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所謂的核心素養視角,實際也是著遠于未來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培養要求。因此,核心素養理念已成為當前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課題,高中語文在高中教學階段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何把核心素養貫穿到高中語文教學中是很多語文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文章將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探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語文;教學模式;探究
教育改革的深化及核心素養的提出,在促使教學制度變化的同時,也不斷推動著創新教學模式的發展,進而不斷提高著高中語文的教學質量。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語文,其實具有很強的語文學科特點,具體表現在語言的建構與運用、語文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對語言的鑒賞和創造以及語言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四個方面。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先在思想上認同核心素養發展的理念,繼而充分把核心素養融入語文學科中,采用靈活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 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內涵
(一)構建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語文是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既有工具性的特征,還有人文性的特征。構建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強調的是語文的工具性特征,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要具備的基礎。高中語文課堂上,教師主要培養學生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能力,能夠體現出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發展思維的能力
思維的載體就是語言,語言與思維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發展狀況直接決定了學習成果。例如,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鼓勵學生多總結、多概括、多質疑,都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時學生思維能力的進步也會促進學生總結歸納等能力的提高。因此,高中語文課堂上,教師想要實現學生的不斷進步,必須要立足于核心素養,采取科學合理的手段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水平。
(三)鑒賞能力
語文不但具有工具性的特征,還有人文性的特征。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正式語文人文性特征的重要體現,教師需要通過語文教學鍛煉學生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塑造學生完整的人格,落實素質教育的目標,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四)文化傳承能力
核心素養理念,從籠統的角度上來看,是培養學生更好地滿足未來發展所必需的品格和能力。而高中語文課堂上,學生的文化傳承能力就是學生所必需的。作為祖國的未來,高中生理應承擔著傳承文化的重要責任,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實現國家的健康發展。
二、 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沒有真正突出出來
新課改以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本,縱觀語文教學現狀,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沒有真正突出出來,雖然課堂上有學生參與的活動,但整個活動的開展還是圍繞著教師進行的。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影響下,高中語文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逐漸增強,話語權也增多,但是教學效率的學習能力還沒有提升。
(二)教學內容老化
從高中語文實際教學效果來看,最基礎的因素就是教學內容,同時也是實現教學過程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當前高中語文課堂上,雖然教師能夠滿足新課程改革的需求實現了教學模式與方法的創新,但是在教學內容方面仍舊處于原地踏步的階段。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擴充或者調整,影響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教學方式靈活性不足
新課程改革對于高中語文教學的影響不僅僅局限在教學內容上,教學方式也需要發生相應的改變。對于高中語文教學來說,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主要以理論教學為主,隨著新課改的持續推進和素質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入,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更不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哪怕教學內容再豐富,如果缺乏合適的教學手段,教師也不能把豐富多彩的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降低教學效果。所以,高中語文課堂上,教師要以學生為本,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有效性,促進學生的不斷發展。
三、 核心素養理念下高中語文教學策略
(一)閱讀與寫作結合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及運用能力
高中語文核心素養中最基礎的部分是語言的建構及其運用,是指學生在語言實踐中,能通過平時的積累和學習,進而能對語言文字進行梳理整合,最終掌握相關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規律,然后能在具體語言情景中能靈活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溝通交流。而在語文教學中,閱讀和寫作又是最重要的兩項內容,學生通過閱讀可以積累相關的語言素材,從而形成基礎的語言建構,而寫作則是學生語言靈活運用的表現。同時,從語文教學的本質上來說,閱讀與寫作,也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兩者是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應重視閱讀與寫作的有效結合,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及運用能力,夯實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
在教學《故都的秋》時,作者在通過對故都秋天景色及故都建筑的描寫,表達了自己的悲傷情懷,寓景于情,更體現了作者愛國,對傳統文化熱戀的精神情感。教師帶領學生閱讀課文時,應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積累文中的好詞好句,學習作者的寫作方式和表達手法,同時結合自己心中所想,仿寫一篇寓情于景的習作,比如說對國家的熱愛,對親人的眷念等等。通過鼓勵學生仿寫,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能在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語言文字的建構和運用意識。
(二)采用合作探究模式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
思維的發展和提升是高中語文核心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獲得的思維能力的發展及思想品質的提升,畢竟在語文學習中,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會具有一定的特點,而通過語文學習,必然會有一定的思維發展過程,它的側重點在學生思維層面的進步。因此,教師在教學語文時,可以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來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與進步,以合作探究方式突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當然,教師在進行合作探究教學時也應把核心素養的理念融入整個高中的語文教學過程中,使得教學效果更加理想。
以《林黛玉進賈府》為例,教師可以根據人物的特點為教學引導切入點,要求學生前后四人為一小組,合作探究找到相關的人物特點,如第一小組需要找出的是林黛玉對賈府印象的語句,第二小組需要找出林黛玉對王熙鳳看法的語句,在學生找到相關語句后,引導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在教師布置完任務后,鼓勵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的探究討論,同時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促使學生思維的發展,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
(三)通過創設情境教學培養學生的語言鑒賞和創造素養
學習語文的過程,實際也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提高學生語言鑒賞能力的過程。高中教學階段學生學習語文,不僅是要使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優美性,更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和發展學生對語言的鑒賞和創造能力,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應注重教學情境的美感,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文字美和意境美。比如學習《荷塘月色》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將課文中的美景作為創設教學情境的主題,通過圖片動畫,讓學生從視覺上融入課文內容中,感受作者筆下荷塘在月色下的美感,或者,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播放關于夜晚荷塘蛙鳴的音頻,從聽覺上感受月色下各種生物活動的意境美。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欣賞時,也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平時對景物的描寫談談在之后該如何更好地去表達意境,對作者的修辭手法和表達技巧進行鑒賞,進而把這種表達美感的思路延伸到實際的創造當中。
(四)鼓勵課外延伸拓展學生對語言文化的理解和傳承
文化通過語言文字來傳承,學習語言文字,進而幫助學生實現對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要關注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進而培養學生認同和熱愛中華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道德素養和文化自信意識,所以在進行高中語文教學時,光靠教材篇幅肯定無法滿足學生當前的需求,這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外的延伸,通過課外查閱滲透更多文化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對文化有更全面體系的理解。比如學習《離騷》《論語》等古文時,教師對古文講解以后,可以讓學生以教材為中心,查找更多關于同類古文的詩篇,進行閱讀和鑒賞,更深刻地認識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從而潛移默化地形成對文化的傳承。
(五)建立語文教學和實際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生感受
語文知識和現實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高中語文課堂上,教師想要實現學生的不斷進步,更好地落實核心素養理念,就必須建立起課堂教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系,應用生活資源開展教學活動,指導學生多觀察身邊的事和物。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就會發現語文知識和生活的關聯性,產生親切的感覺,激發出語文學習的興趣,同時,寫作過程中,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寫進去,充實文章內容,增強作文情感,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有效提升。
例如,學習完《荷塘月色》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園,感受大自然的美麗景色,這樣,學生就會對荷塘的美麗景色有了充分的認識,知道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高中語文課堂上,教師把現實生活與課堂教學緊密聯系起來,不但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感受,促進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
四、 結束語
總之,將核心素養理念融入高中語文教學是當前高中語文教學目標中的重要部分,教師在教學時,應時刻踐行核心素養理念,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夯實核心素養的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促進高中生語文水平的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馬柏生.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語文教學模式優化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36).
[2]王秀珍.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語文寫作教學探究[J].考試周刊,2015(12):30-31.
作者簡介:
楊升,安徽省安慶市,安徽省太湖樸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