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銀燕
【摘要】新課程改革特別注重觀念的培養,使學生形成基本的化學觀念是化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化學“微粒觀”是中學化學學習中的核心觀念。在初中化學課程教學當中,充分地培養初中生形成微粒觀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在很大程度之上深化其對化學知識點的學習理解以及掌握。怎樣才可以更好幫助學生形成微粒觀?為此,我們通過實踐探索,提出了幾個有效的教學策略:一是通過實驗教學來培養;二是通過多媒體技術來培養;三是通過特定的情境教學來培養;四是布置研究性課題來培養。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學;微粒觀;培養;有效策略
微粒觀是重要化學觀念之一。初中化學微粒觀基本的內涵包含兩方面:其一,物質就是由微粒組成的,組成物質基本的微粒為離子、分子以及原子。微粒比較小,微粒在不斷運動,微粒之間具有空隙。其二,物質結構以及存在狀態均是微粒之間相互作用結果。初中生對微粒觀認識就是不斷地發展。在初中化學課程教學當中,幫助學生們養成以下基本的認識是十分重要的:一是認識物質微粒的構成,即物質就是由微粒所構成的,組成物質最基本的微粒有分子、原子以及離子,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我們所能夠接觸到物質并不是單個分子或者原子,而是其聚集體;二是其通常具有氣體、液體以及固體這三種存在的狀態。為此,要培養學生“微粒觀”可采用下列有效策略:
策略一:通過實驗教學來培養
化學學科是一門以實驗作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化學課程教學當中使用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們的微粒觀,這是化學學科的要求,還會幫助學生們理解化學相關原理,提升學生對化學微粒知識點掌握的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為能夠讓學生們相信微觀世界真實的存在,理解化學微觀粒子相關性質,在學習《分子和原子》這一課題時,通過增加分組實驗,讓每名同學均可以參與到實驗中來。教師先讓學生將酒精滴在手背上,體驗酒精揮發這一常見現象,后設疑誘導,再微觀模擬,建立宏觀與微觀的聯系,從而認識物質的微粒性,并培養其微觀想象能力。
又譬如,向盛有冷水的燒杯以及熱水的燒杯當中分別加入到品紅,教師需要根據初中生實際的情況,設置一些問題:從微觀角度來說,品紅是如何構成的?同學們可以觀察到哪些現象?你們可以把這一現象畫出來嗎?之后教師需要讓學生們觀察品紅擴散的過程,還需要感知到品紅在熱水當中擴散得更快。通過這個簡單的小實驗,學生們可以充分地感知到品紅分子是存在的,還能夠了解隨著溫度不斷地增高,其運動速率越快。因此,學生們能夠在實驗當中感知以及思考,在學習化學知識同時,還能夠使得學生們體會到科學探究過程。
策略二:通過多媒體技術來培養
多媒體技術能夠集聲音、文字、動畫以及圖像于一體的,具有比較強的表現力,在對化學微粒觀進行培養過程當中教師應當運用多媒體技術展開教學,把化學當中微觀世界化學的現象及反應均表現出來,除了能夠把化學課程教學變得更加主動及直觀之外,還可以讓初中生比較直觀認識到化學現象及其反應,提升學生們對化學知識點理解的能力。在采用多媒體技術展開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老師需要在課程教學當中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的重難點,另外一方面老師應當在課程教學之后采用多媒體技術來整合單元的化學知識,以此來幫助學生們創建化學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講解到電解水時,化學教師可以采用動畫視頻來向學生們演示水分子化變成原子,以此來幫助學生們理解及觀察水當中的氫元素以及氧元素,而水在通電狀況下能夠發生水解,其產生出氫氣與氧氣比例為2∶1,又譬如學習“酸堿中和反應”時,通過動畫中微粒模型的演變視頻,從微觀角度來更形象的呈現中和反應的本質原因。化學的知識點本身具有比較強的抽象性,化學教師在教學當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來輔助教學,可以把化學的知識點比較抽象理論展開反復播放,來幫助學生們創建形象且生動的化學表象,加深分子原子的理解有著重要作用。
策略三:通過特定的情境教學來培養
在化學課程教學中對微粒觀培養需要創設特定的情境,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們掌握及了解蘊含在其中化學的微粒觀,提升微粒觀培養的效果。在創建化學課程教學特定情境來培養初中生微粒觀過程中,讓學生們能夠在新知識和學習過知識點聯系當中充分地激發出學習知識點的興趣,充分地調動學生們學習主動性及積極性。
例如,初中化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物質構成奧妙”這一課時,學生應當通過本單元來學習物質構成的微粒,掌握物質的性質以及微粒之間的聯系,把握化學式書寫,在展開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創建教學的情境展開教學,讓學生們能夠在具體情境當中創建化學的微粒觀。譬如化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物質是由微粒構成,微粒是不斷運動的”這一章節時,化學教師需要通過學生日常生活的經驗創建教學的情境,對學生們進行提問:“日常生活當中的糖水就是甜的,鹽水就是咸的,該現象說明了哪些問題?”“熱水可以使變癟的乒乓球鼓起來,說明哪些問題?”該問題是學生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直接或者間接能夠經歷的,讓其通過思考該問題獲得其中化學微粒觀及其知識,讓學生很自然的將化學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幫助學生們創建化學微粒觀。
策略四:布置研究性課題來培養
化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更貼近于生活,老師在學生任務的制定上? 要安排課外研究課題的學習,學生主動去研究生活當中常見現象,比如模仿海水曬鹽進行鹽結晶,雨后彩虹的形成等,讓學生對自然界的神奇現象充滿濃厚的探索興趣。同時校內展示學生研究成果的作品,還有相關的微粒模型等,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而學生通過研究計劃,通過對自然,現象的記錄、分析、研究,能夠鍛煉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思維能力,更讓學生對于微粒觀擁有更加直觀的認識,也有助于學生科學思維和素養的養成。
綜上所述,化學微粒觀為課堂教學的重難點,大多數學生沒有辦法形成良好微粒觀,在很大的程度上會影響到學生們對化學概念掌握及理解。化學教師應當積極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此幫助學生們養成良好化學的微粒觀,為了以后化學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注:本文系廣東教育學會教育科研規劃小課題“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微粒觀的實踐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DXKT20613)】
【參考文獻】
[1]吳玉仙.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初中化學微粒觀培養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6(08):68-69.
[2]趙劍曉.從化學元素看初中化學微粒觀的思維培育[J].教育理論實踐,2019,39(26):55-57.
[3]郭媛.初中化學微粒觀形成的教學研究[J].學周刊,2019(12):53.
[4]錢海如,趙華.初中生化學微粒觀構建的實踐反思——以“離子”教學為例[J].化學教學,2017(05):35-40.
[5]于昌鳳.初中化學“微粒觀”建構的教學實踐研究——以“分子”教學為例[J].化學教育,2014,35(09):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