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貴聰
摘 要:先對分層教學的內涵進行解釋,然后結合教學經驗,從學生分組、設計分層任務等方面入手,就如何實現小學數學分層教學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層教學;內涵;應用對策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是學生打好數學學習基礎的關鍵時期。盡管六年級的小學生經過長期的數學學習,早已積累了數學知識和數學學習經驗,但是隨著數學難度的不斷增加,學生在面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的時候,還是顯得無所適從,不知道從何處下手。而且,受個性差異的影響,學生在六年級出現了學習分化,有的學生可以扎實地掌握所學,有的則難以理解所學。面對這種情況,我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進行了教學探究,發現分層教學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實現因材施教,使各個層級的學生獲得發展,還可以優化數學教學,提升教學質量。那么到底什么是分層教學呢?我們又將如何在六年級數學教學實施過程中踐行分層教學呢?這是本文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一、分層教學的內涵
所謂分層教學是指在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以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智力因素、學習情況等為切入點,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活動,保證每一個層級的學生都可以獲得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并在切身的體驗中理解知識,積累經驗,提高學習水平的教學方法。在六年級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實現分層教學,符合新課改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同時還可以使低層級的學生取得較快的發展,高層級的學生實現自我提升,最終以學生的發展驅動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分層教學在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通過對分層教學內涵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應用此模式,需要以學生的分層、分組為基礎,并由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分層學習任務,驅動各個層級的學生實現有針對性的發展。
1.學生分層分組
學生作為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同時也是分層教學模式得以有效落實的前提。就六年級的數學教學內容而言,其大部分與初中數學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把握該階段知識過渡性的特點,對執教班級的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發現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實際情況等,以此為切入點,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級,做好分層教學的準備。一般情況下,我會以日常教學觀察結果和歷次數學考試成績為依據,將學生劃分為學優生、中等生和學困生這三個層級。在劃分了學生層級之后,我在同組異質的原則指導下,按照1:2:1的方式將學優生、中等生和學困生劃分到一個小組中,并以此為基礎,在后續的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實現合作學習。因為六年級的學生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他們的自尊心愈加強烈。分層無形中會使他們產生心理上的偏差,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由此受到打擊。對此,為了保證學生能樂觀、積極地參與數學教學活動,我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將分層結果告知學生,從而實現分層教學與德育的協同發展。
2.教學目標分層
教學目標不僅是教師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依據,還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指向。明確的教學目標,不僅可以保證教學活動有序實施,還可以驅動師生的協同發展。在實施分層教學的時候,教師同樣要設計分層目標,以此為指導,踐行分層教學行為。
以“認識圓”為例,在課前我對這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制訂了這樣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全體學生);
(2)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個圓或者在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直觀存在的關系(中等生和學優生);
(3)對直徑和半徑的關系進行運用,解決問題(學優生)。
過程與方法:
經歷圓的認識過程,建立對圓的認知(全體學生),掌握直觀觀察、實踐操作等學習方法(中等生和學優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建立圓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升動手能力、創新能力。
3.實施分層任務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將探究知識的權利還給學生,使學生在明確的任務驅使下,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有價值的知識,積累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質量。在實施分層教學的過程中,我一般會結合教學所需,為學生設計具有層次性的任務,借助明確的任務驅動學生有效探究。
比如,在教學“認識圓”的時候,我設計了觀察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歸納它們存在的共同點;比一比、摸一摸,比較,分析圓、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各組有什么特點,有何不同?動手制作圓,量一量、比一比,歸納圓的特點。在這樣的任務驅使下,學困生可以在觀察中建立對圓的感性認知,中等生可以發現圓的特點,學優生可以自主地歸納,建立深刻認知。
總之,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學生分層分組,設計分層教學目標,實施分層任務,使學生在體驗分層教學的過程中,實現有針對性的發展,提升數學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孫治強.關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分層異步”教學法的應用分析[J].才智,2018(2):38.
[2]朱洪鐘,楊秋育.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分層教學的實踐探索[J].學周刊,2018(24):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