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秦晉
摘? 要:深化培養初中生法治意識,借助現實生活和時事熱點中具有針對性的案例,組織學生展開系統性的自主分析與靈活探究,有助于學生形成理性的法治意識,對于法律的認同感得到增加,同時能夠自覺遵守法律,提高學生的規則意識和權利義務意識。本文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入手,分析了借助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方法。
關鍵詞:初中教學;道德與法治;法治意識;案例
就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而言,法治意識的培養主要是指教師借助一定的教學方法,增加學生對法律的認同、崇尚與遵從,提高學生的規則意識。在課堂中引入現實性、直觀性的案例,能夠讓學生形象化的理解知識要點,同時有助于學生從案例中剖析出道德與法治問題,借助已經學過的知識,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理性的學習思維,能夠有效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具體的教學中,筆者進行了實踐和探究,現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將教學中能夠引入的不同案例類型分享如下。
一、分析針對性較強的案例
案例的針對性,主要是指案例與教材和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匹配度。因案例的選擇本身就需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學生自身,而教師所選擇案例的合理性和針對性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整體成效。因此,在選擇案例之前,教師必須完全掌握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了解課堂教學的重難點,結合學生的法治意識培養現狀,選擇能夠讓學生主動感知和主動分析的案例,有目的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法治意識。
例如,在學習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之后,借助齊玉苓告陳曉琪等侵犯公民受教育權案例,組織學生分析。首先,通過圖片和文字的展示,學生全面了解整個案例的起因、經過,分析棗莊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和二審的判決書。其次,教師組織學生復述整個案例,促進學生全面了解案例,并能夠在此基礎上產生自己的思考。因此次案例分析主要圍繞受教育權展開,與學生學習的內容息息相關,也與學生的學習生活聯系甚廣,學生在表達自己意見時能夠聯系已經學過的知識,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從冒用姓名上學的這一違法行為,客觀分析這對于被害人的傷害,而原告又放棄了上委培的機會,這導致受教育權的侵犯證據不足。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分析:應該如何保護自己的權利?原告需要哪些證據證明自己?如果在實際生活中權利受到損害,我們應該采取怎樣的方式?
二、分析熱門案例
因教材編排的需要教材中納入的案例基本是前幾年的經典案例,而為了提高學生在課上的配合度,教師以近期的時事熱點為主,整合和搜索相關資源,借助熱門案例或時事熱點,促進學生在了解相關新聞的基礎上展開充分自由的討論。這是強調案例的時效性,只有符合學生當前的學習情況,符合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才有更強的主觀參與感,能夠不斷闡述自己的觀點與想法。
目前,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越來越多,預防犯罪的教育作為法治教育的重點內容,承擔著保障學生身心健康、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有效預防學生犯罪的重任,在教學中,教師可結合熱門案例,組織學生分析案例中的違法和犯罪行為,客觀分析這種行為對于犯罪人員本身的影響,對于家庭和社會造成的危害等,再引出違法犯罪行為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組織學生根據熱門案例自由發表言論,關注學生對違法犯罪的認識,將法治教育與學生的日常規范教育聯系在一起,促使學生通過案例的分析聯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行為習慣。
三、分析真實案例
學生在課堂中攝取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都需要用于實際生活中,無論是學生自身素質的提升,法治意識的養成等,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引入與社會生活主題相關的案例,能夠為學生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提供必要的條件。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教師找準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切入點,保證案例具備真實性,在學生分析案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類似問題,有效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
例如,在學習“善用法律”時,教師借助生活中常見的情況為學生出示刑事訴訟、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的三種案例,促進學生利用真實案例展開分析與交流。盜用企業和事業單位的車輛,盜竊副食品等財物;在騎車途中不小心撞到行人,行人要求賠償,被告上法庭;在為公司冠名時遭到工商管理局的駁回,將工商管理局告上法庭。這些案例均源自學生的實際生活,教師組織學生分析案例,同時鼓勵學生列舉自己知道的生活中的案例,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講解維護合法權益的渠道,狀告侵權者并不是不光彩的舉動,不侵犯他人的權利,也不縱容他人的侵權行為,與違法行為作斗爭。
綜上所述,認識到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重要性,結合學生現有的法治認知和法治意識形態,聯系教學內容結合多樣的案例,實現法治意識的傳播,鼓勵學生在開展案例分析的基礎上,將法律內化為法治意識,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進一步實現立德樹人的任務。
參考文獻:
[1]左勇. 淺談初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法治意識培養[J].新西部:下旬·理論,2014(4):163.
[2]何曾艷,楊忠明.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關于法治意識培養的案例教學設計——以“預防犯罪”為例[J].學園,2018(1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