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鐵剛 舒童 李珩
摘 要: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的培育需要借助各學科的課程建設。那么怎樣構建科學高效的課程體系,達到學科課程全方位育人的目的?文章結合筆者所在學校道德與法治(以下簡稱“道法”)教研組在“三型”課程建設中的實踐,總結出道法課程的建設經驗——探索課堂觀察“345”,助力基礎型課程提效;開展圖說時政,深化拓展型課程外延;組織主題辯論賽,豐富實踐型課程形式。通過各種方式探索道法“三型”課程新路徑,培育學生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課程建設;道德與法治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6-05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27-0086-02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指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培育學生6大素養,涵蓋18個基本要點。2016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2016年中小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從2016年9月1日起,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那么,在新教材改革的背景下,道法學科課程的核心素養應當包括哪些內容?如何通過道法課程建設,加強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
一、道法學科課程的核心素養內容
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通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獲得的,具有學科特質的學業成就,是學科課程發展學生人格品質的集中體現。根據道法學科的課程特質以及教學培養目標,結合學生核心素養培育要點,我們總結梳理了道法學科課程核心素養培育的重點,主要包括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個性品質等內容。
二、道法“三型”課程建設,助力學生核心素養培育
學生核心素養培育是各學科課程建設的重心,筆者所在學校的道法教研組主要通過打造道法“三型”課程——基礎型、拓展型和實踐型課程,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
(一)探索課堂觀察“345”,推動基礎型課程提效
在基礎型課程建設中,道法組注重開展定向觀課,采用課堂觀察法,每位教師都有明確的分工要求。全組探索總結了課堂觀察的“345”模式,即三個量表、四個要素、五個環節。通過這一模式,優化了對道法基礎型課程的評價和反饋,助力基礎型課程提效。
1.研發三個量表,完善學科觀課工具
三個量表分別來自道法組的三個備課組。首先教研組通過集體討論,確認課堂觀察維度,并將觀察維度平均分配到每個備課組。比如,初一年級道法組重點觀察“教學互動”,初二年級道法組重點觀察“教學環節”,初三年級道法組重點觀察“教學素材”。觀察維度確定后,三個備課組會充分利用集體備課時間進行反復研討,設計出本組的課堂觀察量表。觀察量表設計稿完成后,會邀請組內一位教師進行試課,全組參與聽課,并試用觀察量表。同時,組內成員在聽課時對觀察量表提出修改建議,再進一步完善,形成正式稿。正式稿形成后,教研組和各備課組在日常聽課時會直接選用,開展定向觀課,也會根據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課堂觀察量表進行再完善。修改和完善的過程也是教師對課堂觀察的認識不斷推進的過程。目前學校道法組形成的課堂觀察量表已經涵蓋了4個要素,20個視角,68個觀察點,細致的觀察項目設計有利于開展科學的課堂觀察,進而提升道法課堂教學效率。
2.圍繞四個要素,精準課堂觀察維度
教育是一種有意識地培養人的社會現象,廣泛存在于人的生命過程中,自人類誕生以來,就有了教育,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活動的兩大主題,“教育——這首先是人學”,這里的“人學”既指向學生也指向教師。道法組的課堂觀察基于人學的要求,既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觀察教師的授課情況,以促進師生雙主體的共同成長。道法課程的課堂觀察主要圍繞四個要素展開:①學生學習——學生怎樣學,學得怎樣,是否有效?②教師教學——教師如何導課,導得怎么樣,是否有效?教師怎么總結,總結得怎樣,是否有效?③課堂性質——教和學的內容是什么?學科特點和本質是什么?④課堂文化——課堂的整體感受,學生互動情況、師生的對話與交往情況如何?在觀測過程中,每位教師會確定相對固定的觀測點,一方面便于熟練地操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觀測結果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3.規范五個環節,確保課堂觀察效果
課堂觀察法的使用要達到預期效果,則須規范課堂觀察的各個環節。學校道法組在課堂觀察中注重規范課堂觀察五個環節——課前會議、課堂觀察、小組討論、教研組討論、再次上課。接下來,以道法組一位教師的課為例,具體說明課堂觀察的五個環節如何開展。
第一,課前會議。授課教師進行課前說課,介紹本堂課的教學目標、班級學情、教學重難點、課堂預設和具體環節。在課前會議上,各觀察小組就自己觀察的要素與授課教師進行現場溝通。
第二,課堂觀察。各備課組對組內教師進行分工,教師提前了解學生的情況,在教室指定觀測點完成明確的觀測任務,記錄觀測內容。
第三,小組討論。各備課組對觀測結果進行整理匯總,形成本組的觀察分析報告。
第四,教研組討論。授課教師進行課后反思。各備課組的中心發言人結合本組的研究報告對本堂課提出修改建議。
第五,再次上課。授課教師吸收借鑒各組觀察建議,改進并優化教學設計后換一個班進行同樣內容的授課,各觀課教師再次聽課,觀測課堂的改進情況。
課堂五個環節的確定,有利于課堂觀察的規范化,也有助于課堂效果的提升,同時也便于觀察小組給予授課教師更全面、更規范的意見指導。
(二)開展圖說時政,深化拓展型課程外延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核心素養是行動主體與社會生活環境“多重領域”相互作用下的文化,涉及主體行動和主體所具備知識、能力和態度。它還可以結合復雜心理的認識前提,如認知、技能對個體內部情境的影響,然后整合自身的知識、能力和態度,通過行動反思和學習,促進社會責任感的培育。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道法組依托現有的學校資源和條件,積極開發學科校本拓展課程,目前主要開設了圖說時政、憲法宣誓、小記者、法治講座等拓展型課程,其中影響力最大的就是圖說時政課程。
圖說時政課程的開設目標是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培養其理性精神、信息意識。課程內容為對與學科相關的時事或身邊案例的演講評論。課程實施分為兩個部分:第一,課前三分鐘時政演講;第二,圖說時政比賽。課前三分鐘時政演講主要在日常道法課程中開展,由一位或多位學生結合PPT、音頻視頻等,對當下時政及社會熱點進行演講評論,班級同學自由點評,或者以“點評嘉賓團”(由班級政治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強的同學組成)點評和自由點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點評結束后學生會對時政演講情況進行綜合評分,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總結。演說學生名單的確認,可以通過主動報名、抽簽或者點名軟件點名等方式,有時為了擴大參與面,部分班級也會采用按照學號順序輪流演說的方式。
每年五月份,學校會組織大型圖說時政比賽,分為初賽、半決賽和決賽。初賽由各班在班級內開展,每班選出代表參加半決賽,最后選拔出優勝學生進入總決賽。總決賽中學校會邀請專家評委進行點評打分,同時,還會組織學生大眾評審團進行投票。通過圖說時政拓展課程的開展,學生的時政素養和講評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有助于其核心素養的培育。
(三)組織主題辯論賽,豐富實踐型課程形式
道法組積極組織與學科相關的序列化實踐活動,豐富實踐型課程形式。目前形成的序列化實踐型課程主要有主題辯論賽、時政小論文撰寫,其中,主題辯論賽是全組實踐型課程中重點建設的課程。
主題辯論賽的課程目標是提升學生的理性思維、培育學生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等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從課程內容上看,主要通過向學生征集辯題的方式開展,辯題的選擇多元化,可以從哲學、法律等角度命題,也可以是貼近學校生活的辯題,或者新聞熱點問題。從課程實施上看,主要通過辯論賽形式開展,分為初賽、半決賽和決賽。在辯論賽之前,道法組教師會先組織學生觀看“國際大專學校辯論賽”視頻,讓學生了解辯論賽的比賽流程和注意事項。然后,全年級統一進行班級辯論賽,讓更多學生參與、感受其中。各班篩選出來的優勝學生以班級為單位相互辯論,決出獲勝團隊進入半決賽,半決賽隊伍相互比拼,最后決出進入決賽的兩支隊伍。決賽中學校會邀請辯論界專業人士進行點評打分,確定最后結果。該課程的課程評價主要是從論證內容、語言表達、辯駁技巧、臨場反應、表情風度等角度對選手進行個人評價,以及從審題、論證、辯駁、配合、辯風、氛圍等角度對團隊表現進行評價。
通過辯論賽,學生訓練了理性思維、培育了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科學精神、社會責任、國家認同等核心素養。學生引經據典,參與辯論,有利于培養其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等,也有利于培養其團隊協作精神。
學科課程建設是學科建設的重點,優質的課程規劃有助于各學科課程的高效實施和學生綜合能力的培育,學校道法組通過“三型”課程建設,踐行新課程理念,在推進學科建設的同時,全方位培育了學生的核心素養,踐行了學科課程的宗旨與目標。
參考文獻:
[1]徐開顏.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建構思路·總體框架·目標體現[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2):3-7.
[2]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3卷[M].蔡 汀,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