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改革下,小學教育越來越重視小學生的德育教育。開展德育教育不僅能夠為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和行為提供重要癮大,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全面發展學生的、德、智、體、美。小學語文教師要革新傳統的教學觀念,將德育知識滲透語文教學,讓學生的學習體驗具有創新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其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文章將分析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出現的問題,探討其德育滲透的途徑和方法,希望能夠給相關教學工作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滲透途徑和方法
一、 引言
語言是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的基礎內容,也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課程,能夠有效滲透德育知識。小學語文具有較強的啟發性和人文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語文教學滲透德育思想,提高學生行為的規范性,培養其健全的人格,將語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促進小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的提高。然而,現階段小學德育滲透仍然有許多問題存在,開展德育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明確的目標,從語文教材內容出發,借助語文學科的特點,提升德育滲透能力,始終將德育擺在重要的位置,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二、 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出現的問題
(一)教師層面
1. 缺少德育觀念,德育滲透的意識比較弱
應試教育下,傳統的語文教學只重視引導學生掌握知識與基本技能,忽視發展學生的個性和品德,更是很少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德育和智育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現在許多教師都沒有德育意識,在實際教學沒有落實好每個環節,只重視傳授知識,堅持分數至上,忽視給學生滲透德育觀念。
2. 沒有合適的德育滲透方法
目前,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知識更多表現為教師的個人行為,無系統的方法指導,具有許多隨意性,既無計劃也無目標。教師還沒有掌握好相關的規律和方法滲透德育知識,灌輸的方式單調機械,沒有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
3. 僵硬的德育滲透形式,缺乏一定的真實性
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考慮的是課程目標,并沒有將學生的成長納入考慮范圍。一些教師就是敷衍教學工作,讓課堂德育滲透流于形式,只需要完成教學目標即可。語文教學雖然有著許多種形式,但是教學活動不夠真實,教與學完全脫離。另外,教師滲透的德育內容與教學的聯系并沒有多大,無法引導學生真正在語文教學中獲得一定的體會和感受。
(二)課程方面
課程內容完全脫離學生的實際道德生活。相較于課程改革前,新課程改革后的語文課程中放入許多德育資源,德育內容變得更加豐富,但是也有一定的問題的存在。因為選取的德育內容與學生的實際需求不相符合,不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事件。而且,有些語文課程內容沒有及時更新,現實性不高,不符合學生的道德生活。
(三)不健全的德育滲透評價機制
一般而言,教學工作者都用分數的量化形式來衡量教學評價,但是卻不能僅僅用數字對比評價小學語文教育中滲透德育效果。若是如此,不僅會提高學生學習德育知識的功利化,而且還會讓德育教育變得越來越淺顯,學生不會對德育的功效有真正的認識,也不會引起學生情感共鳴,長時間下無法實質性地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當前,很少有教師對德育評價機制進行關注,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相關學校領導也只重視語文知識的教學,很少管理德育落實的狀況與德育身體的評價,即德育評價沒有完整的體系。
三、 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和方法
(一)抓住學生個性,全面開展德育教育
眾所周知,小學生個性活潑,好奇心強,具有非常濃厚的興趣探索未知的事物,因此,在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利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給小學生傳授德育知識,杜絕“滿堂灌”或“填鴨式”的教學手段,讓小學生能全面了解和認識德育知識。所以,在日常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對每一位學生的心理特點、生活情況、學習能力等有一定的了解,制定具有針對性和實踐性的德育內容,讓其與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相符合。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內容時,教師可以首先設計一些趣味性較高的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至課堂,如:“同學們,你們可曾踏過美麗壯觀的狼牙山呢?”我們一起來描述一下狼牙山的特點是什么呢?因為什么事跡而聞名于世呢?“狼牙山的五位壯士最終有沒有將敵人打敗呢?”如此才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跟著語文教師步伐走進狼牙山五壯士課文。教師對課文進行講解的過程中,要將課文中一些描述人物神態、言行等句子進行重點講解,如“同志們!用石頭砸!”“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等語句,在不知不覺中給學生滲透德育內容,既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又能夠讓小學生理解和珍惜當前的幸福生活,常懷感恩之心,給予生活更多的熱愛。
(二)教學過程貫穿德育,激發學生主體性
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抱著將教學任務完成的心態,表面上結合語文課堂與德育教育,實施上課堂沒有足夠的互動交流,嚴重影響小學生的心理。小學德育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而是需要落實于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語文教師須發揮自身的引領作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德育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德育教學要有機結合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課本中大部分都是學生需要學習的語文知識,若是語文教師滲透抽象的德育內容,那么小學生就會有厭煩的心理。其次,德育教學要匹配好小學語文的教學理念,教師要落實好“以人為本”思想和“教書育人”思想,營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例如,在講解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草原》內容時,此篇課文為散文,文字間處處散發著濃郁的草原風情。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課文自主閱讀,探討閱讀后的感想,有些學生說課文內容很生動、很貼切,有些學生說通過閱讀,能夠感受到作者對草原的贊美之情。然后,教師可以講解文中的重點語句,如“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此句子將內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風光和風土人情展現得淋漓盡致,從中能夠感受到蒙古族和漢族之間的深厚情誼,也能夠體現作者對草原熱愛的情感,由此指導學生要和他人和諧相處,互幫互助,團結友愛,逐漸滲透良好的德育知識。
(三)挖掘課文德育因素,提高教學說服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不僅自身的德育知識要豐富多樣,并善于將藏語文內容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來,增強學生語文學習體驗,提高德育教學的說服力,還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將不同的教學資源收集起來,制定針對性高和層次化高的德育方案,促進學生德育素養的全面提升。小學語文課文都經過仔細甄選和鑒定,能夠有效指導小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現階段,語文部編版教材有許多內容都是聯系實際生活,是對生活客觀內容的揭示,正是小學生學習德育良好的教學素材。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此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故事,即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以及無限索取大自然,從而引發村莊從無到有。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借助多媒體播放相關的電子課件,將村莊的變化從有到無展現出來,讓學生能夠更加清晰直觀地學習此篇課文。然后,教師可讓小學生對村莊的變化進行口頭描述,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若語文教師只知道一味地將有關環保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就不會有明顯的教學效果。在學習此篇課文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正在逐漸消失呢?”,如此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就更容易讓學生對學習有更多的認可,從而引導學生學會從身邊的一點一滴的事物做起,具有保護環境的意識,為社會可持續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四)營造德育教育情境,實施階段性教育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情境中收獲更多的知識,培養其綜合能力。因此,教師也需要創設教學情境將德育教育滲透于語文教學,巧妙融合好德育知識與語文知識,讓學生的學習體驗更加輕松愉悅。與此同時,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重視德育的階段性,制定好學期目標、季度目標、月目標、周目標以及每節課的目標,真正開展德育教育。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師可以創設一個教學情境,借助多媒體技術設計一個視頻,里面是一些戰爭革命時代人在讀書的情境,將學生帶入到視頻讀書的情境,然后播放相關的音樂,體現出當時人們對于讀書的樂趣,并且在大屏幕展示相關的插圖和課文內容,讓學生置身于讀書情境,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讓學生明白艱苦奮斗的含義。然后,教師再引入新課,跟學生談話:“同學們,古往今來,英雄分為很多種,其中包括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另外,也有如周恩來這般,在后方不斷艱苦奮斗的英雄,如此才有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周恩來的讀書世界吧!”如此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還能夠為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展帶來積極的意義。
四、 結語
綜上所述,德育教育對學生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尤其是處于小學階段,對學生的思想具有啟蒙意義。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者要正確認識當前的德育教育的問題,不斷在語文知識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
參考文獻:
[1]李芳.德育滲透教學的途徑與策略[J].教育現代化,2018,5(21):224-225.
[2]高述佳.小學語文德育滲透實踐途徑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5):69-71.
[3]張春艷,方春霞.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35):61-62.
作者簡介:張志宏,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會寧縣侯家川鎮古道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