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摘 要:五千年悠悠歷史,孕育了燦爛的五千年中國文化。在當今中國社會里,理想信念的缺失致使一些學生人格缺失,道德品質淪陷的現象隨處可見,這與經濟社會與時代發展的要求格格不入。現如今,不少有識之士已開始全心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升華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脈”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老根”,強調每個中國公民都要做一個中華傳統文化的倡導者、傳承者和弘揚者,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有責任和義務繼承和發揚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份無比輝煌的人類文明遺產,吸取其精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我所用,為今所用,為世界所用。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中職學校;教育途徑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0-0-02
在中職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讓民族精神的優秀基因永遠扎根于廣大中職學生的精神之中,這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我們在此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和探索。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收到了可喜的成果。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人類智慧
博大精深、代代相傳、源遠流長的物質瑰寶與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基礎。不論是思想理念、人道精神、國學知識、民俗文化、節日節氣等,還是絕技絕學、手藝工藝、傳統藝術、歷史遺址等,都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創造,同樣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類智慧成就的重要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通過教育主體與受教育主體之間的互動交流,一方面積極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智慧與外在魅力,另一方面力求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與覆蓋。
重視人生并落實于人生是中國傳統文化人生境界論的突出特點。
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提示是有其當代意義的,它能增強我們對人生的熱愛,增強我們的社會責任感,并且通過內心體驗,認識自我,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熱愛自然與社會,保持一種樂觀,健康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為實現最高的人生理想而努力奮斗。
中華傳統文化肯定了主體精神的偉大和崇高,為我們設計了很高的人生理想。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應終生不懈地努力,以天下為己任,不怕任何挫折和磨難。孔子的弟子曾經說得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他們仁義道德,立信達仁,忠孝節義,寬厚敏睿,機智果敢,心胸坦蕩,有浩然之氣,對人生、社會都有強烈的責任感。
《易經 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們偉大的中華傳統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寧折不彎的民族精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為核心,貫穿了“仁、義、禮、智、信”的思想,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正是在儒家文化理念基礎上繼承發展而來的,所以,我們必須本著繼承和發展的理念,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加強中職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
(一)教育學生學“做人”
“仁者,人也”。這是儒家哲人的觀點。“仁”是人之為人的本質屬性。“仁”道的核心內容是“親親”,就是“熱愛”,是對人生、對生命的熱愛;《孟子》曰:“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教育學生要團結友愛,以友愛之心對待他人,要學會尊重和理解,只有尊重他人,他人才能尊重你,即:尊重與理解是相互的;要教育他們學會愛人,要有豁達的胸懷,告訴他們人生理想境界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對人及人生的熱愛;教育他們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儒家哲人強調弘毅進取,積極入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教會他們如何擺脫“小我”做“大我”,學習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釋家,所表現出的對人生的樂觀曠達的情懷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學習古代先賢以天下為己任和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正是由于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生活,泛愛眾生,所以孔子在日常生活中心情非常愉快,樂觀曠達,胸襟開闊,才能放眼天下。因為熱愛,所以知足;因為樂觀,所以無憂。這就是范仲淹所說的也是中華民族所推崇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人生態度、人生價值與人生最高理想境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二)教育學生誠信為首,以誠為本
教育學生與人交往要言而有信。《論語子路》云:“言必信,行必果”《老子》:“輕諾必寡信”,誠信是做人的立足之本,要從人和動物的區別入手幫助學生分析人的社會性特征,闡明人在社會上立足、生存、發展,必須要結成團體,不能獨來獨往,所以,在團體生活、學習、工作中要具有誠信智慧,與人為善,誠信待人。可以以古人“季布‘一諾千金”“立木為信”與“烽火戲諸侯”等典故教育學生樹立誠信意識的重要性。《荀子》曰:“君子賢而能容霸,智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引導學生要想在群體中贏得友情和尊重,必須做到表里如一,以誠相待,去掉虛偽、世故和圓滑,樹立助人為樂思想,樂善好施,從中自己也能體會其人生的快樂。
(三)健全學生人格教育
人格是做人的資格,是人的一切品質的總和。人格是人的價值觀、道德觀、思維方式和心理素質的總和體現。中職教育階段是青少年學生人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階段,也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日趨形成,綜合素質漸趨提高的階段,更是健全人格的階段,因此,形成健康良好的人格素養至關重要。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使之僅僅為灌輸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貫之以理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類也”。因此,我們職業教育從教者應該面對中職學生普遍存在的父母離異、外地打工、教育方式而給學生造成的心理問題,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不斷完善人格,健全人格;教育他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要多讀書,讀好書,讀書是修身養性的基礎,是獲得思想的重要源泉,是培養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徑;以榜樣的力量去教育和鼓勵他們,大到以疫情期間,鐘南山院士在國家危難之際,不顧高齡,不怕風險,敢說敢做愛國愛民精神,小到快遞哥汪勇組織快遞哥不怕犧牲的抗疫英雄事跡,教育學生樹立家國情懷、高尚情操,“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努力做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利于人民和社會的人。
(四)在語文教學中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語文教學要注重從國學經典中吸取傳統文化養分,讓《詩經》《論語》《孟子》《韓非子》等走進課堂,把《詩經》中真誠的人生態度,關注現實生活的熱情,強烈的政治意識和道德意識等根植于學生的內心深處;將孟子的環保治國、尊老穩國、教育興國等思想和“半部論語治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意識和愛國情懷等都貫穿于語文課堂教學中,樹立崇高的價值信念和崇高的理想追求,胸懷天下,心系蒼生;應用文雖有著約定熟成的慣用的格式,但內容依然與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一定的傳承性。如:教師在教學演講稿時,可以讓學生就“四大發明與古代科技”這一話題展開寫作;教學解說詞時,可以結合“鄉土文化”,讓學生給家鄉的某處旅游景點的人文環境、地理位置等寫簡介,寫解說詞,并將古代詩詞滲入其中。教學倡議書時,可以讓學生對“傳家風,世代行”發出倡議等等,以“我的家風”為題,開展繪畫、好視頻、演講比賽等活動,以豐富傳統文化教育內涵。
(五)充分運用媒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近年來,央視及全國各地方臺衛視紛紛開播了一系列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欄目,我們從教者不妨以此為媒介,不拓展傳統文化教育途徑。央視的《開講啦》,是中國首檔青年電視公開課,節目邀請的都是“中國青年心中的榜樣”作為演講嘉賓,分享他們對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現場有300位大學生作為觀眾,分享有思考、有疑問、有價值觀、有鋒芒的思想碰撞,我們通過引導學生看這類節目,有助于提高其思想認識,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跟著書本去旅行》是以中學課本或經典名著為線索,在“讀萬卷書”的同時“行萬里路”,走進文化古跡、實地實景講故事、身臨其境受教育,觸摸歷史、感知文化,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河北衛視《中華好家風》,給人們帶來溫暖、勵志、感人的家風故事,一段段精彩的家風故事,秉承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中國家庭家風的文化情感,體現一代代傳承不息的精神堅守;《記住鄉愁》是一部以100個以上的看得見的古村落為載體,以生活化的故事為依托,以鄉愁為情感基礎,以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核心的紀錄片;《美麗中華行》讓我們看一個故事,記一段歷史,體驗一種文明,感悟一種智慧,啟迪一個哲理,傳遞一種美麗;還有東方衛視的《詩與畫》欄目,每天十分鐘,為大家講解一首詩、品鑒一幅字、賞析一幅畫,這些媒體宣傳片或紀錄片,會使我們從中感受到筆墨背后中華傳統文化蘊藏的巨大魅力,可以提升學生對于詩畫的賞析能力,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
(六)在校園建設活動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學校要在每周一升國旗活動中,拓展傳統文化教育,將每日晨讀國學經典活動以班級為單位,以豐富多樣的競賽形式開展學習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將學生的養成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受益匪淺;以“成人成才、全面發展”為主題,開展“感恩、勵志、修德”教育實踐活動和中華經典誦讀活動;注重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校走廊、教室、櫥窗、宣傳欄等地布置有關中華傳統美德的圖片、名言警句、詩詞歌賦等,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健全其人格教育。通過開展各項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養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實現自我人格、自我價值的提升。
三、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對文化思想和精神等諸多方面內容的解讀、傳授與交流,目的在于傳承與弘揚其精髓,使其更深入人心,我們每個從教者都要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弘揚者與踐行者,形成更強的凝聚力與向心力。
“高度的文化自信,必然導致文化的高度繁榮興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一定是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弘揚和發展。”積極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正能量與好聲音,從而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心與文化自豪感,是我們的歷史使命,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四書五經全釋,論語,孟子.
[2]干春松,張曉芒,著.中國傳統文化百科全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8,11:125,200.
[3]薛慶超.習近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EB/OL].人民網,2017-12-21.
[4]曹兵武.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N].光明日報,2018-01-31.
[5]百度網.央視及地方衛視節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