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瑤
摘要:中年級學段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識字能力和古詩基礎,中年級學段教師在古詩教學時,可善用插圖和板畫資源、表演等多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能夠明詩意悟詩情,進行生動、高效的古詩教學。
關鍵詞:中年級學段詩歌教學;情境教學;插圖資源;課堂表演
《語文新課標》對小學古詩詞教學提出了明確要求:“千方百計將學生引入詩歌情境,邊讀邊想象畫面,讓學生用語言描述自己想到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帶著情感誦讀。”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能夠明詩意悟詩情,也要授之以漁,提高學生的古詩領悟力和自學能力。
一、邊賞邊讀,初步理解
(一)誦讀為先
詩歌教學離不開誦讀。古詩詞具有獨特的韻律之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誦讀古詩有助于學生欣賞古詩的意境美,初讀古詩,要求學生能做到在借助注釋或其他工具書的基礎上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出停頓和節(jié)奏。
(二)學生參與課前準備,變被動為主動
課前可讓學生查閱詩人的背景資料,學習資料的準備不光是老師的任務,也可讓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且學生的準備不僅可以在課前,也應該貫穿在平時的教學培養(yǎng)中。
二、創(chuàng)設情境,邊讀邊賞
(一)利用插圖,以圖悟情
教材是教師、學生手里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學資源,課本里的插圖豐富多彩,且每首古詩都配有一副精美的插圖。因此插圖可成為古詩教學的一個突破口。由畫入詩,借畫解詩,最后詩畫一體。
詩人的情感是借助形象表現(xiàn)的。如人教版第七冊,唐代詩人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師:即便船早已已經(jīng)走了。我們看到插圖,即便已經(jīng)看不到朋友了,船越駛越遠,但李白還是堅持站在岸邊。為什么?
師:哪些字最能體現(xiàn)李白對朋友的不舍?結合注釋說說。
生2:盡。船都看不到了但是李白還站在岸邊。
這種問答法改灌輸為教師提問啟發(fā),通過提問引導著學生在想象逐漸具化詞句,走入詩情,與詩人李白共情。
(二)學生指導,隨思作畫
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和描述圖畫。剛開始同學們往往看到一處說一處,而寫景詩,則要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描述。入畫的基礎上,還可以引導學生找出詩中有哪些景物,并說出特點,層層解詩意。
讓學生在課堂上作畫,需要長期訓練。所以教師可以采用讓學生扮演“導演”的角色。由教師引導,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這種課堂作畫方法在寫景詩里尤其適用。
(三)表演,讓詩歌動起來
角色扮演是小學語文常用的教學手段,在確定采用表演式教學法時,教師要謹慎選取需要表演的教學片段。在表演的過程中除了講究趣味性,還要讓同學們的關注點集中到詩詞本身上。如宋代詩人陸游的《游山西村》的頭兩句“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下面是教學片段:
師: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陸游戴著一個斗笠,騎著一只小毛驢就出發(fā)去山里游玩了。他來到了山西村。這時恰好已經(jīng)中午了。
小陸游:已經(jīng)是中午了,在下要告辭了。
村民1:哎呀已經(jīng)是中午了,客人你就別走了,留下吃飯嘛。
村民2:對啊對啊,就留下來吃完飯再走嘛。
小陸游:哇,真豐盛。有熱騰騰的米飯,有白切雞,還有香噴噴的烤豬肉……各位鄉(xiāng)親,你們真是太客氣了。
村民1:客人啊,我們這里是農(nóng)村,比不上你們城市。來,吃塊雞。
村民2:是啊 ,這是走地雞,純天然無公害。來一口。
小陸游:很好吃啊。真是吃雞大吉大利。
村民1:來,這是我們做的臘腸,很好吃的。甜甜的。
村民2:這是我們臘月釀造的酒,現(xiàn)在正好可以喝了。
村民3:不要笑話我們農(nóng)村自己釀的酒很渾濁
村民4:多喝幾杯吧,現(xiàn)在不用擔心酒駕。……
(表演結束)
師:我們感覺到山西村村民的——?
生:熱情。
師:同學們,熱情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你從哪里感覺到村民的熱情啊?
生1:好多吃的,雞鴨魚都有。
生2:“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其實自家釀的酒比外面好喝多了,不明白有什么好笑的。
生3:請你吃飯。現(xiàn)在哪有隨便請你吃飯的……
表演要立足文本本身,教師要引導學生揣摩詩中人物形象,把握好詩詞中情感。課堂表演讓學生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發(fā)掘,主動學習。調(diào)動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邊看邊演,邊演邊品。
新課標一直提醒著我們“不要把詩歌教學變成單純的白話文翻譯,更不要在教學開始就用一個畫面框住學生的想象。”所以, 教師在詩歌教學中應結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對詩歌進行深入的闡釋,引導學生觀察,引導學生構想畫面,引導學生演,幫助小學生領會詩歌不同于其他文字形式作品的主要特點和內(nèi)涵, 使詩歌這一重要的文化載體內(nèi)化為小學生的人文品質(zhì), 為小學生將來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