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地國。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不斷發展,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應運而生。文章通過對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必要性、現實困境和職業發展路徑進行探析,以期為其專業化、職業化、科學化發展帶來啟示。
關鍵詞: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國際學生;職業發展
2020年5月17日,在給北京科技大學全體巴基斯坦留學生的回信中,提出“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國、多向世界講講你們所看到的中國,多同中國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國青年一道,攜手為促進民心相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這既是對來華留學國際學生的殷切希望,也是對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賦予了歷史使命與責任要求。
一、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必要性
(一)中國思想的引領者
由于不同國度、不同思想價值觀、不同文化習俗,許多來華國際學生會在初入陌生環境時,表現出各種思想上的差異性。不同文化的交融,思想的碰撞往往會帶來焦慮與矛盾,而對中國法律、規則意識的淡薄成為了矛盾激化的導火索。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作為中國思想的引領者,作為國際學生的護航員,有必要抓好國際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講好“國際學生開學第一課”。
(二)中國聲音的傳播者
在中國漢字與普通話的大環境中,語言障礙使得國際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較為閉塞,非官方甚至錯誤的消息會對中國形象造成負面影響。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作為對外交流的窗口,有責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三)中國文化的講述者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教育往往能在潤物無聲中凝心鑄魂,幫助國際學生在學習中、生活中感知、了解中國文化,文化熏陶是營造積極向上、和諧健康的學習環境與學習氛圍的重要保障。
“會做、會說”與“做好、說好”不同,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隊伍在國際化視域下,迫切需要成長為一支高素質的管理隊伍,從而為中國來華留學工作向高層次、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二、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隊伍的現實困境
(一)角色定位與工作職責有待明確
“國際學生輔導員既是來華留學生事務管理的行政人員,又是高校輔導員”,模糊的身份界定讓多數工作人員無法準確定位自己的角色。部分工作人員將自己定位成“管理者”,指令式的下達,硬性式的管理,從而忽視了國際學生自身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另一部分工作人員將自己定位成“事務型”“保姆型”的角色,每天紛繁復雜的大小事務占據大量的時間,事無巨細,從而忽視了對國際學生思想動態的關注,忽視了對自身工作內容的總結反思,忽視了對工作方法的提煉創新,使得來華留學教育工作事倍功半。
相較于高校的普通輔導員而言,國際學生輔導員的工作內容具有顯著的差異。事務型的工作內容,如為國際學生辦理居留許可、住宿登記、購買保險等手續,使得國際學生輔導員逐漸遠離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專職國際學生事務管理者已經成為國際學生輔導員們的職業導向。”這與許多國際學生輔導員最初的職業規劃并不相符,偏離心理預期,產生心理落差,從而影響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的穩定性。
(二)自身素質與業務能力亟待提升
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的工作對象,是來自世界各地攜帶著不同民族價值觀、不同風俗文化國際學生。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的自身素質與業務能力亟待提升。
(1)政治責任感有待增強
外事無小事,國際學生管理工作是一項政策性極強的工作。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不僅要熟悉與來華留學教育相關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還要對國家的外交立場有所了解,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到與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保持一致,自覺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尊嚴。用“堅定的政治立場、過硬的政治素質和信念,嚴守外事紀律、發出中國聲音、傳遞中國價值、分享中國夢想,向國際學生展示全面、立體、真實的中國。”
(2)跨文化交流能力不足
作為從事高校國際學生服務管理的工作人員,語言能力是專職輔導員應具備的職業素養,但僅僅具有語言溝通的能力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還需了解學生的自身民族文化及思維方式,與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進行深層次的交流,懂學生所想,知學生所需,在思想情感上與學生產生共鳴,才能更為精準、高效地開展各項工作。
(3)管理經驗欠缺
目前我國高校國際學生的服務管理體系仍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面對繁雜大量的事務,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往往不知該從哪方面著手。此外,也正因為管理模式與體系的不明晰,致使部門與部門,部門與學院之間的分工不夠明確,而這也從無形之中加大了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的工作量,使得他們無法從瑣碎的事務中抽身出來,對自己的工作與管理進行總結與反思。
(4)技能培訓脫節
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特殊的工作性質,對這個崗位提出了較高要求。但多數高校沒有針對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的系統性技能培訓。各省內部組織的培訓與講座通常是對各類文件的解讀,而缺少對工作實踐上的指導。
(三)職業發展與考評機制尚不明晰
目前,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一職在多數高校中已和普通輔導員一樣,兼具教師和行政管理人員的雙重身份,但教師序列的晉升通道仍未對國際學生輔導員打通。多數與輔導員相關的活動、比賽、課題申報、評獎評優等,都未曾考慮到國際學生輔導員的特殊性。缺乏職業認同感及職業歸屬感,是造成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隊伍不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職業發展路徑探析
(一)以增強職業素養為目的的知識培訓
“重視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崗前培訓工作,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契合實際的國際學生專制輔導員崗前培訓,為其迅速適應角色、開展工作奠定基礎。”如語言技能培訓,通過對準入工作人員的語言環境熏陶,為其進入工作狀態做好銜接工作;國際文化培訓,通過對各國文化習俗、生活習慣等方面的介紹,為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情感共鳴架起橋梁;職業技能培訓,通過對出入境管理、居留手續、治安管理等專業知識的授教,增強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的職業素養。此外,可以聘請專家學者建立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的職業素養提升體系,定期的培訓交流,有利于提高專職輔導員的自身素質及職業能力。
(二)以提升國際化視野為目的的環境體驗
“營造國際化的工作環境,是培養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的重要方法。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與普通輔導員的不同在于,其工作內容因服務對象的國際化而國際化,國際化的工作內容對其工作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求其具有跨文化的教育管理能力。”營造國際化的工作環境,有以下幾種途徑:一是建立國際化事務中心,為國際學生提供“一站式”服務,同時也為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全面提升國際化事務能力提供學習環境;二是建立國際學生助理團隊,選拔優秀的學生參與管理,促使事務管理隊伍更加國際化,同時多元化的思維方式也更易拓寬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的國際視野;三是境外培訓項目,置身實地的環境氛圍渲染,是開闊國際化視野,培養國際化思維,提升跨文化管理最為直接有效的方式。
(三)完善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的工作考評機制
鑒于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的職業特殊工作屬性,高校應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探索客觀量化考評機制。“完善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隊伍的工作考評機制不僅是為了滿足廣大工作人員的發展需要,更是為了確立國際化工作在高校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完善高校國際學生輔導員人才管理機制”。此外,要設立國際學生輔導員榮譽體系,通過各類評獎評優,提升榮譽感與自豪感,增強職業認同感與歸屬感,從而為推進來華留學工作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謝藝. 高校國際學生輔導員職業發展路徑探索[J]. 高教學刊,2019(24):140-142.
[2]魯燁. 國際化與本土化:留學生輔導員職業素養及其建構[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4):83-85.
[3]賈兆義,趙立英. 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思考[J].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3):93-97.
[4]賈兆義. 來華留學生事務管理體系的多維分析[J]. 長春工業大學學報: 高教研究版, 2014(3): 41-43.
[5]魯燁. 國際化視域下留學生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建構[J]. 世界教育信息,2018(16):24-29.
[6]周婷,張迪. 關于新時期來華留學生管理干部隊伍建設的探討[J]. 課程教育研究,2015(10):188.
作者簡介:
李旻玥(1994-10-),女,漢族,江蘇省揚州市儀征市,揚州大學,研究生,助教(思政),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