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蔚
摘? 要:數學是初中學習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經過數學學習,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究精神以及數學思維。在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下,數學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因此,為了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需要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式,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重難點,運用生活化為學生開展課堂教學。讓學生激發出學習數學的樂趣,自愿加入到學習活動中,提升學習效果。
關鍵詞: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初探
生活化教學就是將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和教學內容相結合,所形成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激發出學習樂趣,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掌握豐富的教學內容,實現高質量課堂的教學方式。但是,在目前,教師所使用的教學方式過于傳統,師生之間得不到很好的互動,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教師可以運用生活化教學,將生活實際滲透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積極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下面,本文就對初中數學運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進行探討。
一、運用情景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能讓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是基于學生的興趣使然,只有讓學生激發出學習的樂趣,學生才會自愿加入到學習活動中,提升學習效果。知識本身來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總結。因此,教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數學生活場景,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事物中,提升自己的數學能力。
例如,我們以“幾何圖形”這部分數學內容的教學為例。幾何圖形的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空間幾何能力,但是,直接讓學生閱讀數學文本,其中的抽象內容,學生很難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師就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數學生活場景,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直觀數學事物,有效掌握數學知識。在數學學習中,教師分別為學生展示籃球、正方形魔方、垃圾桶等物體。接著提問學生數學問題:“同學們,你們仔細觀察這些物體的形狀,能不能用筆把他們畫下來,畫出他們的立體圖形?”這個時候,部分學生就躍躍欲試,想表現一下自己。但是,都無法畫出他們的立體圖形。接著,教師就為學生開展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學生在教師講解中明白了幾何圖形的畫法以及相關的定義。通過運用這樣的方式,能讓學生激發出學習數學的樂趣,學生也愿意加入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學生還能有效掌握教學知識,提升學習效果,為后續教學打造基礎。
二、結合生活案例,有效掌握數學知識
隨著學生年紀的提升,需要背誦記憶的知識越來越豐富,也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學習壓力。并且在中考的環境背景下,這種壓力就顯得尤為突出。在傳統教育理念的作用下,學生課堂學習效率不高,學習成果不明顯,教學質量也得不到很好的提升。因此,為了讓學生有效掌握數學知識,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生活化,通過利用數學學科中的教學特點來說進行調整和補充,整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素材,以便讓學生自我思考和探索,從而有效掌握其中的數學知識。
例如,為了讓學生更快地掌握數學知識,教師就將生活中的案例設計到數學內容中。我們以“一元一次方程”這部分數學內容的教學為例。在數學學習中,教師向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同學們,相信大家很熟悉雞兔同籠的問題。這個問題是我們在小學學習中所遇到的典型題目。現在我們就用一元一次方程來解決它?!苯又處煂⑾鄳念}目告知給學生。由于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在解答這類問題的時候,表現得很輕松。這個時候學生會產生出數學很簡單的想法。而種想法也有助于學生在未來數學的學習中添磚加瓦。當然,教師可以多為學生列舉出相關的實際案例,讓學生逐漸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簡易性。通過數學知識和生活案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快速掌握和理解數學其中的內涵,也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將數學知識運用出來,達到實踐的目的。
三、設計生活作業,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在教育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將自己學到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有效解決生活中的難題,進而實現自己的價值。而課后作業就是學生實際運用的一種方式。因此,教師可以將生活化教學設計到學生的課后作業當中,形成作業生活化,讓學生在課后的練習中,將自己所學到的數學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難題,從而培養自己的學習品質。
例如,對于數學課后作業的設計環節來說,教師不單單是讓學生完成課本預留的作業,同時還要為學生設計更多具有生活性和開放性的題目,如,在學習完成“統計調查”這節課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調查想法,設計自己的統計圖。如,怎樣了解全校同學的身高?當然,可以和同學一起完成。通過將作業生活化,可以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實現未來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數學學科進行生活化教學,是完全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認知發展規律的。初中數學教師需要通過實施有效的教學方法,將生活化教學運用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不斷創新數學教學,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的高效,將學生學到的知識實際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實現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施振強.論初中數學教學的生活化[J].新校園:中旬刊,2016(1):86-86,共1頁.
[2]葉新新.例談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J].都市家教月刊,2014(5):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