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保國
摘? 要: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全民健身計劃的不斷深入,生命健康問題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運動健身的理念也已經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健身大軍中來,但同時不合理、不科學的運動方式帶來的傷病問題也呈現出不斷上漲的趨勢。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等方法,對當前醫學類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創新提出“醫體結合”的體育教學新模式,通過改變傳統體育課程的結構、提升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等手段,拓寬醫學類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高職院校體育課的教學質量,推動體育教學改革與發展。
關鍵詞:醫學類高職院校? 醫體結合? 體育教學? 改革研究
中圖分類號:G807?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9(c)-0067-0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economic level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the life and health problems have been widely concerned by the masses of people, and the concept of sports fitness has been deeply rooted in the people's hearts.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joined the fitness army,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injury problems caused by unreasonable and unscientific sports methods also show a rising trend.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other methods, we study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medi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novate and put forward a new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of "combination of medical and physical education". By changing the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other means, we can broaden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medical students,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mot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teaching.
Key Words: Medical vocational colleges; Combination of medicin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study
1 “體醫結合”模式釋義
“體醫結合”的理念最早是由美國的健康專家提出,從字面上可以把它理解成為體育學與醫學相結合,即體育鍛煉與解剖學、運動醫學、營養學、康復學等學科相結合,用科學的健身方法指導大眾進行體育鍛煉,從而減少和預防運動損傷和疾病的發生。“體醫結合”模式應用在醫學類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中,表現為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融入基本自救與急救知識、常見運動損傷、運動保健與按摩、運動處方的制定等相關知識,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實現體育學和醫學的深度融合。
2 “體醫結合”模式對人才培養的意義
在醫學類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中開展“體醫結合”模式,符合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的醫學專業知識和體育鍛煉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學生對體育的了解程度,充分認識到體育鍛煉的意義,有利于鍛煉習慣的養成,擁有扎實的醫學專業知識的同時擁有健康的體魄,以勝任高強度工作的需要;有利于拓寬學生知識結構,從而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為患者提供服務和幫助,并給出科學的康復指導意見,從而為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有利于高職類院校改善教學模式,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促進體育教學改革。
3? 高職類醫學院校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3.1 教師教學態度有待提升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在教學活動中起重要的主導作用。但本研究通過調查發現目前高職類院校中體育教師的教學態度卻不容樂觀。一方面,體育學科在學校中不屬于主干學科,相關領導對體育工作不夠重視,導致大部分的體育教師認為只要按教學大綱完成教學內容就可以,沒有發揮教學的主動性,不重視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創新;另一方面,由于體育課程的特殊性,在教學中易出現安全事件,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循規蹈矩,認為只要在教學中不出安全問題就圓滿完成教學任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教師上課的積極性。
3.2 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生積極地投入教學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首要條件。然而我國目前特殊的教育體制決定了體育在教育中所處的尷尬境地,由于高考中沒有體育部分的測試,大部分學校的體育課成為了自習課,導致學生對體育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進入高校后,學生仍然按照以前的固有思維來面對體育課,對體育課完全沒有興趣,上課的動機就是為了拿學分,沒有學習的動力,導致體育課難以實現其在育人方面特有的功能和價值。
3.3 教學內容和方法有待創新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廣,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因材施教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前提,使每個同學都得到最優化、個性化發展。目前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內容主要以足球、籃球、排球、田徑、武術、健美操等傳統項目為主,教學內容、形式與初中、高中的體育教學相似。而大學生喜歡嘗試新鮮的事物,傳統的體育運動項目已經無法吸引學生的眼球,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體育教學的內容和方法需要進行改革和創新。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體現在醫學類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和興趣創新、設計新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新的充滿活力的教學氛圍,解決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因材施教的新模式。
4 “體醫結合”模式在體育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4.1 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中理論部分的安排很少,教師在教學中側重于運動技能的講授。而在“體醫結合”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不僅要改變傳統的教學內容,而且要改變教學的結構。主要體現在教學中加大理論部分的教學比例,理論部分主要講授運動醫學監督、運動處方、常見運動傷害與急救處理等相關知識,使學生了解人體形態結構對運動的影響,認識到人體運動的客觀規律,掌握體育鍛煉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在實踐課教學中,不僅可以開展武術、瑜伽、健身操等可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內容的教學,而且可以將中醫傳統的按摩、推拿、針灸等內容引入課堂教學中,起到消除疲勞、提高運動能力、預防運動性疾病的發生的作用。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和運動實踐有機結合。
4.2 提高體育教師專業素養
醫學類高職院校在推進“體醫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學校開展時,一定要加大對體育教師的培養力度。首先,相關領導要給與高度重視,加大對體育經費的投入力度,鼓勵教師撰寫論文,申請科教研項目,掌握學科發展動態,提升體育教師的科研水平;其次,不僅要加強體育教師內部的學習和交流,同時還要加強體育教師和學校醫學類專業教師的跨學科互動交流,提升全校教師的整體水平,提高教學質量;最后,利用網絡平臺自主學習已成為時下最簡捷、最有效的繼續教育形式,體育教師要積極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通過慕課、學堂在線等相關網絡教學平臺,利用課余時間自主進行學習,選擇自己所欠缺的專業知識進行學習和補充,提高自身業務能力。
4.3 建立新的考核評價體系
當前體育課的考核評價以“終結性評價”為主,重點關注學生的身體素質的測試和運動技能的掌握程度,而忽視了“過程性評價”,即學生的個性發展在考核中的重要作用,因而需要對傳統的體育課程考核評價方式進行改革。在評價內容上,不僅關注學生在體育課中的出勤、學習的參與度等課堂表現,同時要關注學生在課下的學習情況。考核內容不僅關注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技能,同時也可以進行健身動作、運動康復等內容的設計。在評價方式上,不僅有教師的評價,同時有學生的自評、互評。通過改變考核內容,將學生所學的醫學知識和健身、運動康復有機結合,使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意識到體育的重要性,積極地參與到體育學習中來。
5? 結語
綜上所述,在全民健康大背景下,將體育教學和相關運動醫學知識的有機結合是醫學類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現實需要。醫學類高職院校應通過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完善體育教學內容、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建立新的考核評價體系等手段提升體育教學質量,大力推進“體醫結合”教學模式的改革,實現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全能型人才,提高醫學類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王凱.高等醫學院校體育課“醫體結合”教學模式[J].體育科學研究,2019,23(5):89-92.
[2] 林敏勇,黃倩.基于供給側改革的醫學高職院校“醫體結合”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九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4(3):116-119.
[3] 劉冬瑩,杜金蕊,王學爽.將素質拓展訓練融入醫學高職體育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8,26(1):46-49.
[4] 林敏勇.醫學高職院校“醫體結合”體育教學改革研究——基于供給側改革的視角[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9,35(11):13-16.
[5] 梁貴武,楊紫昕,茍濤.醫學類高職院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探討——以甘肅衛生職業學院為例[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21):127-129.
[6] 朱艷玲.河北省醫學類高職高專院校體育課程設置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7.