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內心音樂聽覺是構成學生音樂素養的主要方面,也是一切音樂教學的基礎。在小學低齡期(6~8周歲)基本能形成穩定的聽覺能力,這個階段正是培養內心音樂聽覺的黃金時期。經研究,小學低齡段內心音樂聽覺構成要素主要表現在節奏感、音高感和旋律感這三方面,三者相互依存、共同作用。主要從音高感和旋律感的培養進行具體策略的闡述。
關鍵詞:小學低齡段;內心音樂聽覺;音高感;旋律感;實施策略
一、源起
內心音樂聽覺是內心進行音樂活動的一個心理過程,是音樂的各種音響以音樂聽覺表象的形式在人腦中的想象與再現。這是構成學生音樂素養的主要方面,也是一切音樂教學的基礎。內心音樂聽覺要有音樂性,以準確的音準節奏為基礎,內心音樂聽覺的養成其實是良好樂感的培養和良好音樂基礎的養成。內心音樂聽覺始終存在于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并在音樂實踐活動中逐步培養建立。
眾所周知,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這包括兩層含義:首先,音樂靠聲音傳播,需要用人耳來聆聽,這是生理性聽覺。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音樂之所以區別于一般的聲音,主要因為它還蘊含許多音樂要素(節奏、節拍、音高、音色等),耳朵對這些音樂要素的敏感才是我們所說的“音樂聽覺”。我們需要培養學生有對音樂比較敏感的耳朵,培養他們的樂感,用音樂培養“音樂耳朵”。《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部活動中。”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學生主要通過聽覺活動去感受和體驗音樂,所以,音樂聽覺是非常重要的。音樂靠內心來感悟和體會,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音樂聽覺與內心音樂聽覺是一個意思。
研究表明,在小學低齡期(6~8周歲)基本能形成穩定的聽覺能力,這個階段正是培養內心音樂聽覺的黃金時期。錯過這個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耳朵發育會逐漸停滯,聽覺的敏銳性也會逐漸衰弱。因此,對兒童內心音樂聽覺的培養應抓住小學低齡段這個最佳時機,有計劃、有目的循序漸進開展。
縱觀現階段我國小學低齡段音樂教學的課堂現狀,大部分在對學生內心音樂聽覺的培養上,是不夠重視的,是欠缺的。首先,在教材方面,僅僅只提供我們演唱、欣賞、律動、創編這幾塊內容。依據教材,老師表現出來的操作部分,大部分都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活動上,活動更偏重于娛樂性,故事性的活動太偏重于敘事性,僅靠學生進行簡單的律動表演??此茻狒[的課堂,可在對旋律內在蘊含的音樂要素的聆聽、感受和活動方面做得還是不夠的,錯過了小學階段提高音樂素養的最佳機會。
筆者在低年段有多年的教學經歷,通過觀察,發現學生的內心音樂聽覺能力發展依次表現在節奏感、音高感和旋律感這三方面,三個方面相互依存、共同作用。筆者曾撰寫《論小學低齡段內心音樂聽覺中節奏感的培養》,發表于省級刊物《新課程》,文中詳盡地闡述了低齡段節奏感養成的具體實施策略。在較為穩定的節奏感建立之后,可以進行音高感的培養,隨后再進行旋律感的訓練。
二、音高感及其培養具體實施策略
音高感,即對音高的感知能力,可分為絕對音高感和相對音高感。絕對音高感,也稱為絕對聽覺,指人耳對恒定音高的感覺能力,不需要樂器輔助,能夠聽辨出任意音高位置的樂音,也能夠唱準任意指定樂音的音高。相對音高感,也稱為相對聽覺,指人耳對恒定音高關系的感覺能力,必須借助樂器或定音器,才能唱出某個樂音的固定音高。筆者認為,對音高感的理解,應該是:既包含著絕對的精確性要求的一面,又包含著相對的變通性要求的一面,反映在對音高的聽覺培養上,則要求我們不僅能具有絕對音高感,同時還應該有相對音高感。并且從小學低齡段日常音樂實踐來看,應該說相對音高感的培養,有著更廣泛的意義。筆者通過多年來的低齡段教學實踐及研究,認為在培養音高感的實施策略上,可以按以下幾個步驟來依次進行。
1.區別音的上、下行
音的基本進行有上行和下行,我們需要在音高訓練之初就讓學生體會音的高低變化,并能準確辨別。在準確辨別上行和下行后,教師可以慢慢加入一些音的曲折進行。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手臂高低動作,帶領學生一起體會音高變化,隨后讓學生自己聽著音樂做出,這個下意識的動作非常有益,對音準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可以慢慢形成學生自主的思維方式。
2.基本音級和相鄰音級的模唱
音級的模唱需要從基本音級的模唱開始,可以先從sol的模唱開始,因為這個音的音高不是特別高也不是特別低,相對來說比較適中,同時也需要一定的聲音控制能力??梢猿猻ol sol sol -,連續唱兩遍。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所演唱的音做出準確判斷,是偏高了還是偏低了?是氣息不足還是嘴巴沒有打開?再及時進行總結,肯定和鼓勵,并提出要求,再次演唱。學生在一遍遍的基本音級模唱中,對sol這個音把握好后,再進行下一步相鄰音級的模唱??梢猿蓅ol sol sol- fa fa fa-,sol sol sol-fa fa fa- mi mi mi-,以此類推。在和sol的比對下,學生對相鄰音級之間的關系慢慢有了解,并在相鄰音級的模唱中更好地掌握基本音級的音高。
3.級進音級的模唱及聽辨
在基本音級逐漸掌握的基礎下,開始進行級進音級的模唱及聽辨練習。教師一開始可以用手臂的高低變化輔助學生,體會級進音級的變化,再讓學生自己聽辨。這個過程非常重要,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鞏固七個基本音級的音高和更好地理解各個音級相互間的關系。筆者經實踐,這個過程大概一個月左右就能看到明顯的變化,學生的內心音樂聽覺均有大幅度提高。
三、旋律感及其培養具體實施策略
我們常說旋律是音樂的靈魂,旋律是一個由多種音樂元素構成的較完整的音樂現象,其中音高和節奏是兩個基本構成元素,旋律非一系列毫無關聯且長短不同的單音的組合,而是一個組織嚴密的音高次序在節奏的安排下形成的有機整體。在音樂中,旋律借助各種音樂要素以及音樂表現手段,揭示客觀現象、傳遞音樂情緒、表達音樂思想,通過聽覺感知,使聽者產生共鳴。音樂最重要的要素是旋律感,擁有了旋律感才能體現音樂作品的美感。聽覺訓練中對旋律感的培養,關鍵在于提高對音樂中各種音樂要素以及音樂表現手段的感知力,積累聽覺經驗,體會旋律的內涵,研究不同旋律的表現方式,進而深入了解旋律與音樂形象、音樂情感的密切關系。在進行了音高感的培養之后,可以隨后同時進行旋律感的訓練。
1.音樂的自然起伏:C大調音階的穩定模唱
經過基本音級的準確模唱這一過程之后,教師必須要帶領學生跟著鋼琴模唱C大調音階,這樣可以建立學生的音級感覺,逐步掌握音高的相對關系。建議學生一開始就把注意力放在聽覺上——仔細傾聽鋼琴的音高,經聽覺預想后唱出這個音高,再仔細比較自己唱出的音高和鋼琴的音高是否相同,經聽覺檢驗后調校自己的演唱。在演唱的同時,教師帶領學生在音樂中體會,音越高,聲音就越強,音越低,聲音則越來越弱。理解音樂中的自然起伏,進而在演唱中也能養成習慣。
2.音樂的色彩:大、小調的準確辨別
感受音樂色彩也是培養學生旋律感很重要的途徑之一,對低齡段的兒童而言,只需他們判斷大、小調即可。同樣,這些大、小調的辨別也是通過聽覺上不同的感受以及大調與小調不同的色彩來區分。其中比較好的方法就是,教師挑選或自己編寫兩條同名大小調的旋律,其中的音高與節奏基本相同。在彈奏給學生聽之后,先讓學生回答哪個聽上去顯得明亮而開朗,哪個聽上去顯得柔和并略感黯淡,教師在彈奏中應該盡量將這兩種不同色彩的調式表現出來。
3.音樂的結構:聽辨樂句與樂段
音樂的結構包括句子(樂句)和段落(樂段),樂段由樂句組成。教師在教學材料的聆聽環節,可以有意識地設計體驗感受音樂結構的環節??梢杂弥w動作輔助學生,感受樂句,再讓學生自行聽辨樂句。在樂段的聆聽上,可以采用對比聆聽的辦法,感受樂段之間的不同,進而對樂段有更深的了解。
4.音樂的多聲部:和聲聽覺的培養
關于這方面的訓練與學生的演唱關系緊密。對于低齡段而言,最開始可以采用簡單的二聲部誦讀小練習,兩個聲部可以采用不同的節奏型,還可以用不同的音色來誦讀雙聲部,也可以一個聲部唱一個聲部誦讀伴奏。隨后,可以加大一些難度:教師可從單聲部開始進入,運用卡農輪唱的方法,以及之前的節奏練習來分成不同的小組進行節奏改變的練習。如一組比另外一組晚進入一小節到兩小節的時間。教師根據學生接受的情況可逐漸加大或減小難度,如分組的數量、節奏變化的種類等等。學生掌握這樣的難度后再根據之前聽辨音高的訓練,教師另模唱一組不同音高的旋律,或比之前高或比之前低。先是教師與學生分別唱不同音高,隨后讓學生分組分別唱不同音高,進行練習。如果前面都做得很好,最后可以通過練習三度的合唱訓練來加強和聲聽覺,因為三度是合唱中最常見也是最難唱好的音程。兩個聲部,低聲部演唱131-(C大調,四四拍),高聲部演唱133-,向上或向下模進演唱,以此類推。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不要光埋頭唱自己的聲部,更要仔細聆聽另一個聲部的音高,以及兩個聲部之間的融合。
小學低齡段的音樂教育是人畢生中最基本、最關鍵的基礎準備。良好的音高感和旋律感對于他們的音樂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提高音樂素養,對日后的音樂課學習打下堅實基礎;為藝術修養的發展,為喜愛音樂,對音樂有靈敏、細膩的感受和反應打下扎實的基礎。教師不再只是停留于掌握知識層面,演唱一首歌或鑒賞一首欣賞曲。教師對于音樂課堂的關注點,更多地在音樂本位以及學生音樂素養能力的培養上。同時,教師對音樂課堂的教學重難點也會有更精準的把握。學生良好的“音樂耳朵”養成時,可以大幅度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打開每一個孩子的音樂耳朵,是我們每一位音樂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注:本文系2020年度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普教重點課題“小學低齡段內心音樂聽覺養成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B-b/2020/02/1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任璽錚,女,江蘇省常州市人,1988年出生,學歷:大學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就職于常州龍錦小學,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