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琦 金銘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日益創造了豐富的物質生活資料,但也帶來了一系列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事件,明顯制約著我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隨著人們環保意識和環境運動的逐步深化,全社會對于環境正義的探討與訴求十分關注。所以對我國環境治理中的環境正義問題進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首先概述環境正義和環境治理的內涵,從而明確環境治理和環境正義的概念;其次,舉例分析我國環境治理中的環境非正義現象,從而找出我國在環境治理中目前存在的問題;最后針對以上問題,給出實現環境正義的四條方法路徑。
關鍵詞:國內環境正義;環境治理;對策建議。
一、環境正義及環境治理的內涵
(一)環境正義的定義
羅爾斯(1971)提出《正義論》,被認為是當代最具有影響力的正義理論,同時他提出的分配正義兩條原則,為人類探討全球環境正義之具體要求提供了基本的框架。1 洪大用(2001)以環境問題的社會學視角來看待環境公平(正義)。他認為環境公平是指“所有人都應有享受清潔環境而不遭受不利環境傷害的權利,同時環境破壞的責任應與環境保護的義務相對稱。”2王韜洋(2002)則從環境理論學的視角來看待環境正義。他認為環境正義是指“由環境因素引發的社會不公正,特別是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在環境保護中權利與義務不對等的議題。”3
(二)環境正義的分類
洪大用(2001)認為當代中國的環境公平問題存在三種表現形式,一是國際層次上的環境公平問題,強調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國際環境責任分配不公的現實;二是地區層次上的環境公平問題,可細分為城鄉之間的環境公平問題和東西部地區之間的環境公平問題;三是群體層次上的環境公平問題,包括代內公平與代際公平兩個方面。 4李培超等(2005)認為環境不公正因階級與地域等方面的差別而產生,并在此基礎上將我國的環境非正義現象概括為城鄉不公平、區域不公平和階層不公平三個方面。5
(三)環境治理的定義
龔天平等(2019)認為環境治理是生態環境領域的治理,也稱生態治理,是指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以生態環境保護為目標,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以法治為保障,對生態環境進行整治、清理、修葺、美化的活動和過程。6本文認為環境治理是一個對已被人類破環的、可修復的生態環境,在利用管理、制度、技術等手段的基礎上,使生態環境恢復到一定程度的復雜系統工程。
二、國內環境治理中的非正義表現
(一)城鄉環境治理權益不對等
該問題具體表現為農村垃圾污染。農村垃圾污染是現代化的產物,其問題的輻射面遠遠超出了單純的經濟發展或處理技術水平的范疇。當這樣的產物作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與中國農村所面臨的社會病理相結合的時候,就成了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7社會問題是造成當代生態問題的根源,如果不徹底解決社會問題,就不可能正確認識生態問題,更無法解決生態問題。8
這一問題的出現主要是由于城市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日益認識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從而針對該問題制定了相應政策和措施來治理環境并且將污染物轉移,而發展相對落后的農村便成為轉移的首選。同時由于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和農業污染治理投資比重較少,農村不具備垃圾處理的經濟實力和協調能力,村民的環境權益不受重視,從而使農村出現了大面積垃圾污染現象。
總體來看,城鄉環境治理中的非正義現象具體表現為:城市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經濟發展朝著環境友好型方向發展,環境治理成果突出;而農村生態環境卻在逐漸惡化,農村地區的居民環境治理權益受到損害,污染物和垃圾處理不及時,污染帶來的疾病頻發,甚至危及村民生命安全。
(二)區域環境資源分配不對等
該問題具體表現為西部地區資源過度開發。這一問題的出現主要是由于我國東部地區較發達,勞動力人口相對密集,有著門戶開放的區位優勢,在國家政策支持下率先發展起來,但由于對資源需求量較大,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便成為了供給的首選。同時由于西部地區人口稀疏,經濟發展緩慢,加之國家實行統一調撥資源的政策,導致西部地區環境破壞與貧困狀況不斷升級,又因為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生態環境被破壞后自我恢復能力較差,近幾年來,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件頻發。
總體來看,區域環境資源分配的非正義現象具體表現為:東部地區低價獲取西部地區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整體狀況良好,環境治理難度較小;而西部地區自然資源不斷被掠奪,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環境治理能力和生態系統恢復能力較差,環境治理難度較大。
(三)階層環境風險能力不對等
該問題具體表現為窮人階層環境抵御能力較差。這一問題的出現主要是由于富人階層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較強,通常占有社會大部分資源的享用權,在人均資源消耗量上遠大于相對貧困的弱勢群體,同時富人階層愿意利用手中的財富獲取較好的社會保障和醫療保健,卻不愿承擔環境治理的義務,而將環境風險轉移給了處在社會下層的窮人階層,這類人群居住在環境較差的場所,缺乏環境治理的能力,只能被迫接受環境風險,近幾年來,塵肺病、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患者數量激增。
總體來看,階層環境風險能力的非正義現象具體表現為:富人階層輕松享用資源使用權,抵御環境風險的能力較強,卻不愿意承擔環境治理的義務;而窮人階層難以享用環境資源,抵御環境風險的能力較差,只能忍受生態日益惡化的環境。
三、國內環境治理的環境正義實現路徑
(一)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理念
傳統發展觀關注的是“如何能夠發展”、“如何發展得更快”,而忽視了“應當怎樣發展”和“為了什么而發展”的目的論、價值論問題。9因此應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性觀念,而不能一味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應注重城鄉、區域、階層之間的發展差距,加大定點幫扶力度。
(二)健全投資機制,對接扶貧工作
要加大對生態環境遭破壞區域的環境治理資金投入,以加快該地區環境治理基礎設施的建設,從而有效改善環境惡化地區的生態環境。并與扶貧工作進行有效銜接,聘請無穩定收入的貧困群體作為環境整治員,在既保證其有可靠收入的同時,又實現了環境治理的任務。
(三)加強法治建設,保障環境權益
要加強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建設,規范環境治理工作,保障社會弱勢群體的環境權益,讓每一個人都擁有享受適宜、整潔、美麗人居環境的權利。同時要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制度,堅持“污染者付費,使用者補償”的原則,并加強對排污企業和浪費資源個人的監管和處罰力度,以解決環境不正義現象。
(四)開展環境教育,培養生態意識
要努力開展環境正義主題教育活動,讓公眾認識到環境正義的重要所在,同時應積極培育各類環保公益團體和組織,充分發揮其在環保宣傳教育、促進環境事務的公共參與等方面的功能。并進一步強化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全過程參與、決策和監督職能,從而更好的保障公眾的環境權益。
參考文獻:
[1]楊通進. 后京都時代的國際環境 [J].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09,7.
[2]洪大用. 環境公平:環境問題的社會學視點 [J]. 浙江學刊, 2001(4).
[3]王韜洋. 當代環境倫理發展的現實趨勢 [J]. 浙江學刊, 2002(5).
[4]洪大用. 當代中國環境公平問題的三種表現[J]. 江蘇社會科學, 2001(3).
[5]李培超,王超. 環境正義芻論 [J]. 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4).
[6]龔天平,劉潛. 我國生態治理中的國內環境正義問題[J].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6):14-22.
[7]李全鵬. 中國農村生活垃圾問題的生成機制與治理研究[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2):14-23.
[8]余謀昌. 生態哲學[M]. 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9]曾建平,袁學涌. 科學發展觀視野中的環境正義[J]. 道德與文明, 2005(1).
[10]崔建霞,張一波. 中國環境正義問題成因及破解路徑 [J].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4):18 - 29.
[11]Andrew Dobson. Justice and Environment: Conceptions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Theorie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J].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63 - 84.
[12]K. S. Shrader - Frechette. Environmental Justice: Creating Equality [J]. Reclaiming Democra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