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希茜
摘 要:傳播學理論中將傳播主體即傳者、傳播客體即受眾、傳播媒介即介質、傳播效果的直線或循環傳播過程等模式稱為傳播模式。基于傳播模式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旨在探討如何通過對各個傳播環節和要素的把握,達到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傳播效果。
關鍵詞:傳播模式;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9-0172-02
“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的主要職責之一,根據黨和國家的人才培養要求,對還未形成完整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高校大學生進行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思想政治教育,將廣大學生培養成為有崇高的思想品德、堅定的理想信念、健全的身心品格的服務社會、回報祖國的人才,使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接班人,是當前高校的基本培養任務[1]。有觀點認為,思想政治的教育模式主要是教育主體,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者,通過教育介體,即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運用的方法,在教育環體中,即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面對的內部和外部環境,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傳達給教育客體,即接收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的過程[2]。
在傳播學理論中,信息傳播的模式是傳播者通過傳播介質或傳播渠道,在噪音即環境的影響下,將信息傳播給受眾并接收的過程。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一種以思想和政治觀念為核心內容,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一系列理論,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輔導員談心談話、媒體意識形態宣傳等多種形式開展教育的方式,培養和教化作為受教育者的高校大學生的特殊傳播活動。因此,我們可以借鑒傳播學的基本理論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進行研究。
一、傳播類型
傳播是一種通過傳播者對一個受眾或對多個甚至廣泛的受眾進行信息傳遞的行為。發生在傳播者自身、傳播者對個人、傳播者對群體、傳播者對大眾之間,傳播者本身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組織。高校教育者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類似于傳播類型中的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等。
(一)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內傳播
人內傳播又稱自我傳播,是指人在接受外界信息之后,自身對接收的信息進行處理,隨后將處理結果進行內化的過程[3]。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內傳播,即大學生在接收思想政治信息后,把外部信息轉化為內在知識,自我教育、自我學習的過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當注重學生的學習復盤,通過理論學習后設置討論環節、課后思考、課程復習、理論考試等方式,幫助學生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的自我內化。
(二)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際傳播
人際傳播是指傳播者和個人之間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進行信息交流,是一種將傳播者思想傳遞給他人的重要方式。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際傳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輔導員、班主任與學生個體之間的談心談話等形式的交流,可以是一對一的個體交流,也可以是一對多的集體交流。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較高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一定的談心談話技巧,通過對特殊教育人才的選拔和篩選,嚴把“入口關”,同時加強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學習達到對人際傳播“把關人”的把關效果。
(三)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傳播
組織傳播的傳播主體是特定的組織機構,利用組織特定的渠道或介質進行組織內部的信息溝通,或組織外部傳播的過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傳播方式有班集體、共青團組織或黨組織等利用組織活動進行教育的模式等。各個特定組織可組織、設定與思想政治相關的主題教育活動,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校園社團活動,寓教于樂,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為思想政治教育賦予莊嚴卻不失趣味的教育形式。
(四)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眾傳播
大眾傳播是指專業的傳播媒介如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大眾傳播媒介向數量較多的受眾傳遞信息的過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眾傳播主要通過校園廣播、主題板報、戶外宣傳欄、校園網等校園公共媒介對全體大學生進行理論思想宣傳教育的方式,將“議程設置”的信息進行大眾
傳播。
二、傳播模式
傳播學者拉斯韋爾提出了“5W”直線傳播模式,即誰,說了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對誰,取得什么效果,是最早期的傳播模式理論,但該傳播模式忽略了傳播環境對傳播效果的影響[4]。香農與韋費在研究中提出了傳播噪音的概念,香農—韋弗數學模式指出信源通過編碼,用發射器發出,信宿通過接收器接收信息后對其進行解碼,在這個過程中存在噪音對信息的影響。這個傳播模式與“5W”模式的共同點在于也是線性傳播模式,同樣是單向傳播模式。奧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環和互動傳播模式則打破了直線傳播的規律,強調了傳播的互動與反饋,指出傳播過程中的傳受雙方可以互換身份,傳者也可以是受者,受者也具有信息傳播的主動性[5]。鑒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模式受到以下因素的
影響。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者
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者可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學生群團組織的輔導員、班級管理的班主任等,這些傳播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起主要作用,應當發揮“把關人”作用,將思想政治內容進行篩選與加工,將黨和國家的政治路線、政治策略、優良傳統以及培養要求等正能量的知識傳達給學生。同時學生也可以作為傳播者,再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傳播給其他人[6]。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接收者
高校大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收者,基于信息傳播的雙向性,高校教師和高校大學生既是思政教育的接收者,同時也是傳播者。信息的接收者普遍具有選擇性和從眾性的心理特點。因些,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當首先使受眾產生選擇性注意,隨后產生選擇性理解,最后產生選擇性記憶。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還應發揮對“意見領袖”如學生干部、學生榜樣的培養與塑造,通過群體規范的要求,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內容的主要來源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打造專業課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工程。蘊含豐富內涵的主題班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在思想引領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多姿多彩的校園文化與社團文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內容的主陣地,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傳播者能夠為受眾設置“議程”,構建“擬態環境”,思想政治教育者通過對教育信息的內容、時效進行選擇和有效控制,達到傳播導向性內容的效果[7]。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渠道與噪音影響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來自于大眾媒介,網絡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高校大眾傳播媒介不再局限于早期的黑板報、宣傳欄、廣播和組織活動等,而是新的網絡平臺、手機客戶端、移動App等。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相應的媒介素養,不斷更新知識儲備,提高新媒體技能水平,建立新的信息交流平臺,如“云班會”、班級抖音號、輔導員個人微信公眾號等。在復雜的教育環境中,影響傳播效果的不再只有傳播者和受眾,傳播噪音也存在于每一個傳播環節,虛假、歪曲的錯誤信息一旦進入傳播渠道,就有可能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
(五)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效果
反饋是指信息通過傳播媒介輸送給受眾后,又由受眾將傳播效果返送回來的過程。高校大學生是有思想、有知識的人群,處于受到社會環境影響巨大的階段,他們在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后,會自我調整和完善,將一部分內容轉化為自身的行為,再外化出來,反饋給教育者。當學生做出了符合預期的行為,則說明達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效果,反之,則說明教育的效果不盡如人意。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者可以通過學生的反饋調整自己的傳播方向,優化自己的傳播模式,直到順利完成整個傳受活動,從而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傳播[8]。
在傳播理論的借鑒中完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接收,教育者必須時刻把握傳播話語的主導權,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表達的權利,但也絕不能對錯誤言論縱容與放任。教育者應當時刻謹記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要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勇于創新,尤其是在傳播方法上的創新,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傳播模式有機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王燕.受眾理論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研究[D].景德鎮陶瓷大學碩士論文,2019.
[2]張雷.基于傳播理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4.
[3]王亞奇.微傳播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8(1).
[4]閻啟睿.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變與對策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6).
[5]陳前梓,朱可峰.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20(5).
[6]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3.
[7]鄭楷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議程設置方法應用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18.
[8]殷志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理論研究[D].青島大學碩士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