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霄
摘要:上好新時代思政課,為做好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高校提出了歷史性命題。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只有構建起全面、系統、有效的德育教育體系,才能為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們才有底氣來回答“為誰培養人”。本文通過我市家庭德育教育的現狀,積極探索高校德育課堂向家庭和社區廣泛延伸的有效途徑的研究,將形成構建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育人網絡的完整方案,為推動家庭德育教育整體水平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大思政;德育教育;家庭
思想政治教育,事關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按笏颊备窬质橇暯娇倳浽跁h上闡述的重要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調整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與國家和社會以及校園內外各種與人要素之間的關系,構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體系。當前,各高校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的實踐中,正著力推進思政課改革,豐富教育內涵,構建“大思政”格局。
德育教育是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智育、體育、美育等相互聯系,彼此滲透,密切協調,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和學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同時也是發揮最重要作用的教育,是整個德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確的家庭教育能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孩子身心和人格健康發展。
一、當前家庭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們的孩子需要全面、系統、有效的德育教育,但是目前大部分家庭受各種因素影響而導致家庭德育教育缺失或成效不高。
1、家長重視程度不夠
有的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在乎的是孩子的考試分數,這種唯分數論的教育方式本就存在很大問題,加之對孩子的德育教育的忽視,對孩子成長造成的負面影響就更加巨大了。有一些家長認為,知識學多了,道德品質就好了,這也是一種誤解。知識掌握得多,有助于提高道德認識,但道德是需要實踐的,必須進行情感培養、意志培養和行為訓練,否則就會知行脫節,說一套,做一套。
2、家長自身文化水平和專業的限制
有的家長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沒有受過系統完整的高等教育,本身對德育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就比較缺乏,如中國革命史的一些內容,有的家長自己都沒搞清楚,自然就無法給孩子講清楚。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長越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教育程度高的家庭,父母擁有高學歷、高收入,在培養孩子時,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家長們除了關心孩子的學業發展、心理成長,更注重與孩子的交流,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而那些來自普通家庭的學生,父母學歷低、收入低、壓力大,沒有耐心和精力顧及孩子的學習。久而久之,孩子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心理素質等各方面就會漸漸拉開差距。
3、家長沒有以身作則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教師,家庭承擔著未成年人道德示范和啟蒙的重任,孩子的某些不良行為直接折射出其家長是怎樣的人。受家長影響形成不良行為的孩子,他需要面對正面的學校教育和負面的家庭教育的矛盾,不但給學校德育增加了難度,往往也是孩子誤入歧途的根本原因。
二、高校德育教育向家庭和社區延伸的四大途徑。
1、社區送教。以社區(村)為依托,聯合如家庭教育研究會等單位,通過講座等形式積極開展送教活動,將高校思政課堂延伸到社區,提高廣大家長的德育理論水平,擴充其知識面,是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德育教育時,不僅能夠講,還能講得對。
2、依托平臺。充分依托“德育加油站”、中小學德育課堂等平臺,通過具有學科優勢、名師資源和創新教學方式而打造的人氣思政課,不僅在高校課堂上座率、抬頭率節節攀升,對廣大中小學生也有著強烈的吸引力。構建大中小思政一體化,推動高校優質思政教育教學資源輻射,在中小學延伸建設高水平思政課程,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奉獻高校力量;
3、線上分享。利用“互聯網+”方式積極開展家園共育、親子互動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注重提高思想性和理論性,強化政治引導、價值引導、實踐引導,讓人真懂真信。要注重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把道理講徹底,把事實講明白,把問題講清楚,讓人口服心服。要注重提高親和力和感染力,推進多樣化、互動化、生動化、協同化教學,讓人愛聽愛學。課堂搬到了線上,能夠讓思政課影響到更多的學生,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文化自信,揚起愛國主義的旗幟,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4、公益培訓。發揮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輻射作用,主動對接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開發專門培訓項目,并鼓勵教師走進中小學校開展教學實踐。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專業發展一體化團隊建設,每年遴選一批示范團隊,確保每個團隊涵蓋各學段思政課教師,定期開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研究活動。
參考文獻:
[1]?? 學校隱性德育實施的理論基礎探析[J].李月璽.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03)
[2]?? 隱性德育課程視角下的學校制度文化建設[J].劉任豐,杜時忠.教育導刊.2006(08)
[3]?? 國內外隱性課程研究述論[J].鄧道宣,羅明禮.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12)
[4]?? 德育課程的反思及隱性德育課程的深度開發[J].張育琳.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08)
[5]?? 論學校德育場的德育功能[J].田慧生.教育理論與實踐.19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