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久成 何利
[摘要]正面報道有時不加注意,往往會產生意外的負面效應,最終“好心辦了壞事”。因此,規避正面報道帶來的負面效應,是各家媒體應長期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正面報道;負面效應;規避
“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做好正面宣傳,要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痹邳h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鞭辟入里,深中肯綮。新聞媒體必須堅持以正確輿論引導人,弘揚主旋律,唱響正氣歌,傳播正能量。
然而,在一些新聞報道實踐中,很多看似正面的宣傳卻不一定都能取得預期的正面效果。更有甚者,原本的正面新聞最后產生了負面效應,造成不良影響。究其原因,往往是媒體進行新聞操作時“用力過猛”,從而好心辦了壞事,讓原本的正面宣傳產生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得不償失。
一、哪些類型的正面報道可能會導致負面效應
(一)弄虛作假型
相信很多人都還記得曾經被炒得沸沸揚揚的“新婚之夜抄黨章”事件。這則新聞原文出自南昌鐵路局的微信公眾號“南昌鐵路”,內容是:南昌供電段某車間兩職工新婚之夜,鋪開紙張,工整地抄下黨章,給新婚之夜留下美好記憶。
這則新聞,本意是好的,本想宣傳年輕人為自我提升黨性積極學習,然而仔細揣摩這則新聞的前后經過,這明顯是好心辦壞事的一個典型。洞房花燭之夜,小兩口抄黨章,明顯有悖人之常情,再細看這則新聞報道中所使用的照片,同樣也能看出擺拍等虛假痕跡。
總而言之,這起新聞事件背后,不難看出新聞發布者及新聞發布單位不懂新聞傳播規律、有悖常識、有違人之常情等問題。
宣傳單位本意是報道“兩學一做”典型,誰知引來一片詬病之聲,最終把原本很嚴肅的政治學習搞成了一場形式化、庸俗化的鬧劇。
(二)弄巧成拙型
本想搞個正面報道,卻弄巧成拙成了反面典型。新形勢下,對傳播參與者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傳播規律,甚至不尊重新聞學常識,就會在無意中放大自身的缺點和失誤。
2014年5月,河南省信陽市一媒體刊登了一條新聞,其內容是城管掃馬路。不過這則新聞一出,便引起眾多讀者非議。因為從報道所配發的照片來看,十幾名身著制服的城管人員,圍在一塊只有十幾平方米的馬路上掃地,更重要的是,地面上干干凈凈并沒有垃圾。于是很多人紛紛指責這家媒體在作秀,甚至是在作假。
眾多的網友更是紛紛吐槽:“地上這么干凈,你們掃什么?十幾平米的地方,十幾個人掃不擠嗎?這樣的掃地姿勢使得上勁兒嗎?”
隨后有媒體推出整版報道,標題就是《信陽城管扎堆掃街,被指明顯擺拍作秀》。
再有一例,2012年11月17日,《今日早報》在頭版刊登了一張女兵學習十八大的照片,圖片說明為:“11月16日,溫嶺市石塘鎮雷公山民兵哨所的女哨員們,正在學習黨的十八大會議精神?!钡缶陀屑毿木W友在對照片上7位女兵拿的報紙版面核查后發現,女兵實際閱讀內容為珠海航展和蘋果手機廣告。
于是正面報道引發的負面效應,往往成了廣大讀者心中的笑柄和飯后談資。如此正面報道,不要也罷。
(三)顧此失彼型
除了地方都市報,各大地方黨報在做宣傳報道時,往往也會犯一些好心辦壞事的錯誤。而深究出現這些錯誤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無視制度積弊、想當然的大肆吹捧所致。
2016年5月16日,《XX日報》在頭版頭條以四分之三的篇幅,講述了當年4月初履新的市委書記,緊鑼密鼓到北京的多個部委跑動協調的內容和經過。
這篇文章和此前的相關報道不僅詳細披露了市委書記“跑”的部委,“跑”的目的,甚至沒有回避其拜訪的中央部委相關領導人的身份,如老鄉關系、上下級關系等,等于是將當地“北京關系圖”公開化。
與所謂的正面報道相比,該報道算是實實在在地為當地政府添了一把堵。有網友戲稱,這是地方黨媒記錄在案的經典“跑部錢進圖”。
顧此失彼,自然也成了導致正面新聞出現負面影響的一大主因。
二、正面報道產生負面效應有哪些表現
在日常的新聞報道中,弄虛作假、弄巧成拙、顧此失彼等原因而導致的正面新聞背后的負面影響問題頻頻發生。而仔細分析這類報道我們不難發現,諸如此類的報道往往都是“用力過猛”,最終好心辦了壞事。一心想著能來個正面報道,為被報道對象增彩添色,卻不曾想“正面”過頭了也能產生負面效應。
通過正面的典型報道以塑造典型人物來影響和指導社會輿論,是我們在新聞宣傳工作中總結出來的一大成功經驗。但是,我們多年來習慣于沿用數十年來形成的單一的價值觀去評價和宣傳人物,過度拔高,強化優點,弱化缺點,恨不能把我們知道的所有人的優點都安插到同一個典型人物身上,使得原本很鮮活的人物和事例變得虛假,從而缺乏真實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道。
弄虛作假而來的新聞報道,呈現在媒體上的正面典型往往都是“高大全”、不食人間煙火,報道對象被塑造得讓讀者心生懷疑,可敬不可親,上文所述的新婚之夜抄黨章就是最好的例子。
弄巧成拙而成的報道,其表現在具體的報道上,必然存在報道的事情不具體,看不見摸不著;報道的內容大而無當,夸大得離譜;夸夸其談只說大道理,內容空乏無物;面面俱到,“雨露均沾”卻沒有任何特色;脫離或者遠離社會實際,超越普通百姓生活。
而顧此失彼類型的報道,往往未能注意到報道中可能隱形存在的,可能會導致負面效果出現的一些信息。這可能跟媒體從業人員的能力欠缺有很大關系,采編人員往往只看到了事情有利于正面報道的價值,但卻沒能發現其潛在的,與原本目的相左的隱形功效。有時候一些新聞報道確實實現了原定的宣傳目的,但卻對其他方面的主題也產生了極為不好的消極影響。如下面一例:
2018年2月28日,某市一位扶貧干部因連續工作勞累過度,突發疾病搶救無效因公殉職。有媒體在對該干部事跡報道時,“由于他的努力,XX市(轄區縣市)成功保住了貧困縣帽子”。
明明是要打贏扶貧攻堅戰,怎么保住“貧困縣”帽子還是功績了?國家圍繞貧困縣給予了多項優惠政策,包括扶貧政策和資金。正是這些優惠政策,也衍生了不是貧困縣爭當貧困縣,當了貧困縣不愿脫貧的現象?!俺晒ΡW∝毨Эh帽子”,旨在為該市爭取更多的資金政策,顯然不宜公開,造成了負面影響。
三、如何防止正面報道中可能出現的負面效應
在日常的正面報道出現這樣那樣的負面效應,往往在媒體和受眾兩方面都有相關因素。讀者的經歷、認知能力、思考習慣、價值觀等方面都會導致這種效果的出現,他們對本是正面報道會做出相關的負面理解和認知,不過我們在本文中所談的負面效應是以讀者的普遍認知作為參考的。
于是有一點就顯得尤為重要,那就是在所有的正面報道中,我們必須要保證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一直在強調,真實是新聞的第一生命,這也就是說,真實是所有正面報道不產生負面效應的一切前提。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報道失真是造成正面報道產生負面效應的首要“病因”。我們所見到有些正面報道,并不是作者在主觀上有意造假,而是由于新聞采寫的過程中作風不夠扎實所致。記者在采寫時以捕風捉影的浮躁做法導致新聞事實的張冠李戴,從而導致了基本事實、人物姓名和職務、所涉數字等諸多方面的虛假。這些點一旦被讀者發現,就可能使他們對你的整個報道的出發點產生懷疑判斷,最終就會導致正面新聞的負面效應產生。
此外,在正面報道中還要杜絕不怡當內容的存在。我們所說的不怡當內容,是指一些不太適合在正面報道中出現,或者說不便報道,甚至是不能報道的內容。這些不怡當報道內容一旦存在,不僅不能為你的報道增彩添色,反而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果,甚至導致整個新聞局面的失控。
我們強調新聞報道必須真實,然而現實中,真實也并不是所有正面報道的唯一要求和原則,所有的新聞媒體記者必須在保證真實的基礎上,在相關的法律、法規所允許的范圍內,對新聞事實進行慎之又慎的選擇取舍,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正面報道的最終目標。
比如在一些正面人物報道中,采編人員不小心透露了含有當事人隱私的內容,在法律案件報道中出現了不宜披露的犯罪手法及細節等,這些都屬于報道素材的取舍不當。這些不怡當素材的出現,其實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帶來負面效應的出現。
與此同時,在正面報道中我們還應該精準地把握“火候”,也就是所謂的“度”。在某一個新聞報道中,宣傳規模的大小,宣傳時間的長短,行文比例和結構等等,都是“火候”拿捏必須要考慮的層面。如果“火候”拿捏不到位,超出必要的“度”,必然也會讓你的正面報道產生不可預見的負面效應。
參考文獻:
[1]程前.防止正面報道中的某些負效應[J].新聞記者,2001年第7期。
[2]王鍇,王明娟.新形勢下開展新聞輿論監督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大家,2010年第17期。.
[3]鐵永功.正面宣傳不能脫離常識[N].錢江晚報,2016年5月19日.
[4]比爾·科瓦齊,湯姆·羅森斯蒂爾.新聞的十大原則:新聞從業者須知和公眾的期待[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