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霞
◆摘 ?要:小學數學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然而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需要使用順暢的語言來對數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解釋和回答。本文就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的類型及培養進行分析,闡述其具體的表達類型和培養方式,以期為相關教育工作人員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語言表達;表達類型
數學主要是為了鍛煉學生的思維活動,語言表達是思維的主要載體,合理恰當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夠幫助學生正確的表達自身的觀點,同時能夠清晰的與他人進行順暢的交流。數學語言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導致其應用難度較大,因此,教師應根據不同類型的語言表達來對學生進行教導,增強其正確的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一、數學語言的表達類型
(一)圖片表達類型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有著大量的圖像和插圖,通過圖案簡潔明了的展示,提高對數學問題的接受程度,能夠讓學生根據圖片的意義進行表達,在對圖中的含義進行說明時,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其數學的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在教授學生簡單的加減法時,讓學生根據書本后習題中的圖,組織適當的語言進行說明,再請另一個同學回答問題,在課后習題講解完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己編輯類似的題目,如:“果籃中有8個蘋果,小明向其中加入3個桃子,小紅向籃子中放入5個山竹,請問最后一共有多少個水果?”等類似問題。幫助學生鍛煉邏輯思維的同時,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在解讀圖片信息的同時還能幫助學生對習題進行判斷,鍛煉圖說素材的能力,為后續其他科目的學習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實例表達類型
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經常在數學的知識點后設置與學習的數學概念、規律和方法等知識點有關的例題,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的概念,鞏固知識點的用法,這種方法又叫做舉例說明法。數學的教學目標是要開拓學生的思維,幫助其形成邏輯性的思維模式,在這其中會有一些抽象化的知識點,使剛接觸數學的小學生不能順利的了解和掌握,使用舉例說明的方法能夠將抽象化的知識點轉化為學生能夠接受的教法方式,幫助其切實的掌握知識點,同時對數學語言表達的方式有更深的了解。
例如:在學習乘法的時候,有的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乘法的概念,此時教師可以進行舉例說明,如“全班一共有30個人,每個人手里有3個蘋果,使用加法算要重復加30次,非常麻煩,此時可以使用乘法,用30乘以3等于90就能夠輕易的知道班級里一共有多少個蘋果了。”在舉例說明后,給學生一段時間進行思考,隨后,教師組織學生兩人一組,互相設計案例進行說明,然后進行提問和回答,幫助其進行鍛煉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和記憶力。提高學生對舉例說明運用的熟練程度,促進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語言順序表達
數學的學習中往往存在著很強的邏輯性,在學習和解答的過程中需要按照既定的步驟進行,才能正確的解答數學題目。在對數學題目進行解答的時候,一般要使用如“首先……,其次……,最后……。”或“第一步是……,算法是……,第二步是……”等表達方法,對問題進行清晰的表達,這樣不僅能夠鍛煉科學化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幫助學生整理題目的思維和解答方法,提高數學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的條理性。
例如:在小學數學的四則運算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根據運算的順序來將題目進行解讀。如“5×3+6÷3-7=?”在對題目進行表述時,可以根據先算乘除后算加減的方式進行計算,“首先計算5×3等于15,其次計算6÷3等于2,最后計算15+2-7等于10”。根據運算法則來進行先后的運算過程的講述,要求學生在表達前對數學的知識點掌握牢固,同時思維清晰有條理,最后使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描述,促進學生語言能力和數學水平共同得到提升。
(四)語言結構表達
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正處于發展中,很多時候不能用完成的語句表達自己的意思,數學中的相關知識也不能使用恰當的語言進行表述,此時,教師應為學生設計適當的語言結構框架,學生只需要根據數學知識,將結構框架中的空格進行填寫,就能夠對知識點進行順利的表達。
例如:在學習乘法時,需要先對教材中的例子進行觀察,尋找其中的規律。在學生找到規律時往往不會表達自己觀察到的規律,此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個數學語言表達的結構框架,如“……的排列規律是以……為一組,后續依次重復出現。”學生可以將觀察到的題目特點進行填寫,表達自己的發現,如“蘋果的排列規律是以3個為一組,后續依次重復出現。”通過填空,能夠將班級中大部分學生發現的規律都描述出來,降低了表達的難度,同時對數學語言進行規定,有利于后面學生提升其語言的運用能力。
二、結論
綜上所述,小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對于其數學水平和對語言的理解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應提高對其的重視,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學生語言的表達技巧和對數學的認知能力,逐步的提高其語言的組織能力和語意的表達能力,為將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鄭世祥,張玉萍.小學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實踐性培養[J].新課程(上),2018(04):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