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洋洋 康麗瀅
摘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三全”育人的總要求,而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作為高校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兩支重要隊伍,也必然擔負著協同育人的重要使命。而當前高校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在協同育人上還存在觀念較為淡薄,協同育人制度不健全,平臺建設不足的現實困境,因此,采取多元舉措拓展協同育人路徑意義重大。
關鍵詞:三全育人,高校輔導員,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政工作會議上曾提出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因此,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探討高校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的現實路徑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意義
(一)有效促進資源整合,實現協同育人優勢互補
當前高校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工作中心和重要職責都是立德樹人,兩支隊伍可謂是同向同行。高校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都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隊伍,育人的主要資源,協同育人有效實現育人資源的整合,教育質量的提高。高校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的工作職責是平行的,工作領域中實現育人方法、教學內容的互補,彌補立德樹人的短板,最大效能的發揮育人優勢。
(二)有效落實“三全育人”要求,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三全育人”是新時代高校育人的基本要求,強調育人的全方位性、全過程性及全員性,而開展高校輔導員與專任教師的協調育人工作更是其題中之義。當今校園環境乃至社會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臨著嚴峻挑戰,這就要求高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創新性、育人的協作性。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指出“輔導員應當堅持育人為本,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質,引導學生成為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因此,輔導員促進學生發展中堅持德育為先。專業課教師更側重于課程指導偏重于智育,而兩支隊伍的協同育人有效的促進方法的互鑒、領域的互補、德育和智育的融合等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存在困境
(一)思政力量各自為政,協同育人意識淡薄
當前各大高校對于輔導員和專業課老師分屬于不同的管理體系,這導致協同育人兩支重要的力量,各自為政缺乏有效的、常態化溝通。管理體系上輔導員屬于雙線管理,既要服從于學校學生處又要服從于二級學院;專業課教師往往是只負責專業課教學,一般由學院院長或主管教學的副院長管理。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分屬于不同的隊伍,管理團隊上也是兩套班子,導致育人職能相對分離。
專業課教師往往側重于第一課堂的授課、側重于專業知識的講解,而對于第二課堂參與度較少,像學生主題班會、經驗交流等實踐育人環節專業課教師往往是缺位的。高校輔導員則側重事務管理、側重于第二課堂,缺乏對第一課堂的關注和參與。從整個育人格局來看,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在自己有限范圍內進行,可謂是各行其事,協同育人的意識較為淡薄。
(二)管理體制活力不足,協同育人制度不健全
協同育人后勁不足,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缺乏干勁和闖勁,開展協同育人工作沒有形成健全的考核評價制度和激勵措施。高校管理體制活力不足,少數部門也是各自為政,像人事處、教務處和學生處等部門,協同性不足,沒有形成有效的協同育人指揮棒。
高校考核和評價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在協同育人上沒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往往考評分開,職責平行,導致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缺乏有效的溝通和聯系。此外,協同育人的激勵機制不健全,這導致教師往往更傾向于科研,職稱評聘也以學術科研和單純教學科研為依據,致使部分教師對學生的協同育人缺乏應有的熱情。管理體制活力不足,協同育人制度化建設不完善,造成協同育人沒有形成合理的協同方式和合作關系。
(三)育人資源融合不夠,協同育人平臺建設滯后
針對協同育人從師資力量角度看資源融合不夠,像高校黨政領導、專業課師資團體、輔導員團隊缺乏良性互動,資源共享不足。高校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平臺建設不足,也導致資源融合不夠,對于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而言往往只是關注到自己擅長的領域和空間。此外,各二級院系也沒有形成有效的協同育人溝通平臺,致使信息不暢,一些新問題、新情況不斷產生。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雖然有著共同的工作對象,卻因溝通平臺建設滯后,導致資源浪費沒有形成育人合力。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路徑探究
(一)落實全員育人要求,樹立協同育人理念
部分專業課教師仍然沒有轉換崗位角色,僅僅醉心于科研,對于協同育人或開展課程育人的工作認識不到位,對于立德樹人的總要求領悟不透徹。高校要立足長遠,堅持德育和智育協同發展,引導專業課教師和輔導員樹立協同育人的理念。立德樹人不僅僅是某一個部門的任務或某一支隊伍的職責,而是所有教職人員和部門共同的目標,增進部門協同聯動,增強不同隊伍協調溝通意識是高校協同育人體系中的重要環節。
(二)打通管理體制阻礙,完善協同育人制度設計
1. 建立協同育人考核和評價標準
從專業課教師發展的角度而言改革職稱評聘單純以科研或教研為導向的職稱評審制度,改變科研或者教研在職稱評審中的比重,在評審或年終考核過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考核點,鼓勵專業課教師擔任兼職輔導員或要求不同職級聘任必須具有輔導員工作經歷。從輔導員的工作領域而言,輔導員也要參與教育教學的部分環節,也要承擔一定的教學任務,促使輔導員走進教學融入課堂和專業教師協同溝通輔助完成教學。
2. 制定協同育人的激勵措施
有效的激勵措施能夠充分調動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的積極性,提高協同育人的時效性。第一,高校建立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的獎勵,這種獎勵必須以雙方合作為基礎,且凸顯出明顯的育人時效,鼓勵雙方共同參與第二課堂實踐;第二,在職稱評審和干部任命過程中對于協同育人有突出表現的可優先考慮;第三,針對專業課教師和輔導員所參與協同育人項目可以核算輔助工作量,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或課時補貼。
(三)充分利用多元載體,加強協同育人平臺建設
1.加強輔導員工作室、名師工作室協同育人平臺建設
組建輔導員或名師工作室,目前各高校陸續依托學生處或教學名師先后建設了一批輔導員工作室和名師工作室,而人員構成上吸納具有豐富教學和管理經驗的輔導員或專業課教師。這些名師具有豐富的教學理論和育人心得,加入輔導員工作室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指導學生開展科研活動、創新創業、就業等,達到協同育人效果。同樣,名師工作室亦是如此。
2.搭建協同育人溝通平臺,促進信息資源融合貫通
從學校到二級學院可以組織搭建協同育人信息溝通平臺,可以是APP、也可以是定期聯系會議,由學校或學院的學生管理人員、輔導員、教學人員參與。這三類人員都負有管理、育人、教學等職責,是協同育人的生力軍,掌握的信息資源也存在差異化,通過這種線上或線下信息平臺實現固定信息和動態信息資源的互通。這也避免資源浪費,有效的解決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最大效果的提升工作效率,發揮協同育人的最大合力。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Z].教育部令第43號,2017-09-21.
基金項目:2020年度承德市政研會立項課題(CDSZYKT-2020053)“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崔洋洋,河北民族師范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康麗瀅,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