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愛嬋
【摘 要】什么是勞動教育?傳統的勞動教育一般是指進行體力勞動,但勞動教育并不簡單等同于體力勞作,其背后蘊含的勞動技能、勞動態度、勞動情感教育往往更為重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勞動教育的內容、途徑、功能都隨之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有別于傳統的勞動。現在的勞動教育觀念,除了體力勞動之外,還在于幫助學生逐步樹立勞動最光榮的思想和理念,力求培養學生的勞動興趣,引導學生珍惜勞動成果,在勞動中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自理能力。
【關鍵詞】綜合實踐;勞動教育;新穎主題;設計制作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485( 2020) 30-0137-02
一、利用新穎主題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
在過往的教學中發現,現在的學生由于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勞動意識淡薄,動手能力差。讓他們直接動手制作,卻發現沒幾個真正動手,即使動手,那也可能隨便做一下,敷衍了事,并未達到勞動教育的目的。那如何改變呢?這就需要在主題確定的時候下功夫,利用新穎的主題吸引和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
新穎的主題要符合中學生的年齡特征,既不能太簡單,但也不能太復雜。比如制作蛋糕、馬蹄糕、生物園內種時令蔬菜、采摘荔枝龍眼等。在我的教學中,我選擇衍紙作為設計制作的主題,是因為衍紙作品色彩艷麗,奪人眼球,卷法簡單,表達能力強,適合中學生設計制作。因為學生對衍紙作品了解較少,我下載了一些衍紙作品給學生看,讓他們一邊看一邊思考這些是什么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有什么特點?這些漂亮的衍紙作品一出現在屏幕上,馬上引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學生回答問題時很積極。我不直接給出答案,只告訴他們這些叫作衍紙,然后引導他們去搜索相關資料,之后進行討論,得出相關問題,最后確定每個小組的主題。例如:衍紙的發展現狀,衍紙的制作技巧。從搜索資料到討論,再到提出相關問題,最后得出主題,都是學生親自動手去搜集資料的,學生對衍紙的了解逐步加深,也激發了學習興趣,他們想動手去進行衍紙作品的制作。
二、設計制作,鍛煉學生的勞動能力
確定主題后,我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分工合作,組長根據每個組員的特點分配任務。前期的資料搜集完成了,衍紙材料也準備好了,我就讓學生試著去制作。剛開始我沒有教學生怎樣做,也不講用什么工具,而是讓他們自己小組圍在一起進行制作。在制作過程中,一些學生一手拿窄窄的衍紙條,一手拿著卷紙筆,無從下手;一些動手能力強且之前也上網看過制作視頻的學生,則能拿起紙筆做得有模有樣;一些觀望的學生看見了,就馬上邊看邊學。在相互的帶動下,一時間每個學生都興致勃勃地開始制作。在學生制作的過程我也沒閑著,到每個小組觀看。時而詢問他們怎樣制作,時而引導學生之間互問互答,讓他們慢慢探索,不急于求成。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對卷法和工具的運用逐漸熟練,做得越來越好。衍紙初學容易,但制作出一幅精致漂亮的作品則需要有一定的耐性、細心和努力,所以當經過全組的努力,成功做出第一幅作品的時候,他們都非常興奮、開心和充滿成就感。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體會到勞動的辛苦,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感受到勞動的快樂。對于缺少勞動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勞動體驗,而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在制作的勞動過程中學會了團結協作,學會了與人交往。從教學實踐中,學生學會正確享受自己勞動的成果和樂趣,在自己的勞動情境中真實地體會到創造的樂趣、勞動的光榮和團結協作的力量。
三、成果交流與評價,讓學生學會珍惜勞動成果,相互尊重
作品完成后,我讓學生進行成果交流,學生自評和互評。作品是學生親自動手完成的,因此對每一小組的展示,學生都能夠根據制作過程說出自己的評價。因為每個學生都參與了制作,學生能從自身制作的心得去認真、客觀評價其他同學的作品。成果交流與評價讓學生之間既能夠體會到勞動中的辛苦和快樂,也能夠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成果交流與評價也提升了學生的道德素養,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了生命的價值和力量。
綜上所述,在綜合實踐課中進行勞動教育,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積極的勞動態度、良好的勞動習慣和豐富的勞動體驗,培育學生的勞動能力、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引導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感受勞動的樂趣、勞動的光榮,使學生認同勞動、關注勞動、參與勞動,促進學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廣州市教育研究院.廣州市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M].廣州:廣州出版社,2019.
(責編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