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杰
摘要:新時代,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工作迎來新的挑戰,如何加強大學生的法治教育,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是高校面臨的新課題。通過分析大學生法律素養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剖析具體原因,提出大學生法律素養提升路徑,具體包括加強大學生尊法意識教育、增設法律類公共課程,創新教育方式、加強法治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建立法治教育考核評價體系、心理健康教育與法律素養培育相結合以及營造良好的校園法治教育氛圍等,為新時期高校有效開展法治教育提供參考建議。
關鍵詞:新時代 大學生 法律素養 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8-0136-03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工作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尤其是網絡科技的迅速發展,大學校園與外界的“圍墻”被徹底推翻,外面的大千世界、林林總總一覽無余。大學生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群體,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更主動也更容易通過不同的渠道獲取各種各樣的信息來開闊視野。然而,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實社會的法治環境尚未健全,網絡上充斥著大量的不良信息。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外界信息吸收能力強、反應周期短,心智發育尚未成熟和定性,欠缺獨立思考和辨別是非的能力,面對眾多復雜多樣、真假難辨的信息,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行為產生偏差,甚至會誤入歧途,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因此,學校面臨的法律問題層出不窮且呈現出新形態,“網絡詐騙”“校園貸”“學術造假”等問題成為高校難以去除的“毒瘤”,威脅著校園的安全和穩定,也給高校的管理教育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目前很多高校沒有充分認識到當前法治教育環境的改變,不夠重視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法律素養,僅采取傳統的教育方式來普及學生的法律知識,不能有效應對新形勢下高校面臨的學生法律問題層出不窮的問題。因此,探索一條適合新形勢下高校開展法治教育、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的路徑顯得尤為重要。
一、大學生法治教育現狀
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開展法治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對于培養綜合性人才、鞏固素質教育成果、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方面具有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然而,受到現實諸多因素的制約,目前高校的法治教育工作尚未取得實質性的成效,面臨一些困境。
1.大學生法律知識匱乏,運用法律能力欠缺
大學生在中小學階段,繁重的課業和升學的壓力迫使他們只注重考試課程的學習,沒有接受系統的法治教育,法律知識儲備嚴重不足。進入大學后,非法學專業的學生依然處于“法盲”的窘境。造成如此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校對大學生法治教育的不重視。不少高校僅通過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來加強學生的法律素養,忽視對大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普法宣傳教育;二是大學生“專業至上”的觀念根深蒂固[1]。大學生普遍重視專業知識學習,更愿意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學業考試和考證方面。他們認為即使掌握再多的法律知識也無用武之地,畢竟他們不是法學專業,不會以此作為生計,而且法律對他們將來的求職和發展沒有多大幫助,因此缺乏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部分大學生存在法律意識錯位現象。高校有自身的一套學生教育管理體系和規章制度,并依此為大學生學習管理和行為規范的準則。大學生會用校紀校規學習替代法律知識學習,從而導致法律知識的欠缺。知法是遵守法律、法規和善于運用法律武器的前提。大學生法律知識的匱乏,限制了他們運用法律的能力。面對自己的合法權益被侵犯,很多大學生不知道該怎么辦,往往會選擇忍氣吞聲。不僅如此,有些大學生由于缺少基本的法律認知,往往在無意中觸犯了法律,發生考試作弊、網上傳播謠言、參與非法校園貸和非法傳銷等違法行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大學生法律意識薄弱,存在法律觀念誤區
法律意識是人們對于法律的思想、觀點、理論和心理態度的總稱,它涵蓋人們對法律的本質和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對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以及法治觀念。法律意識需要經過教育才能逐步形成。有學者針對高校大學生對法律重要性的認識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62.03%的學生認為法律很有用,可以用來解決大部分問題;有32.05%的學生認為法律有一點用處,可以用來解決一些問題;有5.92%的學生認為法律毫無用處,無法用來解決問題。[2]由此可見,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缺失,導致其法律意識也比較薄弱。此外,有部分大學生存在法律觀念誤區。他們有基本的法律知識,也有一定的法律意識,但他們認為運用法律維權的程序很復雜,費時耗力,成本也較高,沒有必要凡事都走法律途徑。
3.高校對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近年來,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逐漸加深,并且一直在努力探索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法治教育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艱巨的任務,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越來越顯示出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中的重要位置。然而,高校對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法律基礎教育課程少。很多高校僅通過一兩門法律課程來支撐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法律基礎教育,由于課時短、教學方法單一,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二是缺乏優秀的法治教育教師。班主任和輔導員是大學生日常法治教育工作的承擔者,他們大多不是法學專業出身,未經過系統的法律理論知識學習和業務培訓,教學經驗不足,教育能力欠缺,難以取得良好的成效。三是缺乏科學的法治教育考核評價體系。隨著高校不斷擴招,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與日俱增,高校實用主義和就業至上的考核評價體系占據主導地位。一些高校為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把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習和資格證書考試作為考核評價的主要標準,忽視了對包括法律在內的軟素質課程的考查,這使得教師對學生的法治教育工作缺乏足夠重視,同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法律素養的提升。
二、大學生法律素養提升路徑
高校應當把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在傳授學生法律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各種途徑將法律教育內化為法律素養。
1.加強大學生尊法意識教育
尊法即內心尊崇法治,樹立法治信仰,以法為重,是學法、守法、用法的前提。高校應重視學生的尊法意識教育,把其放在學生法治教育工作的首位,以新生入學教育為契機,以為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為手段,以培育學生法律思維、樹立學生法治信仰為目標,充分開展法治教育第一課;著力于對學生進行警示性法治教育,利用學生身邊的真實違法犯罪案例作為教育素材,著重將違法者內心的深刻悔悟和給自身家庭、親人帶來的痛苦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告誡學生自覺遵守法律,促使他們意識到當下和諧安定的社會環境離不開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同時,幫助學生了解常見的法律問題及應對措施,讓學生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法治觀念和尊法意識,增強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為后續有效開展法治教育奠定基礎。
2.增設法律類公共課程,創新教育方式
高校應當將培育學生的法律素養作為重要目標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將法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課程設置方面,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基礎上增設法律類公共課程,這些課程包含必修課和選修課、線上課程和線下課程、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結合學生在不同階段可能會面臨的法律問題和法律困惑,貫穿到大學整個年級,既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法律知識的途徑,又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在教育教學方式上,應著重理論學習和實踐應用相結合,以幫助學生建立法律思維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法律問題為著力點,豐富教學手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教學活動。例如課堂教學多引用案例分析,增加互動環節,避免大篇幅枯燥的理論講解,努力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直觀性和學生的代入感;積極開設第二課堂,組織學生參觀各類法律案件的審判,開展模擬庭審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運用法律的能力。
3.加強法治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道路上的指導者和引路人,他們的法律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對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有直接的影響。高校要有效提升學生的法律素養,首先要建立一支法律素養高、教育技能強、專兼結合的法治教育師資隊伍。一方面提高法律專業教師的比例,壯大法治教育師資隊伍。通過“送出去”“引進來”等渠道,培育和引進更多的法律專業教師,使之作為高校開展法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承擔起整個高校的課程教學任務;同時充分發動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多邊力量開展各類日常法治教育活動,形成課程教學和課外教育的合力,提升教育成效。另一方面努力提升法治教育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通過鼓勵教師校外進修,定期開展校內培訓,組織教育教學技能大賽等途徑,不斷提升法治教育師資隊伍的理論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為高校法治教育的持續有效開展提供保障。
4.建立科學的法治教育考核評價體系
高校應建立科學的法治教育考核評價體系,加強對學生法治教育過程的監控和整體教育效果的把控,保障學生法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積極推動學生法治教育工作的進一步深化??己嗽u價體系應著重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覆蓋學生法治教育工作全過程,根據法治教育每一個階段針對性設置動態考核評價標準,避免單純以課程考試成績為主要的評價指標??己嗽u價的對象也應注重多元性,除了法律專業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法律類課程考試成績,還應將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開展法治教育工作的成效納入考核評價范圍,將師德師風、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和學生管理工作過程中是否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學校的規章制度、學生是否自覺遵守法律、能否懂法用法等方面作為考核評價的對象。
5.心理健康教育與法律素養培育相結合
回顧近幾年來發生的大學生違法犯罪案件,我們不難發現,實施者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甚至有的違法犯罪行為就是由于實施者存在嚴重的心理疾病導致的。大學生面對學習、擇業、交友等方面的壓力,會產生諸如適應問題、人際沖突、情緒與情感困惑、生涯規劃、學習障礙、強迫傾向、網絡成癮等方面的心理問題;如果學生的這些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疏導,就可能會導致其行為產生偏差,甚至會誤入歧途,引發違法犯罪。因此,高校應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強學生法律素養培育的同時,通過心理健康篩查、心理健康課程、一對一心理健康輔導、心理健康活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等途徑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對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要早發現,早干預,通過專業的心理醫生對其進行心理治療,幫助其正確認識和處理自身的心理問題,增強身心健康,有效預防學生因心理問題導致法律意識薄弱而引發違法犯罪行為。
6.營造良好的校園法治教育氛圍
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常態化開展離不開良好的校園環境,包括校園網絡環境。一方面,強化校園內部和周邊環境的治安管理,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保障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和師生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構建綠色校園網絡,屏蔽不良信息,營造健康網絡環境,加強學生網絡安全意識教育,規范學生網絡行為。另一方面,定期開展系列法治教育活動,形成潛移默化的教育氛圍。例如運用宣傳欄、校園廣播、網絡公眾號等平臺,結合時事熱點,開展法治宣傳,拓展學生法律知識,增強學生法律意識;開展法治教育建設月,組織法律知識競賽、舉辦法律科普講座、開展模擬法庭等,提升大學生運用法律武器的能力。此外,高校應當建設和完善大學生線上線下法律咨詢服務平臺,幫助大學生解決法律困惑,提供法律援助。
三、結語
法治教育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對于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要的意義。高校應當把握時代脈搏,主動迎接挑戰,把不斷加強大學生的法治教育、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
參考文獻:
[1]楊林.高校學生法律素養的現狀及對策[J].現代交際,2019(20):172-173.
[2]王晶,鐘強強.新時代背景下職業院校學生法律素養提升路徑探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3):157-158.
責任編輯:趙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