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冬艷
〔關鍵詞〕家庭教育;自我成長;親子關系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29-0074-02
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陶行知
大地早已滿目蔥蘢,孩子們意氣風發,結束居家線上學習,迎來返校復課。在這個超長假期,父母跟孩子斗智斗勇,每天從早到晚地盯著孩子,不敢松一口氣。眼看著孩子要回歸學校,終于可以松弛一下繃緊的神經,可心里又疑惑,不盯著,到底能不能行?
日常生活里,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太頑皮,自律性不夠,就得盯著。這里面,其實隱含著這樣一個假設:沒有父母盯著,孩子的表現就會更差。真的是這樣嗎?
春節之后,孩子的爸爸和我先后復工回到了工作崗位。如何安排家里一年級的孩子?這個“問題”,甚至說“難題”,立刻擺在了我面前。
方案一:把孩子送到老人那里,或者把老人請過來。但是,讓老人給孩子既當老師又當家長,會給老人徒添很多辛苦;“隔代親”又會給孩子帶來不容忽視的溺愛。
方案二:讓孩子自己在家完成線上學習的任務。這個念頭一出現,我自己也在心里犯嘀咕:把孩子獨自留在家里,能否保證孩子的人身安全?能否保證孩子自覺獨立地去完成各項任務?
思來想去,我還是決定相信孩子,試一試。
機會很快來了:
孩子上課急需一個小工具,家里卻沒有。趁著中午吃飯的時間,我跟孩子商量,我去商店買,來回時間大約半小時,孩子自己在家,邊吃飯邊等我回來。孩子表示同意。這期間順便落實了一下,孩子爸爸能在一刻鐘之內到家。(硬核的安全保障是必須的!)另外小區是封閉的,疫情尾聲,小區基本沒有閑散走動人員,風險很小。時間差正好,我當機立斷,行動。隨手拉上門,直奔商店。我買完文具,正要往回走,孩子爸爸電話來了,說家里開著門,孩子不見了。我一聽,驚出一身冷汗。但冷靜一想,孩子一個人不可能走出小區,一定沒事。我疾步往回走,遠遠看到孩子和一個小朋友在家門口玩,懸著的心放了下來。領著孩子進門,看到院門用花盆頂著,屋門拿鞋盒頂著。
事后我問孩子,門口的花盆和鞋盒是怎么回事。孩子跟我解釋,我離開之后,她很快就吃完飯了。盯著墻上的掛鐘,聽到有救護車呼嘯而過的聲音,而我還沒有回家,她擔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所以跑出去找。又怕找不到我,回來沒鑰匙打不開門,就拿鞋盒和花盆頂著門。孩子出門沒找到我,又返回了家。看我還沒回來,就轉身去鄰居家找了小伙伴來跟她做伴,邊玩邊等我回來。我聽著孩子的解釋,忍不住由衷地贊嘆孩子自主行為背后細致的思維。孩子心里有天然的風險意識,缺的只是經驗。
在這之后,我們模擬或者真實經歷了另外一些意外狀況,通過釘釘的在線溝通,隨時了解孩子的真實情況。孩子也配合我,成功地規避了各種風險,順利解決問題。
如今,我和孩子的爸爸正常上班,孩子已經能夠完全勝任獨自在家的線上學習,并且能夠按照要求完成課后作業。
身為父母,左手期望,右手擔憂,我們自身經常矛盾著,在放手與不放手之間猶豫,卻弱化了從擔憂到達成期望之間的行動。
舉個例子,如果把孩子成長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比喻成一個個土坑,孩子掉到坑里爬不上來,這個時候,很多家長會站在坑邊說:“坑也不是很深嘛,別矯情,快上來。”或者“我當年也踩過坑,我就這么跳出來了。”再或者“加油吧,跳一百次就出來了。”可所有這些坑外的話,都沒法給孩子注入跳躍的能量,卻更像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讓坑里的孩子感覺越來越孤獨,越來越虛弱。
其實,一個困在坑里的孩子,最需要的是有人陪他一起待在坑里,承擔他的恐慌,分擔他的壓力,安撫他的失敗,和他一起感受坑的困境。恰好這個人比他自己更強大,不僅能經得起壓力,還能不斷給他支持和鼓勵:我相信你也一定可以,我們一定可以。
孩子內心深處是渴望成長的,因此他們會去嘗試,會被自己的成就所激勵。父母要調動出孩子內心深處這種渴望,讓孩子找到自我成長的喜悅,自我推動把事情做好。
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在整個過程中,除去能提前規避掉的風險,我始終選擇相信孩子。孩子通過她自己的親身體驗,發展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她一定也體驗到了失望和沮喪,但正因為有了這樣的體驗,她慢慢學會了如何面對她的失望和沮喪。
我們都有過學騎自行車或教孩子學騎自行車的經歷,孩子往前騎,會讓我們一直在后面扶著車子,他要的是“安心”和“安全”。時機到了,我們在后面悄悄松了扶著車子的手,孩子自己騎了很遠很遠。當孩子在遠處突然回過頭來,發現后面沒人扶著,他在短暫的驚訝之外,瞬間長大了!
在我選擇相信孩子的前提下,我的孩子越來越獨立,越來越自信。即使對她沒有把握的事情,她也會說:“媽媽,要不我試試?”我跟她說:“那試試!”我發現,當我對孩子表達信任時,孩子就會發展出更強大的對生活的勇氣和對自己的信任!
快要開學了,當我們再一次把孩子送到學校指定的接送點,看著孩子轉身,我們是不是也如龍應臺那樣,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孩子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們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孩子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她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相信孩子,在那些我們看不見的時刻,孩子仍然在恣意成長。我們父母能做的,實際上就是去發現這些疊加的微小時刻,辨認并能確認孩子努力長大的痕跡,為孩子鼓掌。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實驗中學,青島,266300)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