鑒于當前市場上媒體同質化嚴重的現象,廣播編輯可從打造節目特色入手,通過鮮明的節目特色與強大的節目吸引力與其他媒體區別開來,逐漸吸引更多聽眾收聽廣播節目。為達到此目的,廣播編輯應通過多種辦法提升并突出自身節目的品牌價值,以品牌優勢為基礎從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具體辦法包括挖掘節目內涵、打造創新單元等。以挖掘節目內涵為例,需要編輯記者具備相當敏銳的新聞敏感度,從新聞本身出發,深挖新聞背后所隱藏的故事與內幕,并從其中升華出深層次內涵,且在當前網絡媒體發展迅猛、新聞傳播速度空前加快的社會背景下,廣播節目新聞內容往往會面臨報道被“精品節目”報道過的窘境,由于此類新聞對受眾群體來說新鮮度不足,所以更要從內涵層次另辟蹊徑,拓展新思路,以此吸引聽眾,逐漸在受眾群體中建立起節目特有口碑,成為行業熱門媒體。
(七)強化廣播編輯職業素養
廣播編輯的工作內容貫穿于廣播節目始終,具體內容包括節目構思、組織、加工、制作等一系列環節,因此需要通過多種方式對廣播編輯人員職業素養的多個方面進行強化。
對于強化方式而言,主要以以下三種方式為主:首先是組織定期學習活動,由廣播編輯崗位的總負責人組織定期開展學習活動,此學習活動一般以舉辦系統培訓班、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舉辦講座、與其他先進廣播媒體聯合開展定期交流活動等形式為主,以此豐富廣播編輯人員的轉變與發展經驗;其次是以老帶新、樹立榜樣,所謂“老”并非指資歷老、年齡老,而是指創新、轉變、發展經驗老道的先進廣播編輯工作者,組建節目編輯互助小組,由此類“老人”擔任組長,幫助經驗不足與新入行的青年工作者提升綜合素質水平;最后是提升廣播編輯行業準入門檻,即在面試環節中增加試題難度與針對性,保障新入行青年人自身具備轉變與發展的初始意識,降低日后工作難度,此外還可以與各高校建立校企合作關系,為實習畢業生提供廣播編輯實習機會,為招聘更多高素質人才奠定基礎。
對于具體職業素養方面而言,也同樣分為三點:首先是強化政治素養,政治素養的提升能夠有效增強廣播編輯的新聞敏銳性,并在新聞稿件的撰寫過程中融入明確、正向的政治觀點,使其新聞內容具備一定的天然正確性,保障節目播出效果;其次是強化知識素養,由于廣播節目的涵蓋面較廣,且某一固定方向如法制方向節目的專業性要求較高,所以豐富的知識儲備能夠使廣播節目稿件具備一定科學性與趣味性。對此,要求廣播編輯緊跟時代潮流,充分利用業余時間閱讀書籍、增長見聞,同時在實際工作中加強學習與深造;最后是強化職業技能水平,如對文檔、表格等方面的電腦辦公軟件的熟練運用,以及對音頻處理能力的提升,以此增強辦公效率、縮短廣播節目成型周期,增強廣播內容即時性。
結語
通過對傳統廣播媒體中廣播編輯崗位的轉變與發展現狀進行梳理、了解其中存在的缺陷與不足,并以此為基礎提出相應發展路徑,有助于廣大在職廣播編輯與相關管理者增強自身創新意識,使廣播稿件實現質的飛躍,以此增強廣播行業在媒體融合背景下的行業整體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蔣淑琴.全媒體時代廣播編輯記者轉型策略探討[J].新聞研究導刊,2019(15):165+167.
[2]任平平.全媒體時代下廣播編輯的轉型突破[J].國際公關,2019(03):43.
[3]王麗娜.新媒體時代廣播編輯多元化發展策略分析[J].科技傳播,2018(1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