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旭偉
摘 要:近些年來,隨著新教育改革的不斷進行,情境教學作為一種新式的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這種教學方法是根據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有針對有計劃地來設置場景通過對情感進行渲染對場景進行布置,讓學生進入到預先設定的場景之中對課文中所表達的情感進行模擬,通過情境模擬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之中,使學生能夠和作者以及文章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不但對學生知識學習教材理解上有著很大的幫助,對其感悟認知能力的提高有著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小學語文;應用
一、情境教學法應用必要性
自古以來教育都是國家發展的重點。教育決定了一個國家的興衰強盛,也決定了一個朝代能否長久發展下去。所以教育水平的高低從根本上決定了教育質量能否培養出大量的高素質人才為國家發展做貢獻。其實對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工作來說,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轉變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心理發展的多樣性也為他們未來發展探知未知提供了可能性,而如今科學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學工具的開發和應用,使得小學生能夠更加迎合小學生的心理需要。更加貼合學生的學習要求,使得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以多媒體教學創設情境,實現學生有效體驗感悟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正處在起步階段,而且他們的性格特征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進行學習的主要因素就是興趣。興趣往往是他們對知識進行探索、對問題進行探討學習的內在動力。小學階段的學生感性認知居主導地位,行為主要是受外部環境和外部氛圍的影響,且他人的情感有時也會感染到小學生的情緒,使他們的情緒和外部環境之間產生共鳴。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情境教學法深入地應用到課堂教學之中,引導他們對課文有一個準確的認識。比如在對《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進行教學時,老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段標準讀音的文章朗誦,讓學生細細品味其中的內涵,了解周總理從年輕時就有振興中華報效祖國的遠大抱負,能夠將積極的情感投入到課文學習之中。
2.以核心問題提出創造情境,實現學生質疑意識和能力提升
對于教學工作來說,問題是教學工作過程中非常核心的內容和部分。古人常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旨在說明提問的重要性。高質量地對學生進行提問能增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理解深度,教師在對問題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看這個問題是否有提出的必要,對學生有哪方面能力的提高?鍛煉了學生哪方面的能力?這樣的問題提出來又有怎樣的價值和作用呢?小學生旺盛的求知欲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的一點。因此,老師設計問題時要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這是確保問題設計成功的一個關鍵點。
3.以人物形象辯論創設教學情境,實現學生思維活躍與發散
教師在對情境進行設置的過程中,應當對人物形象進行合理的設置,確保人物形象與課文內容中作者所刻畫的內容角色相符合。同時還可以通過舉辦人物形象辯論的方法來創設教學情境,這樣可以使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鍛煉發散思維,也使學生性格更加的鮮明,個性化的特點也更加的突出。對于《草船借箭》這篇文章,很多學生認為這篇文章中的諸葛亮是一個智者,也有人認為諸葛亮是一位非常忠君愛國忠于人民的人,是名副其實的臥龍。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劉備死后將自己的兒子和江山托付給了諸葛亮,諸葛亮為了實現先帝的遺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一個忠心愛國的人。每個同學都有不同的觀點,為了能夠支撐他們自身的觀點,這些學生就會積極尋找論據,在反復的辯論過程中,學生不僅學習到了課文中的知識,還對其他方面的人物進行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使學生的知識和視野思維都得到了開拓和發展。
4.以日常實際生活創設情境,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
在日常的情境創設過程中,老師要注意引入一些生活的實例,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對課程進行理解,也更容易從熟悉的生活下手對課文知識進行學習,有利于幫助他們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對《落花生》這節課進行講解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四到五人的小組,然后通過編話劇的方式對生活情境進行創設,有五個角色,母親、父親、哥哥、姐姐和作者,學生可以按照這些角色進行扮演,然后進行一些對話,在對話的過程中,老師要對其進行適當的引導,使他們能夠正確地對課文內容進行思考。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中要想將情境教學法充分地應用起來,就必須要結合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過程中提出相對核心的問題,教學過程中通過對人物形象進行辯論的方法,以及移入日常的實際生活等方式對教學工作進行互換和調整,使學生能夠在趣味的情境當中學到更多的語文知識。
參考文獻:
[1]鄭國英.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運用的實踐探討[J].基礎教育研究,2016(11).
[2]朱俊成.探討情境教學法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價值及運用對策[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5(1).
[3]劉春芹.小學語文情境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廣西教育,2012(1).
[4]彭艷.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情境教學的思考[J].新課程學習(上),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