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濤
摘 要: 本文概述了我國目前的危險廢物鑒別體系和管理現狀,并就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完善建議。
關鍵詞: 危險廢物;鑒別體系;管理現狀;問題與建議
【中圖分類號】X750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7.218
2020年,國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進行了重大修訂,將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而危險廢物由于環境風險大,其污染防治是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危險廢物鑒別是認定固體廢物是否具有危險特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危險廢物鑒別對于摸清危險廢物底數、提高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使用效能、降低危險廢物環境風險、保障司法執行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從實際工作中來看,很多固體廢物也需要鑒別后方可確定其危險特性,如印染污泥、光伏行業氟化鈣污泥、混有一定比例工業污水的污水處理廠水處理污泥等。目前,我國已發布了危險廢物鑒別標準,部分省市已開展了危險廢物鑒別工作[2],在固體廢物定性和指導固體廢物規范化處置方面發揮了重要了作用,但我國的危險廢物鑒別體系和對危險廢物鑒別的管理尚存在一定不足,本文在總結我國危險廢物鑒別體系和管理現狀的基礎上對此進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建議。
1 我國危險廢物鑒別體系
我國的危險廢物鑒別體系包括《危險廢物鑒別技術規范》(HJ 298)和《危險廢物鑒別標準》(GB5085.1~7),HJ 298規定了危險廢物鑒別過程采樣、制樣、檢測、檢測結果判斷、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等方面的要求,《危險廢物鑒別標準 通則》(GB5085.7)規定了危險廢物鑒別的程序和鑒別規則,現行版本均為2019年發布的修訂稿,而《危險廢物鑒別標準》(GB5085.1~6)分別為腐蝕性、急性毒性、浸出毒性、易燃性、反應性、毒性物質含量等固體廢物各類危險特性的鑒別標準,現行版本2007年發布。其中,HJ 298和GB5085.7作為危險廢物鑒別通用性和綱領性的規范,在危險廢物鑒別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1 危險廢物鑒別程序
依據《危險廢物鑒別標準通則》(GB5085.7-2019),危險廢物的鑒別應按照以下程序進行:(1)依據法律規定和《固體廢物鑒別標準 通則》(GB 34330),判斷待鑒別的物品、物質是否屬于固體廢物,不屬于固體廢物的,則不屬于危險廢物。(2)經判斷屬于固體廢物的,則首先依據《國家危險廢物名錄》鑒別。凡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的固體廢物,屬于危險廢物,不需要進行危險特性鑒別。(3)未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但不排除具有腐蝕性、毒性、易燃性、反應性的固體廢物,依據GB 5085.1~6以及HJ 298 進行鑒別。凡具有腐蝕性、毒性、易燃性、反應性中一種或一種以上危險特性的固體廢物,屬于危險廢物。(4)對未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且根據危險廢物鑒別標準無法鑒別,但可能對人體健康或生態環境造成有害影響的固體廢物,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認定。
對照GB5085.7-2007,該處較大的改動為刪除了(2)中“感染性廢物根據《國家危險廢物名錄》鑒別”,但目前無感染性鑒別標準,(3)中也并未提供感染性鑒別的途徑。因此,對照固廢法中危險廢物的定義,感染性廢物只能根據《國家危險廢物名錄》進行判定,根據《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僅醫療廢物中的感染性廢物可根據《醫療廢物分類目錄》進行判定,而其他行業產生的可能具有感染性的廢物如何進行鑒別判定沒有相關技術規范和處理處置指南,比如醫藥研發機構、生物藥品制造、其他涉及微生物的實驗室產生的相關廢物,導致產廢單位和相關管理部門對該類廢物的管理尺度把握不準,產廢單位也難以找到相關處置單位。基于此,建議管理部門盡快出臺感染性廢物的鑒別標準或名錄。
1.2 危險廢物混合后判定規則
根據GB5085.7-2019,“具有毒性、感染性中一種或兩種危險特性的危險廢物與其他物質混合,導致危險特性擴散到其他物質中,混合后的固體廢物屬于危險廢物。”在此次修訂過程中,增加了“導致危險特性擴散到其他物質中”這一前提,初衷是減少不必要的混合性廢物作為危險廢物處置,減少產廢企業的處置成本和區域危險廢物的處置壓力,但對于何謂危險特性擴散到其他物質中沒有進一步解釋,各地管理部門和鑒別機構對這一條的理解存在偏差,為避免不當處置的風險,趨向于從嚴作為危險廢物管理,最終并沒有達到增加這一條的目的。基于現行的鑒別體系,毒性鑒別包括浸出毒性、急性毒性和毒性物質含量鑒別,而混合后的廢物是否具有危險特性與廢物混合的均勻性、有無發生化學反應、混合后貯存的時間等存在密切關系,難以通過理論分析、經驗判斷等手段判定危險特性是否擴散到其他物質中。如危險廢物和其他廢物的物理混合,在完全混合均勻的情況下一般浸出毒性、急性毒性、毒性物質含量等均會降低,但是否為一般固廢還需通過檢測方能確定,而在混合不均勻或未進行混合的情況下,則可能部分超標,具體是否為一般固廢需根據《危險廢物鑒別技術規范》(HJ 298-2019)中表3的超標份樣數限值方可判定。而對于感染性廢物與其他廢物的混合,則由于一方面無鑒別規范,另一方面微生物在適宜的條件下本身會進行增殖,所以混合后是否存在擴散更加難以判定。因此,“導致危險特性擴散到其他物質中”需要進一步解釋和細化。
1.3 危險廢物處理后判定規則
根據GB5085.7-2019,“具有毒性危險特性的危險廢物利用過程產生的固體廢物,經鑒別不再具有危險特性的,不屬于危險廢物。”這是相對于2007版通則新增加的判定規則。對于利用,GB5085.7-2019中的定義為:“指從固體廢物中提取物質作為原材料或者燃料的活動。”處置的定義則為:“指將固體廢物焚燒和用其他改變固體廢物的物理、化學、生物特性的方法,達到減少已產生的固體廢物數量、縮小固體廢物體積、減少或者消除其危險成份的活動,或者將固體廢物最終置于符合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的填埋場的活動。”而在某些情形下,根據不同的技術規范判定利用和處置存在矛盾,如某項目危廢熱解產生燃氣,燃氣自行作為能源利用,則該項目為危廢利用項目。根據《危險廢物處置工程技術導則》(HJ2042-2014),“4.1.3.1 危險廢物焚燒處置包括回轉窯焚燒、液體注射爐焚燒、流化床爐焚燒、固定床爐焚燒和熱解焚燒等。”按照此定義,熱解屬于危廢焚燒處置,不屬于利用,且根據《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危廢焚燒、熱解殘渣和飛灰屬于危險廢物。因此,在發布新的規范后建議及時對現有規范進行完善。此外,GB5085.7-2019中對于鑒別程序、危險廢物混合后判定規則、危險廢物利用處置后判定規則三者的先后關系并未進行明確,個人理解應為危險廢物與其他物質混合后或者利用處置后產生的固體廢物應先對照《國家危險廢物名錄》進行判定,隨后再對照危險廢物混合后判定規則和利用處置后判定規則進行判定,如有需要再開展鑒別,建議進一步細化和完善鑒別程序。
2 鑒別后危險廢物的管理
根據GB5085.7-2019,一種固體廢物開展鑒別的前提是對照《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無法進行判定,因此,假如該固體廢物鑒別后認定為危險廢物,無法對照《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給出相應的危廢類別和代碼。根據HJ 298-2019和《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經鑒別具有危險特性的,應當根據其主要有害成分和危險特性確定所屬危險廢物類別,并按代碼“900-000-××(××為《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中危險廢物類別代碼)進行歸類管理。”據此,鑒別后的固體廢物可以確定一個新的危廢類別和代碼,但管理部門在核發危廢經營許可證時核定的經營類別并未包含此類危險廢物,因此,此類危險廢物經常處置無門。建議完善現有的危險廢物處置管理體系,給此類新危險廢物提供適當的處置途徑,如根據此類危險廢物的產生環節和理化特性,確定適宜的處置途徑,經過專項論證后進行轉移處置。
3 鑒別機構的管理
目前,除了上海市以上海市固體廢物管理中心作為唯一的鑒別機構,其他省市均以第三方為鑒別機構[2],而鑒別機構無需申請資質,任何具有鑒別能力的第三方環保咨詢單位均可開展危險廢物鑒別工作。而危廢鑒別作為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鑒別前現場調研的細致性、檢測因子的完整性、采樣和檢測過程的規范性等均影響鑒別結論的科學性,而一旦鑒別結論錯誤,固體廢物處置途徑不當,將對環境造成較大的影響。由于目前對于危廢鑒別機構無相關準入要求,導致鑒別報告質量水平參差不齊。因此,為了保證鑒別結果的科學性,避免由于鑒別結論錯誤導致固體廢物不當處置對環境的危害,建議出臺針對危廢鑒別機構的管理要求,明確危廢鑒別機構的準入條件、技術要求和監督管理措施。
4 小結
危險廢物鑒別對于固體廢物定性和指導固體廢物規范化處置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已建立了危險廢物鑒別體系,但存在以下問題:①尚未建立感染性廢物鑒別標準或名錄;②危險廢物混合后判定規則對于“導致危險特性擴散到其他物質中”未有細化說明;③GB5085.7-2019中對于鑒別程序、危險廢物混合后判定規則、危險廢物利用處置后判定規則三者的先后關系并未進行明確;④對于鑒別后定性為危險廢物的固體廢物處置未提供適宜的處置途徑。此外,目前尚未發布危險廢物鑒別機構的管理規范,導致鑒別報告質量水平參差不齊。本文提供了解決相關問題的建議,供管理部門參考。
參考文獻
[1] 孫紹峰,胡華龍,郭瑞,等.我國危險廢物鑒別體系分析[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5,02:37-39.
[2] 張瑜,沈莉萍.我國各省市危險廢物鑒別體系研究[J].江西化工,2017,03: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