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虎
【摘要】《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指出,美術是一種視覺的藝術,這門課程注重發展和培養學生的視覺和知覺,使他們獲得更為豐富的審美體驗和視覺享受,是陶冶學生情操,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最佳的學科之一。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解讀,可以了解到美術的重要性。為了使這門課程發揮出最佳的育人效果,就需要教師轉變理念,重視對信息技術的滲透和使用,通過二者的科學融合,來充分發展和培養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本文對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進行了重點探究,希望為美術教學的發展和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 高中美術? 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40-0111-02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使我國的現代教育化步伐邁得更穩健,使教育強國不再是夢,而是成為現實。2018年4月,國家教育部推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該計劃是對教育信息化1.0行動計劃的升級,該計劃的提出,不僅代表著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正在邁入新的發展階段,還成為了創新培育、驅動發展的新的動力。在此背景下,高中美術教學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通過對信息化教學的采用和對網內外優質資源的共享和共建,可以使優質的資源得到有效的流動,推動教育公平,使貧困地區的學生也能享受到其他地域一樣的優質教育資源。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全面、科學、有效融合,可以使靜態、抽象的知識得以動態、形象化的展現,是提高學科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高中美術教師應積極創造有利的條件,通過對信息技術設備的投入,來加強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并將其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通過其對教學內容的有效結合,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信息素養和創造能力,推動高中美術教育教學改革,使其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一、加強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
高中美術教師在教學中,教學理念較為落后,“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仍為大部分教師所采用,這種一言堂的模式,不僅不受學生歡迎,還會對學生的低落、反感情緒帶來負面的影響,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基于此,就需要教師轉變理念,通過滲透信息技術,來解決美術課程中的重難點和疑點,并通過在網絡上下載相關學習資料,來組織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這種方式,不僅使學生可以充分了解本節課所需要學習和掌握的知識點,還能使他們的預習方法更對路,更能滿足他們的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對于在預習中存在的問題,學生可先自己或跟同學討論解決,實在無法解決的則可以拿到課堂上進行討論,這樣便無形之中完成了先學后教,帶著問題、帶著目標去聽課,效果良好。在聽課時,教師注重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通過使用微課、PPT等手段,來解決學生在預習中面臨的問題。在此環節,教師也可以積極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及時地給予其引導、啟發和點撥,使他們的討論始終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加強和學生的溝通,了解其真實的需要,還能使美術課程成為師生共同成長和進步的樂園。
二、豐富課堂資源,提升美術課堂教學效率
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可以以微課為手段,充分利用其短小精悍的特點來起到聚沙成塔的功效。教師在教學中,可從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出發,來展現一些距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的美術作品或工藝品,通過對其立體化、形象化和動態化的展現,使他們能夠更了解其內外構造,并通過對其細節的展現和放大,可以在聚焦學生目光的同時,來傳遞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他們進入到一個嶄新、奇妙的微觀世界,感受到作品傳遞出的文化內涵以及思想感情,對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審美素養具有積極意義。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感興趣程度和接受程度,來下載或制作微課視頻。對視頻時間要進行準確把握,一般控制在5-8分鐘為宜,通過對時間的把握,來突出微課在聚焦問題方面的功效,達到解疑答惑的功效,與此同時,還能豐富美術課程資源,何樂而不為呢。
例如在學習《中國工筆花鳥畫》一課時,為了提高教學效率,首先對學生進行了全面的調研,發現他們在畫年畫的造型和構圖方面存在不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便通過微課來加以呈現,使他們對于法的認知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在微課中,我從三個方面來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即宏觀、微觀和理的探究。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將學生分為了若干個學習小組,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來學習、解惑。在微課的幫助下,學生對于法有了更為深刻、全面的認知,如法的微觀包括章法、線條等,法的作用是包含在眾多的美術作品中的。在學習了這些相關知識之后,我又將學生畫花鳥畫所需使用的工具、畫法等借助微課加以展現,受到了學生的歡迎,為其日后進行寫生、臨摹等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不再是課堂的觀望者,而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教案設計或是進行課堂反思時,都應將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讓他們成為美術課堂的主角,成為良好美術學風和班風的締造者、維護者。
例如,我在教授“美術鑒賞”中國古代畫這一部分內容時,就將信息技術滲透其中。之所以采用此方式,主要是源于學生對于這部分內容缺乏學習興趣,如何轉變這一現狀,讓中國畫進入到學生愛學的內容中來是我當下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為此,我將學生最喜歡的一幅古代油畫作品——徐悲鴻的代表作《八駿圖》以視頻的形式加以展現。在引導學生欣賞完該油畫作品之后,我讓他們將自己的鑒賞意見寫下來,由我來進行整理逐條列在黑板上。在這些鑒賞意見中,有些學生提到了其他美術大家的美術作品,如唐寅《落霞孤鶩圖》、展子虔的《游春圖》等。學生提到這些美術作品,有些并不屬于教學范疇,當看到這些陌生的作品名字時,有些學生露出了驚訝的表情。此時,我及時抓住這一生成,來提出了一系列尖刻的問題。問題一:“在中國古代,有些人認為有許多畫家的作品與《八駿圖》不相上下,你是否認同這一觀點?”問題二:“你認為是哪位畫家的哪幅作品與《八駿圖》相比,更有價值?”問題三:“如果你是畫評家,你會如何評價?”之后,我便將學生分為了幾個小組,讓他們就上述問題進行相關討論,以此來調動其參與積極性。在成果展現環節,學生的答案五彩紛呈,他們紛紛從不同的視角出發,來對作品進行了點評和打分。如有的學生認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略勝一籌,有的學生則推薦的是顧愷之《洛神賦圖》。對于學生的踴躍回答,我都給予了積極的肯定,并通過視頻的方式呈現了學生推舉最多的作品,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利用信息技術、虛擬仿真技術來呈現當時的場景,給予了學生強烈的視覺刺激,他們睜著大大的眼睛,仔細地觀察著畫面的每個細節,分析其不同點,并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美術鑒賞知識和技巧來加以說明,闡明觀念,說明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信息技術對于作品細節的呈現,不僅可以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古代中國畫的魅力,還使他們能夠領略其中蘊含的魅力和人文精神,讓美術課堂變得更有吸引力。
四、借助韻雅之美、促進學生情感發展
美術作為人類藝術的造型載體,形式也逐漸多樣化,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應該順應時代發展,將信息技術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幫助學生在學習美、感受美的同時融入情感教育,在培養學生良好審美的同時,情感也更加豐富,對日后學生的綜合素養起到積極作用。以中國傳統水墨丹青畫和西方傳統油畫鑒賞為例,在欣賞一幅作品前首先應該掌握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文化發展程度。首先我先借助多媒體播放將藝術發展歷程展現給學生,幫助學生對藝術發展過程有一個初步了解。然后引導學生從作品類型、色彩、透視關系等方面先對整體布局有一個大致了解,然后加以深化幫助學生耐心品味作者以及對當時文化藝術和生活蘊涵的情感,從里面呈現出的意境延伸出的思想道理,哪些值得我們學習效仿。我在授課時向學生展示了中國的《江南》和西方的《雷根斯堡的多瑙河》這兩幅色彩對比強烈的作品,然后讓學生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對中西方繪畫差異進行討論,幫助學生了解多種藝術繪畫風格。然后我在此基礎上對作品進行深入分析,從整體的布局、再到細節的把控進而抓住作者所蘊含的情感。進而幫助同學總結出:藝術的表達形式與社會文化發展相關,古代人的思想受宗教影響,主張藝術與自然相融合,作畫著重注意色彩、層次的變化,加上古代人表達自己感情都較為含蓄。所以畫中多為柔美的線條為主,將作者情感完美地隱藏在景色之中,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色之中。相反,西方油畫則偏于寫實,較為客觀,再加上思想上的奔放,強調自由、放縱的精神。因此,繪畫表現就富有張力,色彩鮮明,相比于中國水墨畫色彩對比度也更加強烈。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對藝術作品有一個深度的認知。
由于藝術形式的多樣化,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采用多樣化教學方式,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幫助學生感受不一樣的藝術美。建筑依靠獨特的藝術形式,能更直觀地凸顯當時社會的藝術文化。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從網絡上收集一些建筑構筑物,舉辦建筑賞析活動,幫助學生擁有一雙觀察美的眼睛。在欣賞建筑之美時,我從體量、空間、結構、細節等方面進行講解,幫助學生全方位地了解建筑的構造,以中西方建筑為例,中國建筑注重與景色的融糅、表達意境為主,障景、抑景等建造手法更能體現中國的哲學思想、謙遜的理性精神。而且中式建筑細節的處理手法也體現出了古人的智慧。相比之下,西方建筑則采用規則式的藝術手法,西方人以建筑作為藝術的重點表現形式,墻體外雕刻精細,巍峨壯觀。加上西方建筑受古埃及園林的影響,致使建筑多為莊嚴肅立,作為主體凸顯在景色之中。學生借助多媒體,對不同形式的美術形式進行學習,從而培養一個良好的美術素養。
結語
總之,雖然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方法眾多,但如果沒有學生的大范圍參與和支持,再好的教學方法,也只是表面功夫,起不到真實的效果。基于此,就需要教師從學生出發,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生學習美術中最為重要的一個伙伴,讓他們都能學有所獲,學有所成。
參考文獻:
[1]丁龍.論多媒體教學在高中美術課程中的運用[J]. 美術教育研究. 2019(16)
[2]虞賽玉.微課不微,素養可養——高中美術微課中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探析[J]. 美術教育研究. 2019(14)
[3]周衡.信息技術與高中美術教學關聯產生的問題與對策[J].學周刊.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