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曉燕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初中數學科目在初中數學教育體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素質教育觀念的相關要求下,教師在開展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數學理論知識學習能力,還要使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和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初中數學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學生的積極性不夠等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基于此,通過深入探究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相關策略;以期能夠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為提高學生的數學自學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自學能力;培養策略
在初中數學教學環節中,需要教師認真指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自覺開展對數學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活動,并且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獨立發現學習問題,激發學生的自信心,通過師生間的共同協作解決學習難點。培養學生的數學自學能力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相關理論知識的深入理解與掌握,同時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但是在當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數學教學活動中,仍然存在著一系列的教學問題,基于此,教師可以從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學習能力、自我思考能力入手,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升初中數學的教學質量。
一、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現狀
(一)學生缺乏足夠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初中數學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受到傳統的“聽授”制度的影響,不能及時對教學手段做有效更新,采用的往往是單一的理論知識灌輸式教學手法,這種教學手段往往難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生難以形成獨到的數學見解。在開展教學互動的過程中經常提不出有針對性的問題,無法發現在學習過程中的重難點,被動地接受理論知識的灌輸。同時,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沒有創造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的意識,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具體的學習條理和學習框架,難以提高自主學習的質量。在交流過程中教師不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學生在開展自我學習的交流互動過程中沒有自己特定的觀念,基本都是“大家說什么就是什么”的心理,或者對課堂交流不感興趣,導致在自學過程中該學習什么、用什么樣的手段去學習沒有明確的認知,難以促進自學能力的發展。
(二)學生缺乏足夠的獨立學習能力
在傳統的教學環節中,教師受到學生的成績壓力、升學壓力以及教學資源等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并不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在初三時期學生的學習和復習任務比較重,學習課時比較緊張的情況下,有部分教師擔心如果改變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會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耽誤了學生的發展負不起責任。這種心理導致學生缺乏自我獨立的能力,認為在課堂上最重要的還是教師的講學能力,知識點分得越細越好,便于學習。這樣學生只會被動地聽課,沒有開展自主學習的動機。
(三)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不足
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可以分為三種——數學邏輯思維、數學形象思維和數學直覺思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和數學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運算能力作為數學教學內容的重點,實質上是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運算知識相結合的一種體現。而初中數學中的空間思維則是學生將邏輯思維和集合知識相結合的產物,也就是學生運用數學邏輯思維處理立體空間集合知識的能力。對初中生自學能力的有效培養可以推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養成。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重理論,重成績”的教學思想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并沒有重視對自身數學思維能力的養成,而是追求題目的標準答案。這種狀況導致教師對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效果不明顯,質量不高。
二、初中數學課堂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策略
(一)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通過科學合理的課前引導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從實際情況看,只有教師為學生設置合理的課前引導,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明確的目標指引,才能提高自主學習的教育質量。學生在初中時期自我約束能力和管理能力剛開始發展起來,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合理的課前引導,使學生明白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和學習難點,從而使學生有針對性地展開自主學習活動,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
此外,通過科學合理的課前引導,可以使學生明確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重難點,但是在實際教學環節中,教師還要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因為初中學生的自控能力比較差,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對自我管理這方面的知識理解能力有限。這就要求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合理督促,明確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
例如,我在教學“勾股定理”時,為了使學生熟練掌握勾股定理的數學知識,有效鍛煉數形結合的思維能力,我在教學開始前為學生重點講授了勾股定理的推導過程以及相關應用,隨后我為學生羅列了勾股定理知識的學習框架,并為學生傳送了勾股定理知識的相關教學視頻,要求學生展開自主學習,在學生學習完成后,為了檢驗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我為學生布置了從課本案例中提取出來的例題,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這樣的有效監督,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從而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提高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
初中學生受到年齡和思維能力的限制,在學習活動中對理論性的知識提不起興趣,這種情況導致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積極性不高。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遵守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在逐漸幫助學生建立牢固知識基礎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首先要求教師通過合適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課本知識的學習興趣,然后通過為學生設置有針對性的課堂訓練來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合理的手法優化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針對自身的學習特點做出有效的學習計劃,發現數學理論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提高自主學習的效果。
比如,我在開展“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教學內容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開展自主學習,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在教學開始前我為學生布置了具體的預習任務,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重點把握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和解法的推導過程;在學習完成以后我為學生設計了生活化的教學例題:我校現在要舉行籃球比賽,咱們班的籃球隊報名參加了這次比賽對吧?那么我們學校的籃球賽賽制規定比賽采取積分制,每支隊伍如果每勝一場可得兩分,但是如果負一場只能得1分,現在假設我們班的籃球隊要取得16分才能贏得冠軍,那么我們最多可以輸幾場比賽?大家可以一起來計算一下,為咱們班的籃球隊做一下賽事評估和數據分析。通過為學生構建發生在身邊的籃球比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分析比賽的過程中養成自主學習能力,可以有效提升教學的質量。
(三)提高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在開展初中數學實際教學活動中,針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中思考能力不足的現狀,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手段為學生營造和諧的課堂互動氛圍,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在開展課堂活動時教師要圍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教材實際難點來進行定位,引導學生將思維轉入所學知識點進行討論,充分與學生展開互動,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明確學生的學習程度,從而為教師開展有針對性的課堂訓練以及教學計劃奠定基礎。
比如,我在開展“相交線與平行線”這節課的教學活動時,為了使學生準確掌握相交線與平行線的判定知識,并使學生理解相交線與平行線之間的對角關系,我在開展談論活動前將學生分為四人一組的學習小組,為學生布置了這樣的學習任務:請每個小組的成員相互為對方畫出兩條相交的直線,每個小組成員借助量角器測量兩條直線交點處的角之間的關系,在所有的組員測量完成之后,組內成員將所得數據進行對比,進行關于直線相交判定條件的合理推論,并通過書面語言表達出本組的觀察結果以及猜想,然后對照課本理論,看看是否存在誤差。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養成自學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開展初中數學教學的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基于現實情況下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獨立學習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教師可以通過針對性課堂練習、分組學習以及情境教學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在對數學理論知識充滿興趣的前提下開展自學活動,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獨立學習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從而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惠琴.如何培養農村初中學生數學自主學習的能力[J].學周刊,2019.
[2]管維漢.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J].學周刊,2018:381.
[3]顧俊華.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3(47):195-196.
注:本文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課題名稱:自主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項目編號:ZGJY333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