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杉 李婉君
摘? ?要: 學生的職業核心素養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三個方面,是高校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依據,是大學生進入社會的必備素質。暑期社會實踐是高職育人的重要途徑和平臺。本文從社會實踐融入職業核心素養理念的重要性入手,對社會實踐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剖析,從培養職業核心素養的角度探索暑期社會實踐育人路徑。
關鍵詞: 職業素養? ?暑期社會實踐? ?育人路徑
國家在2014年發布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提出“核心素養”一詞,即“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1]。教育部委托北京師范大學團隊研究的課題《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成果于2016年9月正式發布,從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樹立學生成長“標桿”,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的核心要素: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即研究學生學習最終階段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致力于回答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這個關鍵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5月2日的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明確指出,高等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如何更好地實現教育這一目標,中國教育要根據中國的國情,高職院校是培養社會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培育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理念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創新對策路徑,是高職院校青年工作者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一、職業核心素養理念融入社會實踐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面向社會、面向生產第一線的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進行職業核心素養的培養,會大大拓寬學生的就業空間,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求,社會實踐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7年4月13日印發《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對我國青年成長發展迫切需要關注的核心權益提出了發展目標和發展措施,對青年的“社會融入與社會參與”提出了發展目標和發展措施。《規劃》明確提出了8項青年社會融入與社會參與的發展措施,結合高職院校培養社會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特點,幫助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將“職業核心素養”理念融入社會實踐活動中,使學生更加理解社會所需專業技能人才,使學有目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職業教育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秶衣殬I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在時代迅速發展的今天,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核心素養提升工作應在習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指導下,切實把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職業素養的三個核心方面融入暑期社會實踐中,全面提高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從而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高校社會實踐廣泛開展,形成社會實踐的項目化、品牌化、專業化,影響面廣,對于高校的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在開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
1.社會實踐制度不健全。
目前高職校對學生的社會實踐重視程度不夠、功能地位認識不清。雖然建立起了黨政領導為組長,校內有關部門相協調的領導小組,但相關工作主要由團委負責,沒有建立相關體制機制作為保障。(1)實踐活動缺乏系統性。每年的活動主題和實踐基地都在不斷變化,尤其實踐基地尋求困難,沒有建立校地實踐基地合作的長效機制。(2)未建立相應的學時學分制度,未能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社會實踐活動在大學生中未能全面覆蓋。(3)專項經費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團委支持資金有限,使其活動不能系統性持續發展。
2.學生綜合知識功底薄弱,自主學習積極性不高。
由于受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大學生認為考試不掛科就算學業合格、能拿到獎學金就是優等生。臨近考試“抱佛腳”的學生比比皆是,考試過后,死記硬背的知識容易忘記。部分大學生認為只要學好專業課程就容易就業,課外活動及社會實踐的參加意義不大。這樣大學三年時間,并沒有掌握真正過硬的專業技能、扎實的文化基礎、優化的知識結構,以至于綜合素質得不到整體提高。
3.實踐方式有待創新,責任意識和責任擔當有待強化。
“責任意識和責任擔當是衡量大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指標”[2](566-569)。目前,高職院校社會實踐活動普遍缺乏創新性。社會實踐與一般性的志愿服務相混淆,實際運用于實踐中的專業知識微乎其微;社會實踐活動是系統性和長期性的,部分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短短幾天甚至一天就草草了事;實踐活動的指導老師一般由輔導員擔當,缺乏專業老師的指導,學生遇到專業上的問題,無法及時得到解決。這樣的實踐活動持續下去將會影響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積極性,一方面無法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專業技能,另一方面實踐效果和影響力得不到體現,大學生的社會價值得不到體現,責任意識和責任擔當更無法得到增強。
三、基于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高職院校實踐育人路徑
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深入現實社會,參與具體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以了解社會、增長知識技能、形成正確的社會意識和人生觀的活動過程[3](16-20)。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青年要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材,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社會實踐、社會活動及校內各類學生社團活動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對拓寬學生眼界和能力、充實學生社會體驗和豐富學生生活十分有益。”
1.完善社會實踐機制保障制度,培養學生社會實踐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社會實踐是實現“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的實踐方針,培養責任感和使命感,實現大學生自我價值的重要渠道。高職院校應建立完善的社會實踐保障機制,建立從黨政領導統籌到團委、學工處、教務處、宣傳部、后勤處等多部門共同協調保障機構,給予實踐團隊充沛的資金支持、建立穩固的實踐基地,使實踐活動能夠長期可持續進行;建立以學生為本,輔導員和專業教師共同指導和管理的實踐隊伍,社會實踐納入教學計劃,賦予一定的學時和學分,對于表現突出的團隊和個人給予充分的肯定,建立相應的獎勵制度。在系列保障措施的推進下,指導老師可在實踐活動內容的設計上,在提高專業技能的同時,將知識轉化為社會生產力,使學生在為社會服務的同時,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增強大學生為社會服務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加強專業理論知識學習,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社會實踐活動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部分原因是學生專業理論基礎不扎實,實操能力比較弱,得不到科學理論的指導,理論與實踐脫節,甚至導致實踐結果出現錯誤性的結論。對于高職大學生來講,學習扎實的專業技術理論,并將專業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用實踐檢驗所學專業知識,發現自身所學不足,調整學習策略,進一步加強對專業的認識,明確專業發展方向,加強專業理論的學習,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實踐,以促進自身職業核心素養全面提高。對于指導者來講,實踐活動的統籌和策劃,要以專業為依托,能夠把科學技術充分運用到實踐中,在實踐中開展科學研究,實現理論的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高度重視理論的作用”。“理論—實踐—理論……”堅持理論和實踐的辯證統一,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打牢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才能更好地指導實踐。大學生通過親身參與社會實踐,可真切感受到科學理論的重要價值,探究正確思想形成的源流并通過自身復雜的思維判斷過程,達到對科學理論和正確思想的高度認同[3](16-20)。
3.創新社會實踐方式,提升參加大學生實踐的主動性。
大學生自主學習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主動性的強弱是關乎社會實踐活動能否實現預期目標的關鍵要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社會實踐方式,調動大學生能動性和自覺性,發揮大學生主體作用。細化社會實踐組織形式,圍繞國家形勢與政策,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及需求,根據專業優勢、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特點,本著全員參與的宗旨,分層次、分內容地組織開展有利于民生發展的實踐活動,包括根據學生不同分組切實考慮學生的困難和所需,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指導,如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等工作,走入田間地頭進行農業技術扶貧、走入社區進行法律及衛生知識宣講宣傳、走入弱勢群體進行結對幫扶。大學生有重點有選擇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提高了活動的效率。大學生走入社會,了解國情、民情,融入社會經濟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鞏固所學專業知識,彌補知識和能力的不足,重新整合知識結構,開闊了眼界,開拓了思維,磨煉了意志,提高了綜合素質,對自己也進行了重新認識,對于如何使價值更大化也有了新的思考。宣傳及運用實踐成果要及時。實踐結束,要及時組織指導團隊成員撰寫社會實踐報告,并在班級、院級、校級進行實踐成果匯報、展示,組織專家進行評審,評選先進集體和個人。運用新媒體平臺及網絡平臺展示、宣傳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在校內制作宣傳展板和宣傳櫥窗,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對本次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總結、提高,鞏固實踐成果,擴大社會影響。引導和激發更多的學生積極主動投身社會實踐中。
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的關鍵內容,為我國人才培養和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2](566-569)。把職業核心素養理念融入高職院校實踐育人體系,是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課程。
參考文獻:
[1]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EB/OL].https://baike.so.com / doc/24396081-25220490.html.
[2]何艷.朱熹教育思想對培養大學生核心素養的啟示[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5).
[3]黃飛.略論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
[4]劉培軍.對農業類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特點的調查分析——以廣西大學農學院為例[J].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10(02).
[5]劉麗.高校社會實踐對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作用[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07).
項目來源:江蘇省教育廳2018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專題研究項目“以習近平青年工作思想指導高校學生職業素養教育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8SJSZ543);2019年度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校級教育與管理研究重點課題“基于角色理論的輔導員隊伍建設路徑研究”(項目編號:JSSPGJZ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