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曉
摘 要: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推進,高中生的科學素質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高中生物教師應深入探討的課題。高中生物是一門以實驗和理論為基礎的自然性學科,其知識不僅是高考必考內容之一,也是學生學習生物基礎的重要學習渠道。因此,本篇文章將會從開放式教學、有效的實驗方法以及微課堂模式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希望此研究能夠為廣大教師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高中生物;素質教學;課堂效率;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32-007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2.039
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之下,素質教育越來越成為教師關注的對象,學校通過開展一系列趣味性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塑造與時俱進的教學觀念,讓他們能夠運用一種平和的心態來對待接下來的教學環節,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不斷地端正自己的教學觀念,理清教學思路,制定出相應的教學方案,從而能夠將教學的重心轉移到生物實驗課程的內涵當中,繼而可以利用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教學特點,不斷豐富課程教學的內容。
一、開展開放式教學模式,激發創新式的教學思路
在我國教育事業不斷改革的今天,傳統的生物教學模式只是圍繞教材來開展,并沒有通過多元化的方法幫助學生提高時間應用能力,課堂氛圍相對沉悶。因此,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改善當前高中生物教學課堂現狀的首要條件。而如果可以使用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將可以幫助教師在探究生物教學過程當中提供有效的意見。開放式的教學環境使得教師的教學不再局限于現有的知識,可以延伸到課外,為學生打開了一扇知識的窗。教師通過多種開放式的思路,讓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來正確地認識到生物教學的趣味性和耐用性。開放式的教學模式,不僅指教師要在思想上為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而且也要從精神層面上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千千萬萬個知識點當中打破傳統教學方式,將知識點進行有效串聯,讓學生能夠對這些知識點進行有效組合,從而不斷提升自我學習素養。在課堂探究活動當中,教師秉著開放式的教學特點,始終要帶領學生圍繞重點和難點展開課文的具體論述,并引導學生探究相關動植物的基本結構,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學生可以在相互學習當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學生運用更加創新的思維深入了解教學內容并總結更多的實驗內容。例如,在教學“觀察種子”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開放式的教學觀念來創設一個教學情景,從第六章的前言部分概述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史,引入什么叫生活史,以此來營造一個更加生動的教學情景,并且向學生展示菜豆在幼苗、成熟植物體、開花、結果的教學掛圖。接著,教師讓學生在課前將自己從家帶來的各種植物的種子進行展示,并且在多媒體上展示幾種植物的種子,指出不同植物的種子的顏色以及形狀特征。
開放式的教學課程,為高中生物帶來了新的生機,讓學生可以在輕松的學習氛圍當中感受到生物實驗為自己帶來的趣味性。教師在設置創新式教學思路的時候,要注重引用一些經典的教學案例,結合學生現代發展的實際,不斷地對教學案例推陳出新,幫助更多的學生完善學習方法,用更加創新的思維進行學習。
二、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轉變思想觀念,重視實驗教學
從現代教學意義來看,實踐教學對學生的生物素養提升有著較大的幫助,但是,在高中生物教學當中仍然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那便是實物教學并沒有得到生物教師的重視。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中生學習壓力較大,教師的教學任務量較重,因此教師沒有花費太多的精力讓學生專注于生物實驗,甚至是學校的實驗教室在一年當中一個班級使用的頻率不超過五次。這不符合素質教學的創新目標,也沒有滿足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當今高考形勢下,家長和教師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而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不夠重視。想要改善這一局面,只有教師從自己的教學反思出發,從根本上真正的重視生物實驗教學內容,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為生物實驗實效性的發揮打下良好的基礎,以此才能夠培養學生對生物科學的熱愛,讓更多的學生可以真正地愛上生物這門科學。例如,在教學“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圖片來展示蛋白質,拿出甲烷的結構示意圖——有一個中心原子和四個氫原子,它們之間通過化學鍵連接從而組成了固有的結構式。教師可以請幾名學生站到講臺上來,將甲烷比作是個雙手張開,兩臂向左右伸直,兩腿成十字形并攏,告訴學生這四位同學的兩腿代表H,讓學生找出四位同學相關的結構來,由此來打開他們豐富的想象能力。
(二)創新教學方法,創設學生課堂主體地位
實驗教學不僅僅包含趣味的課堂展示,也可以在實驗教學中開展創新思路。如果在生物實驗課堂上,教師可以充分帶動學生一同做實驗,給予更多的時間,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動手和空間想象來獨立完成實驗內容,將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生物實驗的制作目的并不是僅僅為了將實驗變得更加成功,而是讓學生在動手實驗當中尋找出知識之間的串聯,即使是實驗最后失敗了,但學生可以對所學的知識點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也算是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一大成功。部分生物教師雖然認識到了生物實驗教學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課時有限,自己又要忙于教學任務,在生物實驗課堂中往往采用最簡單的演示教學法,只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觀察來進行學習,這也就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能夠增強學生的生物素質教育,如果教師可以適當地把時間歸還給學生,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將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方法。例如,在教學“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這一課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正確地使用顯微鏡,可以讓學生按照步驟安放、對光放置、使鏡片下降、低倍鏡下調等。然后,教師帶領學生在實驗課堂中取洋蔥肉質鱗葉一片,放在滴有蒸餾水的載玻片上,并且用顯微鏡來觀察臨時的裝片識別,以及洋蔥表皮細胞的形態。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調節顯微鏡,運用高倍鏡和低倍鏡不斷調整視野的亮度和范圍。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三)豐富教學內容,優化實驗教學效果
在實驗教學過程當中,生物教師往往喜歡對教材知識點進行照搬照用,給學生講解的知識點也只限在課本教材當中。趣味的教學方法是高中生物課堂必備的教學方法之一,教師完全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來觀看生物實驗的有關操作,以此來提高自己對一些動植物細胞的了解,進而可以運用更加具體化的語言來進行描述和分析。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進行情景的導入,使實驗教學顯得更加具有直觀性和操作性,并以提高學生生物素養的教學目標,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融為一體,科學地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讓他們在實驗室當中能夠樹立起對高中生物的嚴謹學習態度。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數字化的終端平臺在數學領域得到充分的應用,教師也可以將多媒體引用到化學實驗當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性的觀看,完善自己在化學實驗當中的操作流程,而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進展提供相應的建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創造一個友好的學習環境,順利地展開化學實驗。
三、利用微課堂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
所謂的微課堂就是通過微專題的形式,將一個單元或者是某一個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利用半節課或者是一節課的時間,就知識點進行講解,并且將歷年出現的高考題型進行總結和歸納,方便學生可以按照相關的模塊來整理自己的筆記。微課堂會占用一定的教學時間,甚至會放慢整體的教學速度,但是,微課堂的教材知識選取卻十分的有講究,教師一般需要選用教學的重難點知識或者是高考出現頻率較多的知識點進行講解。微課在形式上呈現短小精悍的特點,受到了很多學生的喜愛,并不會給他們帶來太過于繁重的學習壓力,從而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生物學習的效果。
微課堂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更多的高中生愿意參與到生物課堂的實踐活動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一些生物重難點進行更加細微的講解,其中一部分的時間為學生開展專題講解,幫助他們能夠對同一類型反復琢磨。當學生對同一種問題更加了解和通透時,他們并不會懼怕同一類型的不同問法,甚至會在心里產生一種做題的自信心。這種微課堂的教學方法,在高中階段是可以緩解學生學習壓力的,幫助他們更好地用細致的觀察能力和具有邏輯思維的想象能力,對不同的化學知識點展開深入的分析和討論。微課教學,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思考不僅僅停留在課堂上,而是將學習延伸到課后、課余時間里,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信息化是現代教育發展的新浪潮,微課堂在高中生物教學的廣泛應用,是對教學信息化的一個具體體現。作為一線教學教師,我們要充分發揮微課堂的輔助教學功能,從而可以開展“同源染色體”“孟德爾遺傳定律”“氨基酸的脫水縮合”“細胞有絲分裂”等一系列的微課,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核心概念,不斷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和質量。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改革的教育方案之下,高中生物實驗教學方法,對于學生生物素養有著較大的提升,將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相結合,為學生拓展出新的方法和思路,讓他們可以運用現有的知識來回答出更多實際性的問題,以此來不斷適應變化的教學教育情節,也為教師創設了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讓他們可以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在學生面前充分展示。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也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通過開放式和創新式的教學課堂,為學生打造更加高效的課程內容。
參考文獻:
[1]李紅燕.注重高中生物實驗教學,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效率[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7).
[2]陳金芬.淺談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5(14).
[3]劉冬忍.注重高中生物實驗教學,提高生物課堂效率[J].中學生作文指導,2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