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教育實踐活動水平越來越高,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也開始出現許許多多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很多現代化的教學模式依然處于需要教師不斷學習和實踐的階段。例如,研究性學習理論的教學模式,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將抽象化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思路與學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實際相融合,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對于新知識的理解程度。文章從小學高年級數學角度,深入分析研究性學習理論的基本含義,并構建數學研究性學習理論在實踐應用的有效策略,旨在為充分落實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年級;研究性學習理論;策略
一、 引言
研究性學習理論是一種新型的數學教學模式的統稱,存在大部分教師對于其理論知識的了解不夠深入的問題。另外,研究性學習理論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需要教師將每一個瑣碎的知識點繪制成一套統一的理論知識體系,使得學生學習的內容更具條理化。因此,怎樣能夠將小學數學課堂與研究性學習理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成為學校和教師普遍關注的問題。
二、 研究性學習理論的基本含義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教材內容,創造與教材知識點相關聯的研究性專題項目。然后由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深入研究課的項目,做到問題發現、問題分析以及問題的解決,增加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熟悉度,鍛煉學生各項能力,包括實踐能力、學習能力等等。實施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開發學生主動接收知識的新型學習模式,充分以學生為主體,吸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在研究性學習理論應用過程中,教師成了數學教學課堂的引導者,為學生更好的學習和消化新的知識提供足夠的課堂教學空間和時間,為學生形成創新型的思維模式提供幫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綜合實力的增強。將研究性學習理論應用于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教學課堂上,是推進新課程改革,全面完善我國素質教育的必然途徑,從而為國家輸送更多綜合性優質人才。
三、 研究性學習理論應用與思考
(一)以學生為主體,構建理論模式
無論是在數學課程教學,還是在其他課程教學過程當中,學生都應該充當課堂學習的最重要的角色。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充分落實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目標,并將素質教育始終貫徹在數學教學課堂內,更多的將注意力放在學生學習上。
例如,在學習小學五年級小數乘法這一節內容時,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乘法、小數、整數的復習內容,在大概了解學生對于這些基本概念掌握的情況之后,然后再進行小學小數乘法的研究性學習,這樣的方法將學生放在課堂學習的主體,與處于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知識掌握規律相符合,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知識掌握的效率。
在《標準》這一文章中曾明確地指出,在教育教學中始終應當以學生為主體,成為近幾年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發展的新趨勢。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環境中,老師不但是學生數學知識和學習內容的傳授者,也成了學生學科進步的領航人。
(二)合理創設情境,引導自主研究
在小學課堂上的應用研究性學習時,為學生學習提供足夠的研究空間非常重要,是開拓學生的學習潛能增強研究實力的重要部分。根據班級學生的總體特征,創造適合于本班學生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能夠進行自主研究,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教師要善于將生活中的實際案例應用到課堂當中,與教學知識相融合的創設問題情境,落實研究性學習的應用效果,為學生創建輕松的學習環境。
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下冊負數這章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適當地在知識講解的基礎上,為學生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可以適當考慮將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相融合。如,教師:“眾所周知,淡水在零攝氏度以下開始結冰,那么一定存在比零攝氏度還要低的溫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零下溫度,我們用數字能夠怎樣寫出來呢。”經過學生的猜想之后,教師給出正確的答案:“零下的溫度,我們通常會在數字前面加上一個負號,例如,零下五攝氏度我們可以用數字表示為-3℃。”教師:“那么小朋友們現在知道零上的溫度用數字怎么表示嗎?”學生:“在攝氏度前面,加上一個正號。”教師:“對了,如零上三攝氏度我們可以用數字表示為+3℃。”
學生的進步是一個自主學習積極自主研究的過程,與所處的教學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教師所做的不僅僅是豐富課堂內容,向學生傳授更多的知識,也需要為學生學習搭建完善的空間,如,增設學生自主研究的課堂學習環節,讓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地獲取更多的知識,給予學生更多的探索時間和空間。
(三)從學生認知結構出發,培養學生研究意識
從學生的認知結構出發,依據學生自身的特點為學生提供適合的學習內容,是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落實研究性學習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創設符合學生學習的教學資源,能夠幫助學生更快地進入到學習研究過程中,從而有利于樹立學生的研究意識,增強學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例如,在講解倒數的概念和知識時,教師可以從小學生的認知結構出發,適當運用類比的數學思想,以特殊的漢字結構為起點,讓學生思考漢字具有上下、左右的結構,同時向學生提問:“將漢字中的吞字上下顛倒一下結構,就可以重新構成哪一個字呢?”答案為“吳”字。然后,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可以告知學生:“在我們的數學知識當中,也存在著這樣一個可以上下顛倒的數字,我們將之稱之為倒數。如,2/5的倒數是5/2,3/7的倒數是7/3等等。”這樣一來,通過漢字特殊結構的指導,能夠讓學生迅速了解倒數的基本含義,以更高的效率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
這樣從學生的認知結構出發,為學生提供更容易理解的數學知識,并以引導的方式進行教學,能夠良好地帶動學生進入到課堂當中,從而樹立學生深入研究學習的基本意識,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四)制造研究性學習的空間,將靜態的學習轉化為動態學習
在應用研究性學習時,還要充分抓住小學階段學生能動性和好奇心較強的特點,為學生提供充足的研究與學習空間,在靜態課堂學習的基礎上,適當的向動態化學習過程轉化。這樣不僅符合了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理論,更充分適應了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和性格特點。
例如,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這一課程內容時,所以在課堂教學增加學生的動手環節。如,小學生最初開始接觸到長方形面積這個知識點時,對于長方形的長與寬與長方形的面積之間的關系較難領會。這是為了使學生更加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以及面積的相關概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愿結組,并且每組成員不超過六人。教師為每小組學生提供14個邊長均為兩厘米的正方形,讓學生從中任選出幾個正方形拼成長方形,并將拼成的每一個長方形的長和寬以及面積記錄在一起,給學生四個長方形的拼接任務。學生根據自己自愿利用隨機數量的正方形拼成長、寬、面積不同的長方形,同時將長方形的長、寬以及面積等數據進行實時記錄,通過對比不同長方形的長、寬與面積之間的數據,來深入分析和研究他們之間的關系,能夠更好地了解長方形的長和寬以及面積之間的關系,從而為多邊形面積的學習奠定基礎。
小學階段的學生智力還不夠成熟,對于一些數學問題不能夠進行深入的理解。因此,教師要多多為學生研究學習提供空間,從學生的認知結構出發,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研究學習的經驗,以通過動手環節或者其他環節來深入理解新的知識或信息。學生對于每一個問題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自己的理解,教師應當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去學習和研究,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和中心,從創設更加豐富的課堂內容和課堂環節,給予學生充分的展示空間,培養學生深入研究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讓學生成為學習課堂的真正“主人”。
(五)將學生個體探索與小組合作充分融合
學生個體學習是傳統教學模式下的一種學習方法,能夠充分展現出學生的個人特色和個人優勢。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是通過教師指導監督結成學習小組的方式,在小組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根據與其他成員的交流和溝通,更多地參與到課堂知識學習中,對于研究性學習來說,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表達的機會,學生能夠更多地表達出自己對于知識的理解,獲取更多的實踐機會,而且在溝通交流中學生與學生之間能夠做到互相學習。
例如,學習《用列舉法解決問題》這一課程內容,教師的教學計劃就是讓學生學習到在解決實際應用問題時可以用列舉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應用列舉法,解決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且當面對問題時,能夠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地突破難題。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列舉這樣一道例題:“小花班組織去春游,全班一共23個人,現需要安排學生的住宿問題,已知春游目的地的旅館有若干的三人間和兩人間,三人間每人9元,兩人間每人13元。不允許任何一個房間有空位,提問怎么安排住宿問題最節省成本。”這是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進行討論和思考,讓學生在組內進行合作討論和研究,學生每一個人都能提出自己安排的建議,之后由組長綜合每一個組員的建議,對比選出最能夠節省成本的住宿安排。
這樣將個人探索與小組合作學習相融合,能夠讓學生更快的尋找出問題的最佳答案。同時,學生不僅僅能夠在合作研究學習中表達自我、學習他人,更能夠充分理解數學課堂的知識,完成數學知識體系的構建,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更加充實、更具意義。
四、 結束語
研究性學習理論在數學課堂上的良好開展,不僅僅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教學素養,制定完善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案,做好課堂掌控工作,更需要教師將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參與到研究學習過程當中,從而充分落實研究性學習理論的實踐優勢。另外,依然要指出的是,當前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模式尚且處于應用的初步階段,依然需要教師等教育工作者不斷的實踐和研究,通過教師不斷增強自身的職業水平和教學素養,提高教學課堂質量奠定基礎,從而為學生學習提供更加優質的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姚兆迪.構建數學生活的美好樂園:數學“研究性學習”理論的實踐與思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14).
[2]丁繼芳.小學數學“自主學習”模式的理論探索與實踐[J].亞太教育,2015(30).
作者簡介:黃小燕,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