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俊龍
摘 要:本文在細讀2020年4月頒布的《翻譯專業本科教學指南》(以下簡稱《教學指南》)的基礎上,基于“為翻譯而寫作”這一原則,分析了翻譯與寫作這兩個專業核心課程的關系和兩門專業核心課程進行整合設計的可行性,并就整合后的“技術寫作+翻譯”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平臺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教學指南;翻譯與寫作;教學改革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1-0-02
《翻譯專業本科教學指南》明確了翻譯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為翻譯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深化專業改革、推進課堂革命提供了參考和依據。目前我國已有學者對《翻譯專業本科教學指南》(以下簡稱《教學指南》)的各個部分進行了解讀[1]。任文教授在2020年4月25日“智慧講壇:新時期高校外語教育與教學發展”上指出各高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需立足校本特色和專業優勢,課程分層設計要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學生水平,教學中有機整合技能與話題、分項技能訓練與整合式訓練,促進學生翻譯技能、知識與素養同步提升。各高校教師需要充分理解《教學指南》的功能和定位,在其理念的指導下確保課程教學實現理念創新、方法多元,推動翻譯專業內涵式發展,培養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一、翻譯能力與譯者素養
語言基本功的訓練是翻譯本科專業教學的首要任務。20世紀70年代以來,學界一直把翻譯能力研究作為翻譯理論研究與翻譯教學實踐關注的重點。《教學指南》把“翻譯能力”界定為“能運用翻譯知識、方法與技巧進行有效的語言轉換,一般包括雙語能力、超語言能力(如百科知識、話題知識等)、工具能力、策略能力等”。除了翻譯能力,翻譯人才的培養還要關注其譯者素養。譯者素養包含雙語技能、翻譯技能、相關知識和人文素養等四個模塊[2]。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嫻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較強的語用意識才是翻譯人才必須具備的語言素養[3]。一個職業化的翻譯人才除了具備突出的翻譯能力,還要有較高的寫作水平和能力。
二、翻譯與寫作的關系
教學實踐中,漢英翻譯課和英語寫作課可以合二為一,因為前者培養的英語表達能力與后者培養的寫作能力是一致的[4。]二語寫作中含有的隱形翻譯行為有助于二語寫作(指英文寫作),二語寫作是漢譯外的基礎和必由之路[5]。在教學中將翻譯課和英語寫作結合起來可以幫助學生接受更為系統的翻譯與寫作訓練,有利于翻譯和寫作能力的提高[6]。
鑒于此,基于翻譯寫作學的視角,在“為翻譯而寫作”原則的指導下,翻譯教學實踐中需要將翻譯與寫作課程教學模式進行有機整合,找到切合學生實際的翻譯寫作教學模式,提高、訓練和培養學生在翻譯中的目標語寫作能力,增強譯者的語言素養。
三、翻譯與寫作課程的整合
在當前市場經濟多元化、社會需求專業化的大背景下,翻譯教學要緊密聯系翻譯行業實際并需要注意課程之間的聯系[7]。各高校要結合社會需求,分析具體翻譯崗位任務和要求的職業能力,在此基礎上突破學科框架,設置與所需人才規格一致的課程,選擇一致的課程內容,形成項目課程為主體的課程體系,項目課程教學資源以校企合作的形式開發,進行職業翻譯教育,這樣才可以充分體現翻譯人才培養的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8]。
以作者所在高校翻譯專業為例,翻譯專業學生在大四上學期的實習內容涉及電子商務、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等方面,實習期間很多時候需要就企業介紹、商品目錄、操作手冊、產品宣傳、信件等商務技術文本進行寫作和翻譯,因此在本校的翻譯本科教學實踐中可以采取“技術寫作+翻譯”方式整合相關翻譯與寫作課程。
技術寫作是翻譯專業學生成為高端職業譯者所必須具備的能力。翻譯專業學生首先需要熟知本地化翻譯服務的特點和要求,掌握行業所需技術文本的語言和結構規范。進入職場中能夠創作面向特定讀者傳遞特定技術信息且符合譯者閱讀習慣的文本,從而在翻譯時無需加工和修改源技術文本,達到節約翻譯成本,提高翻譯效率的效果[9,11]。基于此,“技術寫作+翻譯”的整合方式為翻譯與寫作課程的整合設計提供了可能。“技術寫作+翻譯”的整合可以實現語言服務專門化,體現從翻譯技能向翻譯技能+所服務領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語言轉移,初步實現從語言翻譯到語言服務的轉移[11]。
四、“技術寫作+翻譯”的教學實踐
在《教學指南》指導下,實際教學中需要結合地方院校特色和市場需求,把翻譯寫作在課內課外、校內校外二輪聯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地方高校應優化教學內容,提高翻譯人才培養的覆蓋性和延續性。下面將就“技術寫作教學+翻譯”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平臺進行闡述。
(一)教學模式
教學實踐中可以借鑒域依賴的認知翻譯教學模式[12]。教師在技術寫作和翻譯教學中,將知識域分為興趣域和職場專題域。學生可以基于自己的興趣和職業規劃參與不同的項目技術寫作和翻譯活動。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通過對專題知識域的學習,快速掌握某一專題的知識架構,掌握技術協作變通的創新性思維能力,提升語言產品輸出的成效。在技術寫作和翻譯教學中,教師進行集體備課,明確資深負責的知識域,并負責專題知識域整體框架設計,確保任務的連續性。在每月一次診斷性測試及時發展學生的弱項并及時給予預警,后期實施專業問題域的弱項補差教學。課堂教學以項目活動為主,教師教授為輔,更多的課堂時間用于小組交流和思辨活動。
(二)教學內容
語言服務人員要想勝任某個領域的語言服務,必須結合專業和行業學習這一領域常見的語類的結構和語言[10]。實際教學中,結合技術寫作的六大模塊[11]和自身院校特色,教學內容主要涵蓋電子商務、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三大板塊,每個板塊的技術寫作教學包含技術寫作與本地化服務、技術文本雙語寫作、文本處理訓練、領域專業知識訓練、計算機輔助寫作訓練綜合分析和協調能力訓練六個部分的訓練。教學材料的編撰可以借鑒國外技術寫作的行文規范,針對每一種文本類型,設計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寫作規范,形成固定的知識體系。學習材料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教師給出知識體系大綱,學生進行材料收集、分析和整合。整理的材料經過教學團隊審核后可以上傳至翻譯專業的實訓系統。
(三)教學平臺
各地方高校可以有機整合自己獨有的翻譯實踐資源。教學中采用“翻譯寫作實訓系統”為翻譯與技術寫作訓練提供了可能。學生可以通過自我訓練和團隊訓練,實現翻譯活動項目化。通過參與和設計與翻譯工作坊內容相關的翻譯項目,翻譯專業學生可以提前模擬校外實踐中如何進行技術寫作并進行翻譯,從而在翻譯實踐中促進學生作者和學生譯者的互動,培養溝通協調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除了重視校內翻譯實踐教學,作者所在的高校結合校本特點選擇了符合其定位的電商、酒店和旅行社作為校外實踐平臺。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校企雙方共同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即企業需要什么養的翻譯人才,學校培養什么養的翻譯人才,最終實現翻譯基地和校企合作的協同發展。通過多元化的實習訓練,翻譯專業學生可以更加貼合市場需求,從而成為復合應用型并具有較強翻譯實踐能力的職業化人才。
技術寫作和翻譯教學實踐中還可以與貴州其他高校共享共建在線翻譯學習知識庫平臺,實現知識共享、協同教學和協同學習。疫情背景下的教學改革對于在線教學提出新要求,國內翻譯教學語料庫的發展為構建翻譯學習知識庫創造了優勢,因此參與或者自建在線翻譯學習知識庫平臺也需要納入規劃。
五、結語
本文在《教學指南》的指導下,提出了“技術寫作+翻譯”的翻譯與寫作課程整合設計方式,并說明了其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平臺。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應該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專業標準為準繩、以翻譯項目為依托、以實踐實訓為重點[13]。翻譯專業課程設置開發需要在《教學指南》的指導下明確新時期翻譯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教師需要具有全新的人才培養理念,有效結合當前新的教育技術和新型的翻轉課堂教學形式,適應多樣化教學環境,進行不同范圍和規模的實驗教學。
參考文獻:
[1]肖維青,馮慶華.《翻譯專業本科教學指南》解讀[J].外語界2019(5):8-13+20.
[2]仲偉合,穆雷.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外語,2008(6):4-8+14.
[3]張生祥,張春麗.翻譯人才素養的社會需求分析與培養模式探索[J].上海翻譯,2017(6):53-62+94.
[4]梅愛祥,林麗霞.論漢英翻譯課與英語寫作課相結合之優勢[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13(3):77-82.
[5]周旭,楊士焯.翻譯寫作學視角下二語寫作教學新模式[J].外語教學,2015,36(6):53-57.
[6]張曉輝,王馨雪.英語寫作課程與翻譯課程結合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6,7(18):102-103.
[7]賀顯斌.“歐盟筆譯碩士”對中國翻譯教學的啟示[J].上海翻譯,2009(1):45-48.
[8]穆雷.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職業化教育的新起點[J].中國翻譯,2007(4):12-13.
[9]王傳英,黎麗.“為翻譯而寫作”探析[J].中國科技翻譯,2011,24(3):42-45.
[10]蔡基剛.高校翻譯專業范式轉移:從翻譯專業(1.0)到語言服務專業(2.0)[J].上海翻譯,2019(4):54-59+95.
[11]王傳英,王丹.技術寫作與職業翻譯人才培養[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34(2):69-73+128.
[12]譚業升.論域依賴的認知翻譯教學模式——以應用型本科翻譯專業實驗教學設計為示例[J].外語電化教學,,2019(5):62-68.
[13]張生祥,張春麗.翻譯人才素養的社會需求分析與培養模式探索[J].上海翻譯,2017(6):5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