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利芳
摘 要:剪紙是一種常見的民間傳統藝術,在學生中普及這項民間藝術,并把它發揚光大,是很有必要的。在基礎教育課程中開設剪紙藝術課程,將剪紙滲透到每一門課中,與多學科進行整合教學,從小培養學生對民間傳統藝術的興趣,使更多的學生了解剪紙、接觸剪紙、喜愛剪紙。
關鍵詞:剪紙藝術;傳統文化;多元整合;傳承與發展
剪紙是一種常見的民間傳統藝術,在學生中普及這項民間藝術,并把它發揚光大,是很有必要的。2005年,國務院強調:要充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廣大未成年人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在基礎教育課程中開展剪紙藝術課程,從小培養學生對民間傳統藝術的興趣,不但非常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還可以拯救瀕臨失傳的藝術,給剪紙藝術提供一個新的發展機會。剪紙作為一門拓展性課程,不僅要培養剪紙人才,還應該立足課堂,將剪紙滲透到每一門課中,與多學科進行整合教學,使更多的學生了解剪紙、接觸剪紙、喜愛剪紙。在小學的一些課程中,剪紙藝術不僅在美術課中要進行欣賞教學,更多的應該與其他學科相整合。
一、在數學課中滲透剪紙藝術
在我們的基礎學科中,數學學科中的一些內容與剪紙藝術息息相關,所以,在數學課中滲透剪紙藝術,是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如一年級第一單元認識平面圖形,我們可以出示一些有規則外形的剪紙圖案供學生欣賞,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圓,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圖形。在認識圖形的基礎上,老師演示這些圖形的剪法,學生試著剪一剪,并能初步了解圖形的演變方法(如長方形的紙可以剪出一個正方形,正方形的紙可以剪成三角形等等),在動手剪的過程中,學生就自然而然地認識了這些圖形。
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對稱圖形的認識,跟剪紙的關系更加密切。在引入課題時,我就先讓學生把一張紙對折,再畫一畫、剪一剪,剪出各種漂亮而有創意的圖形。展開以后,就是一幅軸對稱圖形,中間這個折痕就是對稱軸。接著出示一些軸對稱的剪紙圖案,讓學生欣賞,感受剪紙藝術的美感,激發學生對剪紙藝術的興趣。這部分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等活動,更直觀地了解數學概念。
二、在語文課中滲透剪紙藝術
在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五中有一個內容是口語交際: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結合我校的剪紙特色,我重點讓學生搜集了有關剪紙的資料,還帶學生參觀了學校的非遺館,欣賞一些剪紙作品。在語文課堂上,讓學生分小組交流剪紙的內容。在大量的圖片、資料、實踐操作的鋪墊下,我順勢布置了習作的主題:我心中的剪紙藝術,學生可以寫下剪紙的來歷、剪紙的演變,可以寫對最感興趣的一幅剪紙作品的欣賞,也可以寫自己創作剪紙作品的過程。學生的習作呈現了多元化、創意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在勞技、拓展課程中滲透剪紙藝術
《勞技教育實施指南》中提出:“在動手與動腦的緊密結合中促進學生技術素養的形成。”在剪紙的過程中,畫、折、剪、刻、貼等一些基本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要求學生注意力必須集中,手眼協調,并不斷調整剪刀運行的方向和力度,靈活地剪出物體的形象,才能提高操作的精確程度。我把剪紙藝術引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去。比如,過新年、教師節、婦女節等節日活動,讓學生親手制作一張賀卡。在做賀卡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剪紙中的對稱、疏密、粗細等技法,刻一刻、剪一剪,貼一貼,創作出一些漂亮的圖案,使賀卡更加漂亮。在迎元旦、慶六一的教室布置中,指導學生用已有的折紙剪紙方法,運用圓點、柳葉紋、月牙紋、鋸齒紋等紋樣來剪窗花、剪拉花美化教室。在讀書節期間,可以開展做書簽活動。在做書簽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剪紙技法,剪一些漂亮的圖案來裝飾書簽,使書簽更有立體感。這些手工活動,跳出了以往單純畫畫、寫字的思維定式,擴展了美化的范圍,使作品更精致化、多元化,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四、美術課堂是剪紙藝術的主陣地
剪紙藝術本身就是美術的一塊內容,在美術課上,要把這部分內容教足、教好。重點是教會學生一些基本技法,如五年級上冊第3課是“適合紋樣”,課本列舉了大量的適合紋樣圖案,從外形、內部紋樣素材、紋樣的構成形式(對稱式、均衡式、向心式、離心式、旋轉式)三個方法進行介紹,為學生學習剪紙打下了理論基礎。五年級下冊第4課的內容就是“剪紋樣”。鼓勵學生認識并運用各種紋樣(柳葉紋、鋸齒紋、月牙紋等)進行剪紙創作。對學生的作品開展評價、展示,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這既是對低年級剪基本圖形、對稱圖形、窗花等方法的鞏固,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將剪紙水平提高一個層次。
五、剪紙與傳統文化、傳統戲曲的聯系
在我們紹興,剪紙流傳比較廣泛的還是民俗剪紙。比如婚嫁時的“喜”字,出殯時用來引路的幡,祭祀時燒紙錢用的荷花缸上的“壽”“萬年青”圖案,都是一些比較經典的剪紙作品。為了讓孩子體驗這些傳統文化,我特意上了一堂課——《紹興婚嫁剪紙》。讓學生運用學過的剪紙技法,給各種器皿設計、創作喜花,學生興趣濃厚,剪出了一些漂亮的、適合器皿大小的喜花,這對學生來說是一次全新的體驗,也是教師對剪紙教學的一次拓展嘗試。
作為教育的起步階段,小學的剪紙教學應該用“守”來傳承剪紙文化,用“變”來豐富剪紙文化,將傳統的剪紙文化與各科教學相結合,使它作為民間藝術元素,在新時代的學生身上流動,形成一種特殊的文化場,使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薪火相傳、長盛不衰。
參考文獻:
王沛榮.學校藝術教育中融合民間剪紙藝術的實踐研究[J].學周刊,2018(16):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