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濤
摘要:伴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國貿易企業面臨著更加復雜的市場競爭環境。貿易企業在政策導向下,其對外貿易的業務也在不斷地擴張,這給財務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如何通過優化財務管理工作實現企業價值創造,是企業當前發展必須要面臨的問題。本文以貿易企業為基礎,研究財務管理相關問題及策略,為行業人員提供一些可借鑒經驗。
關鍵詞:貿易企業;財務管理;策略研究
引言
通過有效的財務管理工作能夠盤活企業資金存量,加速資金周轉,優化資本結構,為企業的健康運營提供物質基礎。伴隨著貿易企業業務規模擴張,資金作為維系企業經營發展的支柱,在內部管理工作中就會顯得極為重要。
一、貿易企業財務管理相關概述
貿易企業即從事商品購銷或貿易服務,以賺取中間利潤或服務收益的方式,創造社會價值的市場參與主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貿易企業對于實現交易主體多元化發展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通常情況下,不斷拓寬業務渠道、獲取市場信息是貿易企業提高自身競爭優勢的必要因素。但貿易企業對市場依賴程度較高,且容易受金融市場、匯率變化以及貨幣政策調整等不確定因素影響,在財務管理方面存在著一定的風險[1]。加強財務管理工作則是在企業既定的目標引導下,對多個業務環節進行整合分析,明確風險因素,保證企業高質量地開展各項經濟活動。
二、貿易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世界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國際貿易日益頻繁,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國貿易企業受到了強烈沖擊。雖然目前大部分現代化的貿易企業已經及時迎合市場發展,建立了新型的財務管理體系。但受傳統經濟管理體系的影響,部分貿易企業在財務管理工作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和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貿易企業的財務管理制度尚不健全。財務管理工作未能全面覆蓋企業經營管理及往來業務的各個節點,涉及采購管理、賒銷管理、合同管理、績效考核等多個環節。由于企業管理制度缺失且財務部門對貿易業務參與較少,使得財務控制在內部管理中存在缺位現象。
其二,貿易企業對財務風險把控不足。對于貿易企業來說,與財務管理相關的風險涉及內部管理、資金管理、稅務管理等因素。但由于部分貿易企業缺乏風險防范機制與風險應對策略,引發了內部決策制度不完善、企業收支控制不嚴、稅務成本虛高、資金周轉效率低等問題,給企業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其三,貿易企業成本管理工作落實不到位。一方面,貿易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之間聯系程度較高,如果企業在制定成本費用控制計劃過程中沒有聯系上游市場環境與下游分銷商客戶,則無法平衡費用、成本與效益之間的關系,進而會影響企業的成本控制實施成效;另一方面,不合理的銷售政策會產生“挪庫”現象,同時加劇企業的返貨壓力。部分貿易企業在營銷方式制定方面沒有考慮到物流環節成本支出問題,采取的營銷方式無法與外部市場變化同步,這使得貨物倉儲周期較長,加大了倉儲管理成本,進一步造成成本費用攀升。
其四,貿易企業信息資源整合能力較低。由于貿易企業經營業務活動中有很大一部分與國際、轉口、代理、保稅區等相關,加強內外部信息資源整合非常關鍵[2]。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貿易企業在項目投資之前缺乏全面客觀的綜合評估分析工作,在判斷投資行為合理性的過程中沒有采集內部管理及外部環境因素進行可行性分析,導致投資項目出現大幅度虧損,從而阻礙了企業的高效發展。
三、貿易企業改善財務管理工作的相關建議
(一)健全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
在國家經濟結構不斷變革以及外部金融市場環境不斷變化的社會背景下,財務管理工作的改進與優化極為重要。首先,貿易企業需要及時順應政策環境和外部經濟環境,不斷優化財務管理工作。在這一過程中,貿易企業首先應該樹立先進的財務管理理念,保證其水平的不斷提升,從思想認知上提升對財務管理轉型的重視程度,樹立良好的財務管理意識,以資金統籌、應用與管理作為核心,保證企業的進、銷、存等業務環節都能夠借助財務管理工作體現出來;同時,注重財務管理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優化財務管理流程,縮減財務簽批環節,提升財務管理效率,科學組織規劃企業財務管理制度,將會計核算、資金管理、成本控制以及效益預測等內容全部納入財務管理范疇之中,結合企業的實際需求建立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實施財務動態化管理。其次,貿易企業要注意固定資產、資產抵押等環節,對相關規定進行細化,強化歸口部門的責任意識,保證賬目清晰、制度可行。再次,貿易企業要轉變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強化財務與業務之間的緊密聯系,逐步推進業財融合管理體系的建設。例如:貿易企業大宗商品貿易業務通常需要經過前期調研、業務談判、合同簽訂以及合同履行等環節,要求財務部門參與一線業務環節,可以對貿易業務進行事前成本與利潤預測,把控合同簽訂中的付款條約,并指導實際業務開展。通過財務參與業務的方式加強財務內部控制力度,也能夠避免業務環節中的財務風險。最后,由于貿易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受貨幣政策、稅收政策、會計準則、外匯變化以及金融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因此,企業在制定財務管理制度時,既要結合自身的實際管理需求,也要聯系外部環境基礎,以保證財務管理制度的科學性和合規性。
(二)加強企業財務風險管理
首先,改善內部管理結構。為了強化風險控制,貿易企業需要貫徹落實“三重一大”管理政策,要求企業一切重大事項決策、重大資金支出、重大人事任免、重大項目安排等活動必須要履行決策聯簽制度,避免“一言堂”現象造成的決策風險。其次,對于貿易企業來說,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所面臨的風險因素具有復雜化和多元化的特征,企業可以通過對一些風險多發區的重點業務環節,例如:存貨、預付款、應收賬款等項目建立風險預警指標,并實現指標與業績掛鉤,以此來規范業務操作、強化風險控制。具體來說,貿易企業可以借助定期審計的方式對企業賬務數據進行核查,明確各項資金的來源、流出以及時間等信息數據,按照交易金額大小建立風險預警節點;對于存貨管理環節,貿易企業可以通過定期盤點的方式,對貨物儲存情況、數量、來源、委托商、流向等信息進行全面了解,跟蹤貨物的物流信息,并將庫存管理落實到責任部門及崗位層面;對于應收賬款管理環節,貿易企業可以落實資金占用考核機制,制定“四金”清理獎懲考核辦法,并落實到業務部門層面上,要求業務部門要盡量采取財務當月付款、當月結算、當月回款等方式,降低資金占用;同時,針對客戶建立完善的信用政策,采取有針對性的方式回收欠款,避免掛賬規模過大而給企業帶來資金風險。再次,貿易企業還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術建立財務風險預警信息系統、財務風險數據庫等,對大量的信息數據進行采集、分析和處理,對財務管理工作中的風險因素進行提前預警,結合資金預算、成本定額等制度針對各業務項目及預算部門建立資金支出風險指標,有效提高企業的風險抵御能力。最后,貿易企業要更新稅籌管理方式,建立長效的稅務籌劃風險控制體系,確保企業風險管理工作的高效開展。在設置稅務部門時,除了基礎崗位之外,必須增設風險控制崗;同時,可以在相關法律法規允許范圍之內,合法減免抵免稅費支出,爭取政府補助,降低企業稅務成本[3]。此外,貿易企業應當加大信息化建設,將業務、財務、稅務、物流等系統間的屏障打碎,確保其無縫對接,保證信息溝通的高效實時,提高稅務籌劃的透明性和合理性。
(三)加強成本費用管理
由于貿易企業的產品進價高低將直接影響企業的經濟利潤及市場競爭力,產品進價低,按照同類商品的市價銷售,則企業的銷售毛利就會相對增高,反之則會影響企業的銷售利潤。因此,貿易企業要嚴格控制產品進價環節,明確費用、成本與效益之間的關系,建立成本費用管理機制。在產品采購之前,需要財務部門聯合采購部門,通過結合市場行情、價格波動以及政策變更等因素,分析投資成本、市場需求以及利潤效益等,編制項目可行性分析報告;在產品儲存階段,企業要降低儲存成本,充分利用大數據關聯模式分析商品之間的聯系,對倉儲空間實行立體化管理,并采用合理的保管和搬運方式提升貨物流通效率,提升對存儲空間的利用;在產品進入銷售環節以后,財務部門要聯合銷售部門做好營銷計劃,加強與市場客戶的對接,通過加快庫存周轉的方式降低產品管理成本。例如:企業可以選擇饑餓營銷模式,即立足于供需關系轉移市場主導權,通過控制商品數量的方式對市場用戶產生心理壓力,從而調動客戶的購買需求,加快庫存流動。此外,貿易企業還需要注意運輸成本的控制,通過減少運輸次數、縮短運輸距離、優選物流地址等方式來提升配送效率,降低運輸作業成本。
(四)提高企業資源整合能力
從內部資源層面來說,貿易企業應當對內部財務管理崗位人員進行重新分配,分離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由財務會計承擔基礎的會計核算工作,在新媒體信息平臺支持下加強金融理財產品的管理,并把握企業的資金流向等相關信息;而管理會計則需要強化預測分析功能,結合企業經營業務及行業發展前景等信息,分析經濟運行趨勢,落實財務監督工作,為管理層經營決策提供信息支持。從外部資源層面來說,針對貿易企業與市場聯系較為緊密的特征,企業要注意外部信息資源的整合,積極關注國家政策、行業發展規劃、競爭對手競爭優勢、供應商資質管理以及市場替代品數量等,結合企業的資金情況及收支情況,聯合本地資源共享平臺,利用外貿內保、押匯等方式提高企業效益。
結語
綜上所述,貿易企業加強財務管理工作是合理防范風險、提高競爭優勢的必要手段。因此,企業應當立足于自身在財務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處,通過制度完善、風險防范以及資源整合等方式,逐步完善和優化財務管理工作,促進企業健康
發展。
參考文獻
[1]徐聰.探究我國貿易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的優化路徑[J].商訊,2019(07):42–43.
[2]陳乃華.淺析構建適應發展要求的國有商貿企業財務管理體系[J].全國流通經濟,2019(06):61–62.
[3]張子婧.商貿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常見問題和對策[J].遼寧經濟,2019(0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