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
摘要:教學的有效性是學校教學探討的永恒話題,隨著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教學有效性再一次被推到了教育教學關注的焦點位置。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思想品德修養的關鍵課程,在小學教學中發揮著獨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本文從影響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有效性因素人手,并針對性地提出建設性建議,以期能給各位同仁以啟發,總結出更優秀的教學經驗,研究出更優秀的教學成果。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探析
自2001年教育部掀起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以來,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穩步推進,教學有效性再一次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焦點。
由于教育部一再頒發文件強調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減少學生家庭作業量,規定小學生在校時間不得超過6小時,其中包括自習課、課間操等時間在內。但是規定開設的教學科目卻沒有減少,每一學科的周課時量都在縮減。所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勢在必行。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雖然不是小學升初中考試的必考科目,但是對于小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和思想品德教育卻有著重要的地位,是小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小學生思想教育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影響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一)學校方面
雖然在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中德育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受傳統思想和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學校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還是時有發生。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地位得不到保證,有些學校不能保證品德與社會學科的開設課節,甚至擅自將品德與社會學科的課時直接挪為他用。
(二)教師方面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專業素養參差不齊,大部分學校都沒有專業的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師,大都是別的學科的教師擔任或兼任教學。教師的專業素養不夠,再加上教學參考資料匱乏,導致品德與社會學科課堂教學效率低,致使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育教學作用不能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三)學生方面
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不能對品德與社會學科有清楚地了解,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學生更是沒有概念,甚至不明白什么是品德與社會。另外,該學科也不是升學的考試學科,所以,學生也就會從思想上不重視該學科。
二、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一)培養專業化的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師隊伍
建議師范類高等院校增加品德與社會專業的招生數量并提高培養質量,讓畢業生具備該學科的高素質專業素養,促進品德與社會教師專業化、專職化,有利于該學科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還要對教師進行專業化的繼續教育、培訓,以便有利于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尤其是對于非品德專業的教師更需要后續培訓和繼續教育。
另外,除了培養教師的專業素養,還要注重教師人格魅力、教學態度等方面的引領,以便更好地為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服務。
(二)轉變思想觀念,重視品德與社會課程
雖然品德與社會課程不是考試學科,但是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以及學生的人格品質的培養卻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重視品德與社會學科,要轉變思想觀念,真正從思想上重視起來,才能更加頑強地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蝕。將學生的德育教育擺在首要位置,才能真正地踐行素質教育。
學校對德育教育有了足夠的重視,就會加大對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引領和監督,不但有利于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師的成長,還會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可謂是“一舉兩得”。
(三)優化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效率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和引導者,教師對課堂教學設計的態度及方法等,都會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產生較大影響。教學流程的安排、教學內容的導入、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能容的優化等都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比如:將德育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學生不但容易理解教學內容,而且還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深入地講,就是近幾年較倡導的“教學內容生活化”。
三、巧妙利用工具。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現代社會是高科技迅速發展的社會,我們要學會巧妙利用現代科技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所用。這樣不但可以省時省力,還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目前有很多多媒體教學輔助設備,這些設備不但能夠提供圖文并茂、多種感官的教學資源,還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多種形式進行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觀念、正確的人生觀及世界觀。所以,我們進行德育教育不僅能限于課堂的形式。德育教育素材在生活、學習中隨處可見,所以,德育教育也應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另外,我們還可以多組織春游、野炊、體育競賽等,來創造德育教育的平臺。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而然地達到德育的目的。
總之,小學品德與社會在小學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有利于學生德育的培養,還會對學生的未來,甚至終身都產生重要影響。所以,我們要足夠重視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讓品德與社會學科在素質教育中發揮獨特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