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倩
[摘 要]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古詩詞是我國文學藝術的瑰寶。古詩詞中不僅蘊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體現了詩人的人文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品味古詩詞,能夠讓小學生感受經典的力量,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教學實踐證明,學習古詩詞可以提高小學生應用語言文字的準確性與規范性,還可以潛移默化地提升小學生的人文素養,對小學生的個性產生深遠的影響。學習古詩詞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提升了學生的修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感受經典
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古詩詞是其中非常值得被傳播和弘揚的一種傳統文體,并且以其規整的韻腳和飽含的深意在現代教育事業中廣泛應用。從小學開始學生就要學習背誦古詩詞,并且要理解詩詞中表達的思想情感,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感程度。因此,在古詩詞教學時,需要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塑造,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古詩詞進行教學。
一、了解背景,幫助學生理解作品
每一個優秀作品的創作都是由一定的時代背景促使的,古詩詞的創作也不例外。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教師要了解即將學習的古詩詞的創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個人經歷。在講課之前,教師可以將這些創作背景告訴學生,然后開始古詩詞教學。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從心理上與作者產生一種情感共鳴,在學習時將自己帶入到當時的情景中。學生了解創作背景后再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引導,更能體會詩詞中表達的情感。如在學習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一詩時,教師可以提前告訴學生,李白在創作這首詩時已經離開家人、離開家鄉許久,在寂靜的夜里,作者被涌上心頭濃厚的思鄉和思親之情淹沒,難以入睡,透過窗戶抬頭一看,一輪明月孤單地掛在天空,月光照得地面一片銀白,《靜夜思》一詩由此被創作出來。在課堂上講述作者李白的思親之情,渲染課堂氣氛的同時調動學生情緒。為加強學生的記憶,還可以聯系李白的其他作品,鮮少有表達思念之情的詩詞,可見這首《靜夜思》短短二十個字其珍貴程度。這樣,在學生心理上形成一種風格上的反差,更能凸顯作者由于思念之情難以排解才作出這首詩。
二、理解為主,加深對作品的印象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涵,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我們知道,古詩詞的魅力在于其蘊含的深意和情感,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知識儲備量較匱乏,其心理還不成熟,在學習古詩詞時往往難以獨立理解詩詞含義,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在開展教學時,教師應該注重教育學生理解詩詞內容和情感,在幫助學生理解內容后進行有感情朗誦,最后進行背誦。了解一首詩詞的情感和含義,最直接的方法是讓學生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從作者生活的背景對應創作年代,初步判斷詩詞應該是作者含著怎樣的心情寫下。如學習到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一詩時,教師要向學生介紹李白的生平,李白身懷大志,文采斐然,卻終不得重用,在做官途中,多次被貶至流放,最終死在流放的途中。李白被稱為詩仙,小學階段學習最多的古詩詞就是李白的,讓學生了解李白這個人的經力和背景,再結合《獨坐敬亭山》的詩句“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體會李白借助敬亭山的景色表達自己的孤獨感,而后點出“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兩句表達作者對自己郁郁不得志遭遇的慰藉,還有敬亭山陪在自己身旁就不算孤獨。通過詩句聯系作者簡介和寫作背景,讓學生發現古詩詞中意味深遠、余韻綿長的魅力。
三、品析誦讀,尊重個性化理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有效的閱讀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的印象,便于理解和背誦。同樣,閱讀也是古詩詞學習中非常關鍵的一個途徑,在學生學習一篇新的古詩詞時,教師先要讓學生自主朗讀,先熟悉詩詞結構,某些詩詞中會存在一些通假字,學生朗讀也有助于避免出現讀音錯誤。通常情況下,學生通過朗讀熟悉文章結構后,會不由自主地在潛意識里對詩詞有一個自我認識,由于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比較有限,對詩詞的了解往往只存在于字面上的意思,甚至與詩詞真正的含義相差甚遠。但是,教師不要限制學生的這種想象力,要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發揮,然后教師通過適當引導,最終讓學生了解詩詞的真正含義。如在學習李商隱《嫦娥》一詩時,一般情況下,學生從題目中可以看出寫的是他們所熟知的“嫦娥奔月”的嫦娥,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為偷吃了王母給后羿的長生不老藥才飛上月亮,做了月亮仙子。如果單靠學生的理解,學生會簡單地以為這就是一篇描述嫦娥奔月后在廣寒宮里比較孤單的詩詞。經過教師的引導和介紹,說明作者李商隱在寫作這首《嫦娥》時正處在一種對社會現實不滿和對朝廷黑暗勢力的憤懣當中,所以,描寫孤獨的詩句并不單指嫦娥,還有作者自己。通過這樣委婉的表達,使得詩的含義更為深遠,讓人回味無窮。
四、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古詩詞往往用很少的語言表達出非常深刻的含義,讓人讀來有一種意猶未盡,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因此,在學生學習古詩詞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學習前進行詳細預習,仔細了解即將要學習詩詞的寫作背景、年代變化、社會現狀以及作者的語言風格等。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個體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是通過各種認知器官共同作用的,隨知識情境的豐富而逐步讓認知能力得到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是促使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在古詩詞教學課堂上,教師應從課堂的開始階段就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詩句描繪的意境入手,讓學生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在腦海中建立起對詩詞的初步認識,讓學生從感官上與作者產生共鳴。還可以通過一些比較優美、富有表現力的語句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作者寫作時看到或想到的景色。如在學習孟浩然《過故人莊》一詩時,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向學生展示符合詩中景象的田園農家風景,帶領學生朗讀時也要邊朗讀邊介紹詩中景色,讓學生感受到仿佛眼前就出現了作者經過的那個村莊,受到親切淳樸的村民邀請去農家用餐喝酒,在告別時還互相約定來年再見。通過想象眼前的風光,牢牢抓住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沉浸在悠然自得的田園風光中,結合詩句體會作者與村民們“把酒話桑麻”的興致以及看到“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種美景的放松之情。通過營造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生在美麗景色的包圍中完成了學習目標。
五、拓展延伸,感悟古詩詞的意境
中國語言的特點是表達具有表現力,古人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講究“言有盡,而意無窮”。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古人在創作過程中追求營造作品的意境,力求給讀者產生審美的感受。鑒賞古詩詞需要對作品進行拓展與延伸,這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在開展古詩詞學習時,教師要嚴格貫徹教學目標,既要提高學生的智育能力,還要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同時,學生的自主思考以及思維拓展能力也是課堂中應該得到提升的重要因素。通過學習一首古詩詞,聯系該作者其他類似的詩詞,或向學生介紹其他類似詩詞,便于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避免學生的思想禁錮在課堂上,綜合素質得不到提高。如在學生學習陶淵明的《飲酒 其五》時,學生了解到該詩表達出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對歸隱田園的沖動。由于政治仕途的不理想,作者已經無心在濁世中生活,一心只想在悠然自得的鄉下使自己的心靈得到片刻放松,此時就表達了作者這樣的心情。在結束本詩的教學后,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陶淵明其他的作品,讓學生了解陶淵明的很多作品都表達了對田園風光的欣賞和喜愛之情,便于后期學生對該作者的學習。
綜合上述,古詩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國傳統文化傳揚和發展的重要途徑。古詩詞朗朗上口的語言和意味深遠的意境都讓每一個深入了解的人不可自拔地愛上古詩詞。讓小學生愛上古詩詞,了解古詩詞,就需要在課堂上進行適當的教育,采用恰當的方法引導學生愛上詩詞,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曾小霞.小學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考試周刊,2014,(36).
[2]陳曉云.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學段差異性研究[J].家教世界,2014,(02).
[3]王瑞珍.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學生情感的培養[J].散文百家,2014,(12).
[4]徐秀華.探討小學語文古詩詞人文教育[J].中國培訓,2015,(20).
[5]陳春梅.讓多媒體助小學語文古詩詞有效教學[J].課外語文,2016,(10).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