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鴻
摘 要:作文寫作長久以來都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重難點。作文教學是一項長期性的系統性的教學,在小學高年級教學中,作文寫作不僅可以同時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字運用能力、藝術鑒賞能力,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內在氣質和文學素養,促進綜合能力的提升。首先針對當下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然后再對此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以供廣大讀者參考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作文教學;優化之道
語文學科不論是在小學還是高中,都是最基本的學科,也是學生最應該學好的學科之一,而學生的寫作能力更是對日后長久的學習和生活意義重大,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的寫作教學中,更是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創新教學方式,靈活地開展實際授課,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提高學習主動性和課堂配合度,保障日常寫作教學的效率。
一、當前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
1.教師教育理念落后,不適應當前的教育形勢
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教師的教學方式過于傳統,教學理念也并未隨著新課標改革的發展而進行同步更新,尤其在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中,許多教師還是秉持傳統的教學方法,挑選幾篇優秀的作文或者給學生教授單一的作文模板,然后讓學生死記硬背,或者考試時生搬硬套,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寫作能力并不能得到真正提高,反而會起到降低學生寫作興趣的反作用,嚴重影響寫作教學效果。
2.學生缺乏系統化寫作鍛煉,實際寫作時效率低下
小學高年級學生在寫作中遇到的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就是在日常寫作時效果還可以,但一旦到考試,在有限的時間限制下和緊張的考試氛圍下,往往顧此失彼,不是寫不完就是作文內容質量不高,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學生日常寫作鍛煉時沒有調整好心態,而是用一種比較隨意放松的心態進行寫作。此外,沒有嚴格的時間限制,最終導致了目前的寫作問題。
二、如何有效開展小學語文高年級作文教學
1.在寫作教學中融入生活情境
作文寫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直以來都是教師最為頭疼的內容之一,更是語文學科的教學重難點,尤其對于活潑好動,不易沉下心來的小學生來說,讓其長時間投入進寫作中更是難上加難,因此,教師要想提高作文教學質量,首先就要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熱情,而生活情境在作文教學中的創設,就可以極好地拉進語文課堂與實際生活的距離,降低學生在作文寫作方面的抵觸情緒和恐懼心理,逐漸培養其寫作自信心,從而為作文教學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2.在作文教學中靈活運用網絡資源
當前信息網絡蓬勃發展,在教育行業也受到了學校領導者和諸多一線教師的重視,多媒體設備已經成為最為普遍的教學輔助設施之一。多媒體設備在作文教學中的優勢在于其不僅可以及時快速準確地給學生傳遞優質的作文資源,還可以幫助教師在教學中更加條理、更加清晰細致地進行寫作技巧教學,學生通過觀看多媒體大屏幕既可以有效集中課堂注意力,還能夠使學生準確記錄教師所講授的重要知識點,進而整理課堂筆記,實現最大的課堂效率。
3.打造班級內部“優秀作文分享平臺”
作為小學高年級學生,其不能僅僅依靠教師的監督和強制,而是要學會自主的學習。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只有這樣,才可以實現寫作能力的長久提升,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班級內部構建“優秀作文分享平臺”,讓學生自助管理,該平臺的主要功能是鼓勵學生多多閱讀優秀的課內外文學作品,將自己認為優秀的值得借鑒和學習的作品在班級內分享,也可以把自己日常練習寫作的作文給同學閱讀,征詢學生的意見或者建議,便于下一次習作的進步。總之,保持作文分享平臺的長期流動性,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4.分模塊進行針對化作文教學
眾所周知,作文教學不是一項簡單的短期授課,不僅有記敘文、議論文、散文等體裁,還可以更加細化為想象文、寫景文、抒情文等,所以,最根本的教學方式就是要模塊化和精細化教學,從而保障學生學習寫作的深度和廣度。拿想象作文的教學來說,教師可以拿出一節課的時間進行詳細講解,讓學生進行理論學習,第二節課讓學生進行具體的寫作。比如,教師可以拿學生常看的動畫片為導入,然后讓學生模仿該動畫人物設置,自己構思一個全新的場景,學生充分開發想象力,對自己所好奇的世界進行描繪,以提高作文寫作教學的效率。
總而言之,在小學高年級的作文教學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問題,教師要對此予以正視和重視,創新教學理念,完善教學方式,努力將這些問題一一解決,此外,更要靈活地進行課堂授課,通過情境教學,模塊化教學等方式豐富課堂內容,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寫作積極性,逐步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使學生真正地喜歡寫作,熱愛閱讀,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和語文素養,保障作文教學的長期高效性和教師的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陳思慧.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J].考試周刊,2016(28):54.
[2]高代玲.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J].教育科學,2016(33):12.
[3]陳秋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新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9(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