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辛旭
摘要:黨和國家對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高度重視,以及傳統教學面臨的嚴重挑戰,使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十分必要。智慧課堂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其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教師智慧為主導,以生成學生智慧為目標,有助于提高教師工作效率,提升教學效果。從優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評價機制等三個方面入手,將思政課傳統課堂與智慧課堂有機融合,以增強學生獲得感。
關鍵詞:民辦高校 思政課 傳統課堂 智慧課堂 融合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8-0001-03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民辦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作為本科學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理清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脈絡,掌握中國近現代社會發展的進程及其規律;是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課程,在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厚植學生家國情懷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黨和國家高度重視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和主陣地,黨和國家對此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曾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并對思政課教師寄予厚望。
(二)思政課傳統課堂教學面臨挑戰
1.教學模式單一,缺少吸引力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比較單一,信息量少,缺少吸引力。“00后”的學生本身就是網絡“原住民”,傳統授課方式對他們來說難以適應。在課堂上,老師是“滿堂灌”地講,學生是被動地聽,師生缺少互動,學生的知識面難以拓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2.大班授課課堂難以管理
思政課大多為大班授課,人數較多,課堂難以管理。一是考勤困難。人工考勤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而且教師也難以一一確認。二是管理紀律困難。民辦高校大多數學生自控力較差,加之學生認為思政課是公共課,不如專業課重要。對思政課重視程度不夠,多數學生上課時“身在曹營心在漢”,不聽課者居多,老師既要完成授課任務,又要管理課堂,難以兼顧,課堂紀律管理十分困難。
3.課堂缺乏互動,學生參與率不高
主觀上,很多學生對思政課有一定的偏見,加之民辦高校生源特殊,能主動學習的人占少數,甚至還有些學生對學習有逆反心理。客觀上,大班教學,人數過多,老師難以兼顧,師生交流受限,只能采用傳統的“講授—接受”模式,即便是采取提問方式互動,也只是個別人參與,參與率不高,難以產生思想的碰撞和共鳴。
二、智慧課堂構建及其價值
(一)智慧課堂含義
“智慧課堂”一詞從字面上來看,可以理解為充滿智慧的課堂,在教師“教”和學生“學”過程中,由教師的智慧生成學生的智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整個教學過程,特別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效果等幾個方面,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即生成學生的智慧;因此,智慧課堂實際上是過程性與目的性緊密結合的課堂。
對于“智慧課堂”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它的發展情況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智慧課堂的理論構想階段、技術實踐階段和價值認知的回歸階段。這三個階段符合其所處時代的特點。目前,大多學者認為智慧課堂的構建與實施都離不開新的信息技術,這點毋庸置疑,但智慧課堂并非是簡單地將新技術納入教學,而是借助新技術,通過變革教學方式方法,構建智能課堂學習環境,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智慧課堂的特點
1.以信息技術做支撐
最早研究智慧課堂的外國學者羅納德·雷西尼奧曾提出,智慧課堂是傳統課堂嵌入個人電腦、交互式光盤視頻節目等信息技術的課堂,這些技術在當時來講,是符合其時代特征的。目前,智慧課堂的構建也是借助當今時代的信息技術、利用云、網、端來實現的。
2.以教師智慧為主導,以生成學生智慧為目標
構建智慧課堂重在讓學生“感受過程、習得規律、發展智慧”。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決定了學生的思考與反應方向。智慧課堂并非是多種信息技術手段的簡單應用與疊加,教師要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精心設計,有效利用云、網、端,要充分體現教師的智慧,為生成學生智慧提供保障。教師無論對教學過程采取何種方式,借助何種手段,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生成學生智慧。
(三)智慧課堂的價值
1.提升教學效果
智慧課堂是順應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步伐,是不同于傳統教學的新的教學模式,是國家政策所向,也是高校教學改革必然趨勢,代表著未來課堂教學的方向。教師對課前、課中、課后等各個環節進行精心設計,使學生可以有針對性地學習。學生本身就是網絡“原住民”,相對于灌輸式的傳統教學,他們更易于接受智慧課堂的教學模式。通過問卷調查及與學生進行線上線下交流發現,90%的學生認可這樣的教學模式。智慧課堂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
2.提高教師工作效率
思政課多為大班授課,人數較多,無論是課上簽到,還是課后批改作業、批閱試卷、統計分析成績、考核評價總結,等等,都需要大量時間,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不僅能提高效率,還可以隨時與學生溝通交流。
3.有助于生成學生智慧,提升學生獲得感
教師有針對性地發布學習資源、布置學習任務,能夠使學生明確學習的重點,關注學習中的難點。這種學習方式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更為便捷。遇到問題隨時解決,學習情況即時可見,老師及時給予反饋,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愿,進一步提升了學習效率;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逐漸提升,不斷生成學生的智慧,增強了學生獲得感。
三、民辦高校思政課傳統課堂與智慧課堂融合的路徑
思政課本身有著政治性、理論性強的特點,如果脫離課堂講授,一些內容就很難理解和掌握,更難達到入腦、入心。民辦高校生源特殊,學生自控力較差,過多依賴網絡又難以保證教學效果;因此,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把思政課傳統課堂與智慧課堂有機融合,實現優勢互補,從而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感染力,增強學生獲得感。
(一)優化教學內容,實現“三點”融合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整體框架結構,優化教學內容,厘清教學的重點、難點、熱點,并有針對性地將這三點融入傳統課堂和智慧課堂之中。以筆者所在學校思政課中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為例。在教學改革中,依據重點、難點,對該門課程的教材內容進行系統梳理,把其劃分為六大專題。課前,把本專題需要掌握的重點、難點教學資源推送到藍墨云班課平臺上,引導學生自主預習。然后,教師結合學生學習數據,與學生進行線上溝通,掌握學生對重點、難點的理解程度,對學生存在的疑點或者理解不透徹的地方,在傳統課堂上進行有針對性地講解。關于熱點問題,教師在課中可利用平臺上的活動環節,以討論或者是“頭腦風暴”方式教學。優化教學內容,既避免了傳統課堂上枯燥的泛泛講解,有效完成了教學任務,提升了思政課教學效果。
(二)優化教學方法,貫穿問題鏈教學
教師通過優化教學內容,實現教材知識點與學生關注點的結合,找到問題,形成問題鏈。問題鏈教學既是一種教學方法的改革,也是一種教學理念的創新,它有以下特點:一是突出問題意識,以問題引導教學,著眼實效性,增強針對性。二是抓住重點問題、難點問題,緊扣教學目標,避免面面俱到的鋪陳和羅列。三是追求理論徹底,以問題鏈導引教學,以理論的邏輯力量喚醒學生,生成學生智慧。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為例。在上學年的教學改革實踐中,借鑒了中央財經大學教學改革經驗,將該課程的專題教學內容以問題鏈形式呈現出來。第一專題回答了為什么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的起點,以及資本—帝國主義侵略究竟給中國帶來了什么。這是為以后幾個專題做了鋪墊。第二專題回答了面對近代中國出路,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哪些探索與嘗試。第三至第六專題則是回答了歷史和人們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在每一個專題中,又設置多個問題。首先,在課前,教師將相關問題發布到網絡平臺上,布置小組任務,每個小組選取一個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其次,教師根據平臺上學習及課中小組匯報的情況,集中1—2節課,采取追問的方式,有針對性地講授。最后,在平臺上設置拓展性問題,學生課后進行鞏固、自主探究,形成“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智慧發展”的模式。
(三)優化考核評價機制
在傳統課堂中,往往是由教師在學期期末采取“一卷定終身”的考核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這樣的評價方式很難做到客觀公正,也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學生看來,只要期末突擊就可以得到理想的成績。因此,應打破這種考核方式,優化考核評價機制,側重于過程性考核,對學生參加的各項活動給出中肯的評價。在智慧課堂教學中,學生也需要投入較大的精力才能完成學習任務,因此,要加大智慧課堂學習成績分配的比例,引起學生對學習的重視。另外,形成教師、學生組長共同評價的考核評價機制,更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獲得感。
四、結語
在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思政課要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將新技術引入教學,構建智慧課堂;同時,還應考慮學生和思政課本身的特點,積極尋求策略,做到傳統課堂與智慧課堂的有機融合。
參考文獻:
[1]姜巖,吳林.現代化學教學中智慧課堂與傳統課堂的對比及反思[J].科教導刊,2019(3):142-143.
[2]黃仕友,弓瀟然,余亮.“四新”視域下的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9(5):16-19.
[3]張軍,劉勇.基于藍墨云班課的思修課智慧課堂構建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9(4):104-106.
[4]李艷如,唐瑩.基于微課的智慧課堂構建策略研究[J].軟件導刊2019(1)41-42.
[5]李勇,雷宇,高海濤,等.淺談教師駕馭智慧課堂的“三個改變”[J].教育現代化,2019(5):76-78.
[6]賈曉宇.信息技術應用于高校思政課改革的主要形態及其實效研究[D].杭州: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9.
[7]王天平,閆君子.智慧課堂的概念詮釋與本質屬性[J].理論探討,2019(11):21-27.
[8]黃東桂,呂曉鳳.新媒體新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結合模式探析:以思政課堂“手機現象”為例[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8(4):71-74.
[9]汪彩梅,李正茂.線上線下融合模式下智慧課堂教學實踐[J].軟件導刊,2019(11):196-202.
[10]李國娟.思想政治理論課大班教學課堂管理模式初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12):39-40.
[11]沈震,楊志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新媒體新技術相融合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7(3):69-74.
[12]李娜.提升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課親和力、針對性的路徑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9(60):277-280.
[13]封莎.新時代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拓展探析[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108-143.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